谢育仪
[摘 要]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在多维度科学把握素质教育背景下,将德育有效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在夯实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深化课堂内外实践,发展核心素养的同时完成塑造健全人格。
[关 键 词] 音乐技能课;思政元素;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6-0058-0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在学生思想道德与文化修养提升以及综合素质发展方面同样也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音乐学科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由内到外形成美好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师要多维度科学把握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学科新要求、新要点,在探讨新方法、新路径过程中提升对德育的思想认识,将德育有效渗透到音乐技能课教育教学中,在夯实理论基础过程中深化课堂内外实践,发展核心素养的同时完成塑造健全人格。
一、思政教育的实施背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在探讨音乐技能课程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如何融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育人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真正实现浸入式有机融合,真正做好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
在专业技能课的实践教学中结合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刚开始我们只局限于其现实意义与内在理论逻辑,对如何形成全面德育研究存在很多困惑和分歧,不知道如何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结合。许多老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仅为党性和理论路线教育,在课程中难以找到嵌入思想元素的节点,只是将其生硬、刻板地“植入”教学中;也有的老师对音乐技能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中心把握不准,对思政元素融入的幅度、长度难以把握,导致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原计划的教学内容无法顺利完成;还有的老师对思政教育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学生无法感受到“悟道”的过程,也无法在实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正确运用。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如何更好地把音乐技能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教育社会功能的体现。这种融入,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其次,这也是职业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只有把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才能将立德树人与学生的职业成长相结合,真正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思政教育元素以潜化、细化的方式融入教学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充分挖掘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那些结合当前时代主旋律的主题提供给学生。比如欣赏课可以以“闽南元素”为主题,让学生鉴赏学习具有地域风情的歌曲、戏剧。特别是非遗文化活化石“南音”的简单演唱和了解闽南“钱鼓舞”的表演,为今后在幼儿园的实践工作做好衔接学习。在幼儿歌曲舞蹈表演课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情景教学、小组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让学生在歌曲教学活动中融入故事情节的设计表演,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获得认同。在幼儿情景剧表演中,提高学生对地方语言和文化的认同和感知,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在“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讨论,争辩过程中悟道、明理。
(二)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把专业课程学习与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相结合
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突出“思政”主题。比如“一二·九”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为社会主义做贡献、牺牲小我的意识,弘扬主旋律;“五四”青年运动主题,开展“班班有歌声”歌咏比赛活动,精心选取《太行山上》《我的祖国》《五月的鲜花》《迎风飘扬的旗》《走向复兴》等经典合唱曲目进行登台展演,引导学生触摸历史,感知现实,在歌声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情怀,回望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更加坚定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的一系列活动,如“闽南语歌曲十佳歌手赛”“闽南童谣朗诵”“闽南服饰走秀”等活动,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以此增强爱国、爱乡、爱家的家国情怀。
三、从音乐美学角度渗透思政教育元素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众多课程当中,通过音乐来塑造人的灵魂、完善人格,其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
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作品特有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道德修养的提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即启人向善、阻止邪恶,向往追求美好生活。通过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的手段陶冶情操、凈化心灵。比如《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通过介绍作词作曲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看到中国雄伟的山川、战士们的英勇抗战、日军侵略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前后对比……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因此写下了这不朽之作。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电影片段欣赏、课前微课学唱部分歌曲旋律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同身受,从而达到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升华。
(二)在钢琴、声乐教学中渗透
在教授弹奏《保卫黄河》曲目时,让学生先学会主旋律的演唱,体会作曲家在旋律中运用附点八分音符和短促断奏演奏法的作用,更能激起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如果把附点八分音符弹成八分音符的话,气势就平淡许多了。在声乐教学中思政教育渗透的功能效果更不言而喻了。本身在歌曲的选择上,许多歌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如《大中国》《五星红旗》《爱拼才会赢》《惠安女》《不忘初心》《把一切献给党》,无论是大爱还是小爱,都深情地抒发着对祖国、对家乡的歌颂和赞美。教师通过情景教学、角色分配、分组演唱、朗诵等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同时又充分激发了每个人的爱国之情。
(三)在舞蹈教学中渗透
中职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学习内容,很大部分是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还应该重视民族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深远,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也体现民族大团结教育。比如发挥我校内地西藏班办学的优势,抓住藏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采用借鉴学习和共同学习法,邀请藏族学生边唱边跳学习锅庄舞,还可以在音乐间奏时喊“拉索”、在快速利落的结尾时喊“呀、嘿”等衬词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借助投影仪和电教化设备,欣赏不同民族的服饰和民歌,交流感受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既增进了汉藏一家亲的民族大团结情谊,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民族舞蹈的表现力。
四、探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一)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情感升华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选用学生喜欢的音乐形式。比如把经典的民歌与流行歌曲翻唱相结合;也可以选用不同演唱或演奏版本,让学生加以辨识讨论,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作品的理解、分析的感受上,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障思政教育的渗透
教师不能只是注重课堂教学,课前、课后的交流都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续。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榜样力量可以深刻地影响学生。在教师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教态行为影响下,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人格得到尊重,感受到被关爱、重视,增强了自信心,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三)组织多形式的音乐活动,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协助团委会、学生会社团活动开展,建立声乐社团、舞蹈社团、南音兴趣班、吉他社团等业余团体,在专业教师的指引下,培养兴趣,增强交流与沟通,改变“手机控”的不良习惯;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组成的校合唱团每周固定两到三次训练,既提高了专业演唱水平,同时又培养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学习精神。在诸多的活动中学生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学习劲头,营造了校园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氛围和精神风貌。
在音乐技能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要努力钻研如何更好地实施和创新思政教育元素与课堂教学的渗透、融合,推动多学科交叉培养;既要掌握好专业课教学技能,把“文化育人”的理念贯彻到底,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又要激励教师以艺术形式引导学生的思想方向。强调教师要一专多能,找准思政教育知识点与学生兴趣点相切合的着力点,通过教学内容与德育的渗透,力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进而真正培養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曾春妹.课程思政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J].文教资料,2019(1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