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浸润着历史幽香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岁经百年,是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缩影。这里有不可复制的人文根脉,有不可跨越的专业积淀。每一片树叶,每一簇花草,每一段石板路,都记载着成长的感动。黄珊就是在这百年文化的熏陶中扎扎实实成长起来的一位总园长。33年如一日,坚定笃行的专业信念、执着坚韧的专业追求、朴实无华的师匠气质,如培育在百年乐园中的一粒花籽,破土、开花、結果。从一位普通教师、主任,蜕变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以及北师大实验幼儿园这所学前教育“黄埔军校”的掌舵人,黄珊笃定而从容。
于黄珊而言,传承百年蒙养,创新教育改革模式,办“负责任、高质量、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是她作为掌舵人的初心使命。她以管理的尺度、知识的宽度、专业的深度和人情的温暖度,打造了一批业务精良、思想过硬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将“把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化学前教育机构”作为共同愿景,黄珊带领众人齐心勠力,砥砺前行。
传承与发展,明晰百年教育理念
1934年,时任园主任(相当于现在“园长”一职)的焦真提出:作为师范大学的附属幼稚园,对于教育有倡导开新之责任。2015年,担任总园长的黄珊将“蒙养百年,倡导开新”定为实幼的文化理念。跨越八十余载,过去与当下遥相辉映。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黄珊带着研究团队梳理园史,如同在大海中打捞珍宝。从1915年的“培养健全之国民而为国民教育之基础”,到1934年“培养儿童健美快乐生活”的教育目标;从1918年老照片里孩子们洁白整齐的围嘴,到1952年餐桌上的干净桌布和别致插花;从56天以上婴儿的户外睡眠到为幼儿健康而实施阳光浴、空气浴、水浴……师大实幼秉持的教育信念,是生命对生命的传承与守望。找到了代代根植的基因,“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黄珊的思想中水到渠成。“任何方法的采用都要基于孩子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孩子的主动发展就是适合的,反之就不成立,偏离孩子需要的教育,是成年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强加的教育。”教育不是成人的“一厢情愿”。尊重、民主、和谐、开放,处处闪耀在黄珊的儿童教育观中。
她把自己定位为“承前启后的火炬手”。传承包含着发展的内涵,而发展是置于传承中的创新。从促进幼儿和教师主动发展出发,她带领研究团队完善发展课程体系,出版幼儿园管理与教师培养丛书,其中《幼儿园规范化管理指南》一册,被誉为“幼儿园管理的百科全书,适应新时期的重要成果”。
课程的建设最终是为教育对象服务的。着眼祖国未来,培养世界公民,是黄珊对教育目标的思考:“我们要培养具有‘乐‘爱‘礼‘智‘美品质的新时代儿童,借助身边资源为其提供广泛的生活体验,让幼儿多感知、多参与,促进身心健康,养成良好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黄珊给记者讲了个生动的故事。一次,校本部园的孩子在窗外的玉兰树上惊喜地发现两只斑鸠在筑巢孵蛋。黄珊得知后,立刻寻找大学资源,取得信息技术学院、环境资源学院的大力支持,通过在鸟窝里安装摄像头及投屏,将本来只有一个班能看到的场景实现了全园共享。大家一起期待雏鸟破壳的一天,由此衍生出认识鸟巢、斑鸠、孵蛋等生动的课程,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搭建了各种各样的鸟窝。然而,就在孵化即将成功前,鸟蛋不见了,斑鸠也消失了。调出录像才发现,是乌鸦霸道地赶走了斑鸠妈妈,吞掉了一个蛋,衔走了另一个。所有孩子都清晰地看到了录像的全过程。
“没有必要跟孩子遮掩,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黄珊的语调清淡而和缓,却点出了教育的高度。
生老病死,草长莺飞,孩子们迟早要明白真实的食物链条,怎样抓住生命教育的契机、发挥善良的力量?教师们集思广益,产生了方案:发动孩子们给斑鸠妈妈写信,园所的各个角落挂满了图文并茂的信笺,“斑鸠妈妈不要难过”“欢迎明年你再来下蛋,我们陪你”;请来专家给孩子们普及生物知识,讲解自然规律;集体安装人工鸟窝,迎来了新的鸟类;孩子们依据经历绘制了中英文绘本《斑鸠的故事》,创编了精彩童话剧……
“尊重儿童,研究儿童,促进儿童主动发展”是黄珊对“以儿童为本”理念的解读。从孩子们的生活和兴趣出发,根据其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需要提供有利环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终将描绘出成长最精彩的轨迹。
放手与帮手,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幼儿园的生命线。黄珊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招聘到培训、从考核到晋级、从师德到技能,她都统筹规划、亲力亲为,把好每道关。
人是发展的决定要素。为了确保人才的质量,黄珊很多时候会“漂”在招聘的路上,各大高校、招聘会场、在线录聘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幼儿园近800名教职员工,入职教师近90%由她亲自把关,“作为幼儿教师,底色一定要纯真,这样才能培养出真善美的儿童”。在甄选人才时,黄珊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录聘程序。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才选聘德能为先,更具有“一碗水端平”的说服力。
培养人,在黄珊的队伍管理中占重要的地位。2012年,她因地制宜,成立北师大学前教育培训中心,提出了“突出实践培训特色、坚持需求性培训原则、建立层级化培训体系、建构中心与各园交叉互补的培训网络”的引领性方向。在她的指导下,培训中心为教师建构起内外一体的专业化支持系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优秀资源平台。黄珊不仅是培训中心的导师,还是每期教师培训的核心讲师,用自身的专业思想、教育智慧、人格魅力,引领着教师们朝“四有好老师”的目标不断迈进。每个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是幼儿园热烈而隆重的仪式,全体教职工齐聚一堂,黄珊先后邀请黄会林、吴以岭、林崇德等资深教授、名家名师开设专题讲座,让教师们在开阔的视野和文化的浸润中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不仅对孩子寄予世界眼光的培养策略,对教师成长,黄珊也具有国际视野。“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像一个地球村,实幼教师一定要用开放的眼界和胸怀去吸纳世界各地优秀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从2012年起,黄珊带头并激励教师们踊跃参加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国际研讨会,多次做专题发言,博采众长。同时,她非常注重与美国、芬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际友好学校的往来,以相互借鉴实现交流合作、共赢发展。
“学完之后怎样作用于自身的工作?能否运用到孩子身上?”黄珊关注教师们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不管是环境的改变,还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增强,抑或教学层次的丰富,要结合园本实际,去学习、去思考、去创新、去改变。”
一次,一名骨干教师到芬兰交流,回来后接手了一个中班,由于经验不足,家园共育工作遇到了困难。这位教师主动向园所申请,想尝试芬兰一对一家园约谈的方式。接下来两周里,她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分别约谈了30多个家庭,获得了家长的高度信任。也是由于她的大胆尝试并取得成功,一对一家园沟通逐渐推广开来,被纳入其所在园所的保教制度,家园共育的力度大大增强。
教师们通过“走出去”获得的历练与提升,如黄珊期待的一般美好。“注重教科研,培养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是我们的优良传统。”黄珊为此深感自豪,而她本人恰是教科研传统的受惠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黄珊先后参与过冯晓霞、庞丽娟、刘焱、刘占兰等学前教育专家的课题研究,在那段“养分”富集的岁月里,黄珊积攒出一份难以复制的履历。如今,黄珊建构了研究中心、分园课题组、实验班教师、外请专家四位一体的教育研究共同体,有效提升了园所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在师大实幼,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却手握各类用书。黄珊始终相信,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班级在集体的环境中的兴趣点也未必一样。她鼓励骨干教师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自主创建主题课程,发挥中坚力量的教学优势;而对于工作一至三年的新教师,她会为其提供成长的“拐棍”,和研究团队编写《新教师发展课程使用手册》,让他们参考优秀的课程和案例,同时依旧保留其灵活变化的自主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黄埔军校”的“门槛”很高,然而迈入的教师总能找到归属感。黄珊的智慧是帮他们找到各自跳起来能够摘得到的那枚“苹果”,助其找到职业价值实现的恰切途径。有些既定规则是约束,也是充满机遇的挑战,给教师空间,也给教师帮手,黄珊收放自如。
宽与严,打造管理精锐部队
当前,师大实幼已拥有一园八址、三中心。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形成齐头并进的合力,是黄珊考虑的核心问题。她立足长远,提出“可持續发展”的战略管理观,采用规范化管理、均衡化配置、个性化发展的管理模式,形成了科学规范、系统全面、运行高效的集团化管理体系。
集团运行并非一个人能完成的战斗,讲究的是高效协作,干部队伍的锻造成为黄珊工作的得力抓手。黄珊把集团管理的分寸拿捏在“规范”二字,用建章立制来解决问题。比如对待教师流动率,她一方面抓文化建设,一方面给执行园长定指标,碰线后会单独“拉警报”。用她的话说,“任何事情总有‘度”,并演绎出“尺度、宽度、深度以及温度”的具体内涵。
“尺度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的园长在专业上久经考验,‘有所为是必然的,关键是‘有所不为,比如管理的公平性和能否抵御职务之便带来的诱惑;宽度是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所学不仅局限于学前教育领域,不单聚焦细节,学会跨界,有全局意识,才会有潜力;深度是专业能力,有深度方能引领教师做专业的事;温度则是和谐的‘调节剂,当一个人与自我、他人和环境都和谐了,才能产生人生发展的长久动力。干部要以身作则,以情感留人、专业留人、干部形象留人、人格魅力留人,最终将人才留在园所里。”
牡丹分园执行园长夏华颖,在黄珊的引领下,已经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新手园长。在夏华颖履职初期,黄珊前来参加园所活动,发现走廊上孩子的作品非常有特色,于是夏华颖介绍了指导教师王竺的情况——这位年近半百聘任制的老教师始终兢兢业业,特别勤于研究。黄珊叮嘱夏华颖,务必树立好王竺老师的典型。2019年,王竺即将退休,黄珊特地赶来参加园所为王竺举办的教育经验交流会,并带来了赞美她的诗朗诵:“我是一片叶,不会吟诵,不会歌唱,只求生死都有用,没有虚度时光……”那一幕动人的场景,久久留在了夏华颖和同事们的脑海里。“黄园长以身作则,亲力亲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夏华颖感慨万千。
日常生活里,黄珊是同事的“知心姐姐”,和煦与达观总能令旁人的阴霾一扫而空。她成立“心灵驿站”,每一位遇到困难的教师找到她,黄珊总能冷静分析,给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在执行园长们看来,“黄珊的一系列做法诠释了教育的本质,她的为人处事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门内与门外,贡献优质资源促教育均衡
“为人师范者,当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早在1950年,师大实幼就成为苏联专家支持中国学前教育的实践基地,为新中国首批学前教育干部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今,师大实幼成为中国学前教育的领跑者、示范者,黄珊更将为学前教育共同发展尽责当作了使命。她以对外培训为载体,每年接待外省市培训上千人,为全国各地幼教同仁传经送宝。
“坚持精准支教、以点带面,在老少边穷地区培植实验园,让它们成为当地的引领者,让优质教育在那里扎根。”这是黄珊的支教原则与策略。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实验幼儿园连续11年的帮扶,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从2009年始,由黄珊亲自带队,展开了“大爱无边,心系边疆”的系列支教活动,以阿勒泰地区实验幼儿园为示范点,形成了“地区带动县(市)、县(市)带动乡(镇)村”的辐射网络,推动了整个阿勒泰地区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
类似经历在黄珊的履历里,如海边拾贝,俯身下去便是一枚,却刻画着斑斓的色彩。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灾区牵动着华夏儿女的心,当地成年人要投入救灾工作,年幼的孩子无人看管。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时任理事长的冯晓霞的倡导下,迅速启动了“流动幼儿园”的灾区儿童援助项目。接到邀请后,黄珊迅速组织3个梯队的预备人员,率先带领4名教师奔赴灾区。结果到了当地,黄珊发现她根本不能回来:“每天余震不断,暴雨不停,这样危险的情况,不能让其他人再来,只有我在是最放心的,就告诉大家由第一批人坚持到底。”
接下来的22天,黄珊和教师们在绵阳市安县安营扎寨,在每天时有时无的教室里、帐篷里和67名2-12岁孩子共度了一段艰苦却暖心的日子。她们从分析灾后儿童心理需求入手,以爱和温暖为主题,采用音体美及故事表演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为了尽快拉近距离,黄珊让孩子们给教师们起名字,她便有了“蝴蝶姐姐”的称谓。渐渐地,怯生生的眼神消失了,教师和孩子们融为一体,孩子们对教师倾诉内心……直到今天,黄珊依旧和他们保持着联系,以爱的力量,传递人间的温暖、关怀与希望。
“流动幼儿园”之后,黄珊先后派管理干部及教师赴绵阳、江油、西昌等地,不间断地输送优质的学前教育,对当地学前教育的灾后重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支教工作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加快贫困边远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师大实幼始终积极响应号召,服务与支援偏远地区的学前教育。2007年以来,幼儿园支教足迹遍及新疆、甘肃、云南、四川、江西、陕西等地,派出支教支援人员150余人次,培训人员达万人,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余年的积淀,如今为北京市提供了近4000个学位,师大实幼一直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我们要坚持教育初心,永葆教育情怀,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能享受高质量的、专业的学前教育。”从毕业后进入师大实幼,黄珊跟着园所一路发展,深厚的情缘伴随芳华流转。也是得益于充实而丰富的历练,黄珊直言内心变得强大无比,令她在外人看来需要十二分紧绷精神的位置上,显得舒展而自如。把任期只看为“历史的一个阶段,需要给未来的幼儿园和接班人打下好基础”,她想做的只是静下来,简单专注、拼尽全力、问心无愧,足矣。
记者手记
采访黄珊那天,已经踩在了2019年的尾巴上。幼儿园内的老树,叶片脚步翩跹地奔赴季节的邀约,枝头却不寥落——新春装饰和孩子们的作品挂在枝丫上,点缀着七彩灯。大自然的静美与孩子游戏的欢声笑语,被温柔而熨帖地糅合为一体,包裹在百年老园的怀抱中。
在这里,时间仿佛被拉长,沉静的氛围聚合出磁场。如同教育本身,于无声处、于细微间发生,是唤醒而非灌输,是过程而非结果。百年有园,是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幸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与职责。从黄珊的细腻讲述中,我们触碰到实践的丰厚馈赠。这宝贵的资源将会持续散发出岁月酿造的酱香,由近及远,令更多孩子受益,实现更多家庭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