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洁
最近幾个月,儿子圆仔的身高猛蹿,超过了我和他爸爸。然而,随着他的迅速成长,他和家人的关系却趋于“ 凉凉”,跟外公外婆交流疏淡,跟爸爸则是话不投机。
14 岁的儿子也有自己的烦心事,一是数学成绩上不去,二是跟同班好友孙果果闹了点矛盾。不过数学期末考试他竟然考得挺好,因为他发现,“只要正确添加了辅助线,再难的题目也能迎刃而解”。
我想跟儿子探讨一下,他却心不在焉,说:“孙果果约我去打球,我走啦。”“你们不是闹掰了吗?”
“早就和好了,篮球就是我们男生相处时的辅助线。”
儿子的话让我灵光乍现——共同参与的行动和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就好比辅助线,有了它,或许就能走出“相爱容易相处难”的困局。
窗外的社区大道上,一条红色横幅格外醒目:垃圾要分类,生活变完美。从2019年7月1日起,上海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我一下有主意了。
晚饭后,儿子正要出去扔垃圾的时候,我叫他再检查一遍,防止出错。外婆不满地说:“我都检查好了,还让孩子弄脏手。”我笑道:“以后圆仔就是咱家的垃圾司令,他最后要检查一遍。”
儿子扑哧一笑,立马“执政”,“外婆,您怎么把粽叶和大骨头放在干垃圾里?它们都是厨余,应该是湿垃圾。”“这你就不懂了吧,小骨头是湿垃圾,大筒骨就是干垃圾,粽叶看上去像湿垃圾,实际是干垃圾。”
一番回答把儿子绕晕了,他追问原因,老人却语焉不详。最后,祖孙俩干脆一道去询问垃圾回收站的工作人员。
儿子回来后公布了答案:“粽叶质地较硬且有韧性,在处置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设备或者缠绕关键部件,大骨头经常会卡住刀头,所以它们都被归到干垃圾了。”
通过垃圾分类这条“辅助线”,儿子跟外婆沟通频繁,好像又回到了幼时的亲密时光。
圆仔是个古诗词爱好者,非常喜欢《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有一次正看到高潮处,圆爸出差回来了,他风尘仆仆,一脸疲惫,可儿子完全没注意到他。圆爸很生气,不由分说就命令他回房写作业。儿子委屈不已,跟他大吵一架。从那以后,圆仔就故意对爸爸冷淡,圆爸也对他越发严厉,成了恶性循环。怎样才能打破这僵局呢?
现在儿子放假了,该给他买一些他感兴趣的课外书了。他不仅喜欢古诗词,更热爱中国历史,恰巧圆爸也是个历史迷,就以此为突破口吧。
我给儿子买来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全套书,总共18册,500多万字。儿子惊住了:“我能看懂吗?”“没关系,爸爸可是《大秦帝国》的铁杆粉丝,你有什么问题尽可以请教他。”
有一天,圆爸主动坐到正在沙发上读书的儿子身边,亲切地问:“孩子,喜欢这套书吗?”“喜欢,就是人物太多,情节太复杂,有的地方读不懂。”儿子指出了几处,圆爸立马给他现场分析讲解,很快就把难懂的部分都理顺了。这是他们几个月来难得的一次没有不欢而散的对话。
儿子在阅读《大秦帝国》的过程中,常心有所感,填词以抒发情怀。圆爸偶然看到了他的作品,十分感慨地说:“孺子可教也。”
一部历史小说成了促成父子和解、增进彼此了解与亲密的“辅助线”,不仅往日的不愉快全都一笔勾销,父子感情较之从前还加倍深厚了。
儿子在悄悄改变着,往日的“高冷”作风不知不觉地被“亲民”路线所取代。以往,晚饭后他宁可在微信上跟同学聊天,也很少跟家人说说话。如今,他会主动陪外公外婆看新闻,一起讨论时下的热门话题。
圆仔的外公一贯关心社会新闻。往年,楼上楼下有不少和他同龄且志趣相投的老人,他们每天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自得其乐。可是后来他们陆续都回老家去了,圆仔的外公没有了“谈友”,难免寂寞。有时,他会在饭桌上侃侃而谈一番,然而应者寥寥。
不知从哪天起,圆仔开始积极响应外公,不仅认真聆听,还不时地请教一些问题。外公非常高兴,常常光顾着说话,都忘了吃饭。
我悄悄问儿子:“你怎么跟外公聊得这么起劲了,你以前不总是嫌他太啰唆吗?”
“那时我还不懂事呗。我小时候,都是外公迁就我,现在我也应该陪他聊聊他感兴趣的事情了。”
幼时的圆仔是个小话篓子,从早到晚叽叽呱呱说个不停,外公对他最为耐心,一连几个小时与他“相谈甚欢”。有时老人实在耗不住了,歪着脑袋打瞌睡,小家伙就用扳脑袋、掰眼皮、揪耳朵、挠肚皮等手段把外公弄醒继续听他说。
圆仔长大了,他开始想办法回报这份爱,也找到了有效的沟通途径。他已经学会了怎样添加爱的辅助线,这真是意外之喜。
(摘自《分忧》201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