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睿哲
没有起而行解决不了的问题
1963年,新中国派第一批学者去西方深造。要去西方留学,首先必须要过语言关。当年2月,从全国范围內挑选了几十位学者,集中到北京进行英语强化培训。其中有北大29岁的陈佳洱和复旦大学27岁的杨福家。根据中西交流学者协议,中国学者必须在6个月内参加英语考试,10月底之前派毕。
候选学者到北京后的第一堂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一位教授对他们进行考核。考核下来,没有一个人合格。他们在中学、大学里学过英语,能翻译有关学术资料,但从没有开口讲过英语。教授说:“要在半年内通过考试啊,在我看来,你们再学习2年能通过就已经不错了。”
被教授这么一说,很多人彻底没了信心,听之任之。但是,杨福家找到陈佳洱一起散步,问怎么办,陈佳洱说:“我们的英文不见得就像教授说的那么差吧,我们已经翻译过很多英文资料了,我们差就差在英语口语。这样吧,我们从明天开始,早晨散步时不说汉语了。”就这样,两个人坚持了半年,恶补英语口语。到最后由英国人来对他们进行考试的时候,陈佳洱和杨福家都通过了。随即两人出国深造,陈佳洱去了英国牛津大学,杨福家去了丹麦玻尔研究所。后来两人均取得重要科研成就,都成了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佳洱曾任北大校长,杨福家曾任复旦大学校长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
(编辑/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