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雪艳
摘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人才市场需求优势,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众多的优秀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育人思路不断更新和转变,在这样的环境下,民办应用型高校也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对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工匠文化”育人思路进行探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民辦高校 工匠文化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5-0153-02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第一次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分析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情况可以发现,2000—2019年,检索主题为“工匠精神”的文献共12218条,2000—2015年仅检索出448条相关文献,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在2016年政府将“工匠精神”作为未来行业领域的发展重点之后,相关的理论研究急剧增加。而如何将这种理论优势快速地应用到各个阶段的教育中,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匠文化”育人的价值
(一)研究现状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培训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国家以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培训的形式、导师的水平、培训的期限和考核办法等内容加以约束,企业决定培训的具体内容。我国的学者认为,德国的“双元制”奠定了德国工业人才的基础,是德国“工匠文化”育人的体现。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使德国的工业迅速发展,使德国很快从战后恢复,并且再次成为世界强国。美国作为教育强国,“工匠文化”育人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方面。美国的社区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政府为办学主体,以服务地方为目的。日本的综合高中模式是将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进行融合,建立了普职融通、双向并轨的办学机制,其成为日本整体教育改革的契机,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价值
在经济转型的巨大浪潮中,我国要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人才资源的支撑是必备的条件,这也是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工匠文化”育人模式,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富有历史意义的时期被提出。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工匠文化”育人模式的建立,将会为我国的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也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工匠文化”育人内涵
(一)“工匠文化”育人的概念
“工匠文化”育人是一种职业精神的教育,“工匠文化”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的表现。“工匠文化”是将我国传统的手工业优秀从业者的职业精神与当下的高等教育相结合,从而传承优秀的职业品质,并且在新的环境下继续发展和不断创新。
(二)“工匠文化”育人的内容
“工匠文化”育人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岗敬业、执著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新的历史时期,民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要符合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下应用型人才建设要求不仅是培养专业技能突出的人才,同时注重其职业文化、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自觉遵守岗位和行业的规则,才能在自身的职业发展中取得突出的成绩。
(三)“工匠文化”育人的目标
“工匠文化”育人的目标包含三个方面: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最终需要面向社会服务,民办应用型高校的人才更是以服务社会生产一线为主要特点。学生通过在高校的学习,最终在专业领域成为对社会某个行业有用的人才。
2.以能力培养为目的
民办应用型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校就业率的基础,也是“工匠文化”育人模式最基本的内容。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工匠文化”育人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对本专业充满热爱,有深刻认知,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发现自身专业领域的不足,并发扬创新精神,不断为行业的发展做贡献。
3.以服务地方发展为中心
民办应用型高校身处地方,无论是生源范围还是就业途径,都是局限于本省,因此在“工匠文化”育人模式下,同样要以培养服务地方人才为目标。
三、“工匠文化”育人路径探索
(一)机制建设
“工匠文化”育人的机制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探索育人路径的前提。“工匠文化”育人模式重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工匠文化”育人模式下,民办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要充分遵循“工匠文化”的理念。要根据本校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管理、实践、考评体系,编制科学完善的教学和管理章程,将“工匠文化”育人模式标准化、规范化地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来。
(二)队伍建设
强大的师资队伍不仅是高校教学的基础,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力。高校要通过教学和培训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对“工匠文化”理念的理解,并能将之应用到日常的专业教学中。
另外,要吸收社会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把那些既有专业技术,又有较多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人才招聘到教书育人的队伍中来,不断充实高校教师队伍。
(三)课堂学习(含第二课堂)
民办应用型高校的课堂教学在新的环境下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工匠文化”育人理念的实施过程中,高校的课堂教学应该采取更多的改革优化措施,包括第二课堂的教学实施及效果评价。首先,优化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合理搭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促进理论内化。其次,应当增加对人文社科类课程的了解和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级的兴趣爱好,推动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社会实践
目前的民办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都开设了社会实践教学课程,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社会实践是学生第一次对专业和行业产生具体的认知体验,企业的态度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要谨慎选择合作企业,并做好沟通,使企业能够了解并且认同“工匠文化”在企业生产和发展中的作用。高校社会实践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基本动态,解决学生在身份转换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将社会实践与“工匠文化”育人理念结合。
四、结语
我国的民办应用型高校在教育和管理模式上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在改革创新中拥有一定的制度优势。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将“工匠文化”育人理念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考虑人才需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圆妹.论民办应用型高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关键:“工匠精神”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2):204-205.
[2]邓旭升,何向东.应用型本科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当代诉求、哲学维度及路径探索[J].教育探索,2017(5):54-58.
[3]贾秀娟.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4):13-15.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