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评点教学如何显现张力

2020-04-26 10:02李欣荣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张力诗歌

【摘 要】评点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符合2017年版课标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而诗歌教学因其文本的特点,有利于评点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本文认为,古代诗歌的评点教学要显出张力,就必须让学生端正评点的态度,与文本展开对话;根據学生实际确定评点的角度,进行有效的聚焦;帮助学生增强评点的力度,促使他们进行合理的探究。

【关键词】评点教学;诗歌;张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9-0033-03

【作者简介】李欣荣,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2)教研员,高级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并通过具体说明告诉我们它是“语文课程教学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是每个不同的学生个体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1],这意味着学生必须通过自主的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去积累、建构自己的语文素养。评点教学正契合了2017年版课标的要求,提倡学生主动发现文本的价值,表达自己的阅读意见,以“评”促“读”,让松散的知识经过意义的联结,成为内化的、系统的阅读经验。而古代诗歌篇幅短小,利于学生集中心智在较短的时间内保持阅读的兴奋,去发现前后文字的联系和文字背后的意蕴。

但评点毕竟是一项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等待教师讲解、评价的旧习会削弱他们评点的主动性;同时,教学内容也极容易散漫化,反映在古代诗歌的阅读上,表现为因文本短小而想评得面面俱到。古代诗歌的评点教学怎样显出课堂张力?下面结合笔者教《诗经·静女》一诗时观察到的现象,试做浅要的分析。

一、浸入文本,评点正态度

传统的诗歌鉴赏课上,无论是转达教学参考书上、汇评中、各类鉴赏辞典里“权威”的解读,还是教师力图传达自己新的阅读体会,都有共同点:在接受者学生那里,这些解读或体会都是确定的文本意义。这里的“确定”,意味着“正确”,即对诗歌的赏读,必须不偏不倚地达到这样的程度,减一分则体验不深,增一分则过度解读。而评点教学则要求学生转换原有的课堂角色,从文本意义的接受者转变为文本意义的生产者。评点即生产文本意义,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将对文本的鉴赏表达出来,而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文化理解就包裹在这样的表达中。

课堂角色的转变,就是课堂关系的转变:在原来的关系中,学生虽然也要熟悉文本,但熟悉文本的作用更多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教师传递来的文本意义,从而努力地将自己的理解提升到教师预设的目标上;而在评点教学中,教师退隐了自己原有的显要和强势,将学生“推”到了文本面前,参与文本意义的创造。关系的转变,以态度的显现为前提,即学生必须成为文本的对话者,自觉、主动地去构建文本内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文本是多元的,学生必须以自己的理解开辟出一种阐释的可能。如果学生没有“端正”这样的态度,评点教学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二、有效聚焦,评点有角度

江苏省特级教师赵宪宇老师提出,“评点本身只是一种阅读方法,如何把这种阅读方法转变成教学方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目标,运用‘评点,实施教学解读,而不是文学解读”[2]。所以,与基于文学解读的评点相比,教学中评点的内容和范围必须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文本的特点和学情来作聚焦,选定教学的角度,集中思维的“火力”,让阅读走向深刻和精细。

诗歌教学因为篇章相对短小,每首诗的知识点都可以在一两个课时内被覆盖,所以教学解读无非就是将“权威”们文学解读中的知识点以提问的方式串联起来。而将评点运用于诗歌教学有利于改善上述问题,能让诗歌教学根据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来明确符合学生素养培育需要的教学内容。

例如,《诗经·静女》是教材“古诗词诵读”栏目中学生自学自背的篇目,教材已经为它编写了主题(爱情诗)、思路、诗意的说明,明确了诵读的重点:思考“彤管”这类美好事物在诗中的象征作用,感受反复、逆转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笔者在教学时通过学生小组交流评点和代表发言,发现学生对诵读的重点都能作出一语中的的评点,于是就将教学内容设定为“通过推断诗歌的留白信息,深入理解物象的作用”。笔者从文体特点(叙事诗)入手,在人物、情节之外,让学生通过已有信息,推断故事发生的时节、天气、地点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他们已经做出评点的物象,在“美丽的彤管象征爱情的甜蜜”“极其普通的彤管为何在男子看来很美丽?这源于爱屋及乌的心理”等共识评点之外,从“彤管有炜”联想到阳光灿烂,给“彤管”平添了光泽;从“荑”是初生的茅草,确定约会的时节是万物复苏的早春;又从女子采撷“彤管”,赠送“白荑”,讨论出约会地点“城隅”既不是城上的角楼,也不是城内的一角,而是城外墙角,不远处的田野、树林,是白茅生长的地方,洋溢着春的气息。如此,通过对物象背后信息的挖掘,学生还原出了男女主人公约会时的环境特点,感受到了环境对他们约会时心情的映衬作用。

在评点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在于促使学生表达自己的评点,并进行深入的交流,从而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在进行诗歌评点时,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学生概念形成的思维条理,不要仅满足于术语的“粘贴”,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评点(文学解读)中判断学情,聚焦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评点(教学解读)中提升素养。

三、合理探究,评点显力度

评点教学先要让学生动笔写,再让学生动口说。前者是个人独立评点环节,后者是交流环节,前者是为后者做铺垫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写要简洁、明晰,可视之为观点;说不是写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观点的阐释、说明。无论是动笔写,还是动口说,都是语言的训练。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读和品,发现作者写作的“条理”和表达的“思想”;学生通过写和说,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呈现自己的思维条理。

当然,浅显而大众化的评点引发不了交流,最多只算是应和;错误的评点也引发不了交流,最多只算是修正;能引發交流、导向探究的,一定是显示出力度的评点。力度源于准度,在诗歌教学中,就是要对遣词造句有极强的直觉和敏感;力度源于深度,在诗歌教学中,就是要对字词句篇的意蕴要有批判的、独创的发现。这样的评点触发同伴去审视自己的理解,进而突破思维的难点,或者给了同伴灵感,让他有了新的角度去思考。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利用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准更深处漫溯”。

例如《诗经·静女》一课教学时对“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探究,有的学生评点到:“男子时而四处寻望,时而焦急踱步,时而无奈搔首。”“四处探望”是这名学生在朗读时结合语音,做了合理想象而得出的,大家都非常赞同,但是没有形成探究。笔者就在此处引导——

师:男子四处寻望女子躲在哪里,这个想象非常合理,让人能够体会到男子说出“爱而不见”时的语气。但有躲之意的字比较多,男子却用了一个通假字,能否在这里做评点?

生:用“ài”的音和“爱”字的形来表达自己心中对女子的情意。

师:如果注释里不标明“同‘薆,隐藏”,你们肯定理解为“爱恋、喜欢”,对吧?所以我们要来看被通假的“薆”字,还有没有其他相关的解释能给“隐藏”一点情境或特点的。手头有词典的查一下。

生:有“草木茂密”的意思,不过这是后起义。

生:我觉得“薆”之所以后来会有草木茂密的意思,是因为它本来有躲藏在草木茂密之处的意味。

生:那就能和赠给男子“彤管”“荑”呼应了,女子一边躲起来和男子开玩笑,一边采嫩草来表达情意。

笔者在备课时查得“薆”有“草木茂盛”之意,课堂上相机抛出,触发了学生对诗句遣词的敏感,带动他们的理解向汉字音形义的深处探寻,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启发,补足或重启自己的理解。

评点是历史悠久的读书法,却蕴含着符合新课标精神的现代性。诗歌教学侧重于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分析和情境的审美鉴赏,应特别强调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如何结合两者,让“老树开出新花”,从一种阅读方法发展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充满着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带来的张力,有着很大的研究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5-57.

[2]赵宪宇.关于“评点式阅读教学”课题异构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31):41-44.

猜你喜欢
张力诗歌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巧测水膜张力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方寸之间
小小诗歌汇
一个诗人
无溶剂复合张力控制的方式与选择
干式复合张力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