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君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物流网络体系评价的作用是对现有物流网络进行分析,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为今后物流网络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在物流网络体系规划设计过程中,评价可作为物流网络规划者的一个辅助工具,引导规划者做出较优的方案。在方案实施以后,可以借助评价分析实施方案的效果。物流网络体系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对现有物流网络系统技术评价;
(2)对物流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经济效益评价;
(3)对政府及全体公众的社会环境效益评价。
由于物流网络体系的规划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能出现背反现象,但以技术标准来评价更能体现物流网络体系的合理性。本文通过构建多层次下的新型物流网络体系评价模型对物流网络体系进行技术评价,以实现物流网络体系评价的准确性。
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单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或者全面的综合状况做出好坏评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如下原则:
(1)整体完备性原则:该指标体系应该从各个方面反映整体物流网络的技术特征,能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指标应定义明确、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计算方法可行。
(2)科学性原则:在可靠和准确的数据来源基础上,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进行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数据的计算与合成。
(3)目标性原则:每一个评价指标应能独立反映物流网络规划的某一具体目标的特征,并与实际环境相联系。
(4)可测性原则:为了便于比较和分析,以及模型的建立和进行数据处理,评价指标尽可能采用可量化指标,其内容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获得。
(5)灵敏性原则:环境的变化应能使评价指标也相应变化,其变化的范围应与目标相联系。
(6)可操作性原则:评价的目的是验证物流网络体系规划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因而评价指标体系尽量选取日常统计指标或容易获得的指标,以便直观、简便的说明问题。
图1 物流网络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构成
物流网络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很难直接建立最终的评价指标,根据实际评价问题,将指标体系进行分层处理,根据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科学原理,对物流网络体系规划方案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三层,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反映评价的最终目标;准则层反映评价目标的各个侧面,由具体评价指标表征;指标层是最原始的可直接获取的或测量的基础数据。物流网络体系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1.2.1 准则层的构成及意义
准则层主要反映影响总体目标的各个侧面,分为三类,即网点结构、设施水平和服务水平。前两类是关于物流网点规划本身的技术性能指标,是从物流网点的技术水平和设施水平方面分析方案的合理性,其目的是揭示物流网点的运行效果。第三类是从网络网点对收发货者便利性的影响效果出发,评价物流网点对社会效益的贡献。
1.2.2 评价指标的含义
(1)网点数(量C1)
网点数量是宏观评价物流服务的投入性指标,网点过少增加物流配送费用,服务水平差,过多会增加运营费用,应控制网点在一定范围内。一般以每2 000人配一个网点为宜。
(2)配送线路数量(C2)
配送线路数量主要反映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投入性指标。配送线路数量过少增加配送时间,服务面少,服务水平差,过多会增加配送费用,应控制配送线路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在物流网络体系中一条配送线路一般连接4~6个物流网点为宜。
(3)网点密度(C3)
网点密度是反映居民接近物流网点的程度。该指标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式中:C3为网点密度评价指标得分,(0~1);ρ为物流网点密度;ρmax为物流网点密度的上限;ρmin为物流网点密度的下限。
物流网点密度依覆盖面积和人口集聚度不同而不同,一般为1~3个/km2为宜。
(4)网点面积(C4)
物流网点的主要功能是为居民快递包裹收寄,信息收集和发布,农资、农产品、电商产品等代销代购和便民服务。该指标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式中:C4为网点面积评价指标得分,(0~1);s为网点面积;smax为网点面积的上限;smin为网点面积的下限。
农村物流服务点用地面积一般按20~30m2。城镇物流服务点用地面积一般按30~40m2。
(5)网点覆盖率(C5)
网点覆盖率用于反映物流居民接近物流网点的程度。该指标计算公式如式(3)所示。
式中:C5为网点覆盖率评价指标得分(0~1);μ为网点覆盖率;μmax为网点覆盖率上限;μmin为网点覆盖率下限。
一般物流服务点,以500m为半径计算,涵盖50%的居民;以1 000m为半径计算,涵盖90%居民。
(6)配送中心场站面积(C6)
配送中心场站面积是反映配送车辆和货物存放的难易程度。该指标计算公式如式(4)所示。
式中:C6为配送中心场站面积评价指标得分(0~1);p为配送中心场站面积;pmax为配送中心场站面积的上限;pmin为配送中心场站面积的下限。
配送中心场站面积与配送货物量有关,依据经验,日处理50吨的小规模配送中心一般为415m2,其中办公室30m2,因此配送中心场站面积400~450m2/50吨。
(7)平均托运距离(C7)
平均托运距离是指货物托运人到达物流网点平均距离。平均托运距离是衡量物流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对物流网点布局合理性的描述,在物流企业中也是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该指标计算公式如式(5)所示。
式中:C7为平均托运距离评价指标得分;L为平均托运距离;Lmax为平均托运距离的上限;Lmin为平均托运距离的下限。
一般托运距离宜在200~300米为佳,依城市规模不同而不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比较分散,托运距离依据收发货量确定,一般在500~1 000米。
(8)网点设备保障率(C8)
网点设备保障率反映物流网点对托运人的服务水平。其计算公式如式(6)所示。
式中:C8为网点设备保障率评价指标得分,(0~1);η为网点设备保障率;ηmax为网点设备保障率的上限;ηmin为网点设备保障率的下限。
网点设备保障率要求在80%~100%。
(9)平均收发货时耗(C9)
平均收发货时耗包括等待时间、填单时间、称重时间、查货时间、包装时间、粘贴标签和收费时间。平均收发货时耗是衡量物流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该指标计算公式如式(7)所示。
式中:C9为平均收发货时耗评价指标得分;t为平均收发货时耗;tmax为平均收发货时耗的上限;tmin为平均收发货时耗的下限。
一般收发货人时耗宜在4~5分钟,依网点规模不同而不同。最长不宜超过15分钟。
表1 网点评价子系统及指标权重
权重是指对于评价目标、评价系统或评价指标之间相对重要程度。采用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结合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系统和指标权重,以保证权重分配的客观合理。我们邀请10位专家对子系统中的三个要素:网点结构、设施水和服务质量进行权重界定,采用平均法得出子系统权重为0.3、0.4、0.3,同时也利用同样方面对子系统下的各指标进行权重界定,结果如表1所示。
先计算出各评价指标分级指数和确定出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满意度函数法,计算出各网点规划方案的综合满意度函数值,计算公式如下:
(1) 各系统层综合满意度ui:
式中:fij表示第I个子系统第j个指标的得分;Wij表示对应fij的权重。
(2) 整体综合满意度U:
式中:Wi(B)表示子系统I的权重;ui表示子系统I的得分。
以U值的大小,作为网点方案排序和选择的依据。分级指数见表2。
表2 评价指标分级表
惠安县行政区域面积489.42平方公里,县域东西宽42公里,南北长47公里,辖12个镇、218个村,截至2017年底,惠安县常住人口为75.7万人。惠安县经过多年的发展,物流节点建设已初具规模。根据惠安县邮政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资料,2017年全县快递业务量为6 511.08万件,已有18条配送线路投入运营,已有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155个,主要集中在县城和一些大的乡镇,一些偏远乡村和人口较少的乡村没有物流服务点。网点面积合计0.495万m2,配送中心场站面积0.96万m2。根据以上数据分析计算,网点密度为0.317个/km2,500米网点覆盖率为25%,平均托运距离1.01km。对惠安县五家较大型物流企业进行服务水平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计算,网点设备保障率为80%,平均收发货时耗为8min,主要是因为技术装备水平低,新技术的应用普遍较少,信息处理手段与技术落后。根据物流网点规划及布局的经验,结合相关行业标准,确定各项指标的最佳值。
按照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惠安县农村物流网络现状进行技术评价,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福建省惠安县现状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技术评价结果
由表3可见,惠安县现状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技术总评价一般,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如村级物流网点数量较少,网点密度过低,物流服务覆盖率较低,配送线路较少,物流末端配送发展滞后,物流服务体验较差;物流场站面积严重不足与平均托运距离过长,严重影响了农村物流的畅通度及惠安的整体形象,降低了物流的服务水平。
通过实例评价结果表明,在采用多层次方法下的物流网络体系技术评价方法后,能准确地描述物流网络的现状或规划,为物流网络的完善建设提供依据。通过对评价指标的有效界定、指标权重合理确定,搭建一套多层次下的物流网络体系技术评价模型,完成对现有或规划物流网络体系技术评价,无论对物流网络的纵向动态评价还是横向比较,都有广泛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