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李 苏会人
引言
当今世界,全球化建设进程发展势头迅猛,带动了当代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腾飞,城市规划建设经济活动不断加快。但是由此因素产生的自然文化环境冲击逐渐扩大破坏了各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性,严重威胁了各个地域不同文化的自然生存环境。我国各大城市的中心地域历史文化已经受到许多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逐渐淡化消逝被现代人们所知和遗忘。不少城市逐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独特城市风貌。城市如何在建筑发展新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其原有地域文化特色,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建筑发展方式道路。
一、地域文化在文化创意园规划研究的重要性
1、结合生态保护,打造基础
文化创意园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保留好文化,更要注重恢复园区的生态环境,将地域环境与生态文化相结合治理是重中之重。如:1998年,建成的韩国首尔吉洞生态自然文化旅游创意园,在创新设计吉洞生态环境保护区之外,还创新设计了吉洞生态村、生态文化剧场等特色文化设施,将地域生态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有机结合,建设丰富多样化自然生境的生态同时,提供更多可以仅供当地人们自由参与的文化活动和多功能娱乐场所。
一般来说,人们在参与文化创意园的建设时会从一个观察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这样会让他们在文化创意园活动时想到自己的设计,增强了大家的认可性。这样的景观设计就不会是无水之源,而是一个有灵魂、有底蕴的文化创意园了。集百家之思,能够为文化创意园的更新提供基础。
2、挖掘文化底蕴,提供灵感
进行文化创意园设计时,设计师应该充分了解当地文化民俗,挖掘文化资源,这样可以增加不少的设计灵感,同时丰富文化景观设计。如,北奥公园在注重生态时,也挖掘了当地的老北京地域文化。整个公园里集合了红墙、四合院等素材,更具有层次性。所以,京杭大运河生态文化创意园的设计中也可以融合运河文化素材,融入不同运河地段当地的风俗习惯,展示出不同的风貌,能够有效打破单一性,提升景观的文化底蕴感觉。
3、延续文化脉络,提升内涵
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保护好生態发展,促进文化提升。而延续文化脉络,寻找文化底蕴,能够让整个生态文化创意园变得更有深度。比如,西雅图的煤气厂公园。它的设计构造就是延续了文化脉络,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出富有工业文化的雕塑或器械。所以,京杭大运河生态文化创意园可以根据运河文化的内涵,在园区内部设计制造出符合运河文化的景观。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土质种植适合的植物,改善当地气候,让生态获得更好地恢复。
二、京杭大运河生态文化创意园地域文化表达策略
1、遵从自然环境
在整个生态公园文化艺术创意园的整体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深入入地考察和深刻感受整个地域的生态地理与自然气候变化特征,把握经营场所的这种自然气候特质以及这种能在自然气候特质下适应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心理要求,让区域地理生态环境和自然气候特征成为整个生态公园文化艺术创意区公园整体景观设计中突出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整个生态园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中也应当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更好地利用其原有的自然地形以及地貌,少量移动这些土方,尽可能多地使这些土方本质上达到自然平衡,这样不仅不但可以有效减少土地建设工程资金的大量投入,降低建设成本,而且使其显得朴实、自然。
2、合理配置植物资源
生态文化创意设计中的园林景观植物生态配置应倡导选取当地的植物为主,辅以生存能力强的外地植物,搭配进行布置,能够改善生态文化创意园整个的植物品种的单一性,形成生态文化创意园植物不同品种的生态多样性,并使之有利于生物资源多样性的自然形成。
生态景观文化休闲创意生态园湿地植物园的种植与培耍主要形成包括乔木、灌木、地被和冲梢物、水生植物的各种多层次立体培育模式,以发展乡土湿地植物和多品种培育为主要基调培育植物,尤其是要注重外来湿地各种植物的生态选杯和响应并适当限制引进合适的外来湿地植物培养种类,以有效增强湿地植物不同种类的生态多样性,利于自然形成湿地生物的生态多样性,缔造良好的然境与生态系统。
3、挖掘延续地域文化
通过整合当地历史,保留和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加以生态系统的改造恢复,使整个生态文化创意园变得更具特色。在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中,应用地方素材可以更好地表达地域文化,同时满足减少对材料和能源的需求。
在大型城市绿化生态森林公园建筑景观设计上,利用大量体现民俗文化的雕塑小品、民俗文化活动等设计载体,与来园参观或者活动的人们产生情感共鸣。民俗文化活动设计中可以包含饮食生活习惯、风俗等等,用这种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地域特色与文化。
三、总结
地域文化在生态文化创意园中的表达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工作。同时,生态自然文化旅游创意园区也是促进地域特色文化精神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良好活动载体,地域文化赋予生态文化创意园以文化内涵,二者是相互关联的二元关系。地域传统文化的广泛引入为杭州生态城市文化艺术创意园的规划设计发展提供了新素材,提升了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艺术内涵,传承与创新发展了城市地域传统文化,满足到了人们的各种精神生活需求。
作者简介:
杨李(1999-3),男,汉族,江苏宿迁人,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本科生,专业:环境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老师:苏会人(1982-3),女,汉族,辽宁沈阳人,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