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林
(通化市人民医院,吉林 通化 134001)
鼻息肉是指在人体鼻道和中鼻道内能够看到的肿物,其肿物状态类似荔枝,属于鼻腔与鼻窦的慢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相关研究显示,鼻息肉预后的优良程度与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研究将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08例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鼻息肉摘除术及鼻息肉摘除并鼻内筛窦切除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将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08例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单盲分组法将其分成两个组别(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各54例,其中参照组患者男29例,女25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5.03±2.14)岁;研究组患者男31例,女23例,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5.56±2.27)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过对比无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组患者以鼻息肉摘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方式为:调整患者体位至仰卧位,其仰起角度为30°左右,给予患者表面麻醉与局部浸润麻醉,针对单发性鼻息肉患者,利用息肉钳夹摘鼻息肉蒂部[2];针对多发性鼻息肉患者,则需以筛窦方式进行,术毕利用抗生素药物予以患者抗感染治疗,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叮嘱其保持鼻腔卫生。
研究组以鼻息肉摘除并鼻内筛窦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方式为:鼻息肉摘除术方式与参照组相同,在其基础上进行鼻内筛窦切除术,完全露出患者筛泡,利用器械做开放筛泡壁处理,将鼻前筛窦气房与深处筛窦气房、蝶窦前壁依次予以清理,如患者存在中鼻甲病变,需一同予以清理;手术操作时,需及时利用纱条为患者做止血处理,避免患者误吸血液,当其出血量逐渐减少时,方可摘掉纱条,术毕利用抗生素药物予以患者抗感染治疗,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叮嘱其保持鼻腔卫生。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其疗效判定标准为: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经过检查显示其鼻内状态正常,视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且经过检查显示其鼻内窦腔黏膜局部出现水肿、肥厚等情况,存在少量脓性的分泌物质,视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出现病情加重的趋势,视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将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情况的研究数据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 20.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百分比,x²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用“±s”,并进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患者之间对比各项观察指标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4%,参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1.5%,其研究组患者数据显著优于参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有效率的比较[n(%)]
鼻息肉摘除术是鼻息肉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式,但因鼻息肉发病因素较多,如在炎症的刺激下,会出现变态反应,因此,单纯的应用鼻息肉摘除术可能会增加术后复发的几率,不利于患者的预后[3]。鼻内筛窦切除术通常与鼻息肉摘除术同时进行,可以在摘除鼻息肉的同时对鼻窦内出现的病变黏膜予以彻底清除,根除患者治疗后病情复发的隐患,所以治疗效果更具优势。
综上,鼻息肉患者应用鼻息肉摘除并鼻内筛窦切除术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