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烈植桐事业兴 白桐一曲赞英雄
——写在河南风格古筝曲《白桐曲》创作56周年(上)

2020-04-25 01:51
乐器 2020年4期
关键词:慢板音型音调

前言

“思念”是人类共通情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这在古筝艺术创作也不例外。纵观当今古筝曲作,还是有一批“思念”母题的乐曲的,比如传统流派筝曲里的《秋思》(潮州筝曲)、《美女思乡》(山东筝曲)、《汉宫秋月》(山东筝曲)、《思情》(河南筝曲),再如创作筝曲《秦桑曲》(周延甲曲,作于1979年)、《望秦川》(景建树、王中山曲,作于2001年)、《蜀籁——赠邱大成》(徐晓林曲,作于2000年)、《白桐曲》(周延甲、周展曲,2015年)等。

《白桐曲》在已故秦筝教育家、演奏家、秦筝领军人物周延甲先生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从1964年至今,已走过56个年头。在这半个多世纪里,它是经过了怎样的变化,从鲜为人知洗礼而成为筝界广受喜欢的一部筝作?演奏好这部作品,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接下来笔者带大家一起走近并认识这部作品。

创作背景

《白桐曲》,周延甲、周展曲。

乐曲原名《忆爸爸》,由秦筝教育家、秦筝归秦领军人周延甲先生创作于1964年,是1964年西安音乐学院讴歌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大型叙事音乐会中的一个节目。原曲最早由青年时期的曲云以焦裕禄之女焦守凤的身份演奏,深受欢迎,在1996年整理定稿并改名为《白桐曲》。2009年西安音乐学院主办的“周延甲作品音乐会”上,由著名作曲家周煜国指挥、青年古筝演奏家孙卓再次与民乐小乐队演奏了这首作品。2015年古筝演奏家周展又在原同名曲的基础上重新编创而成为筝与钢琴协奏曲,并标明《白桐曲——为纪念焦裕禄而作》,由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少年筝手王钰首演于“白桐曲——王钰筝乐演奏会”,获得良好反响。后又经过多次修订,并经过当今筝界翘楚如孔俏俏、崔杉等青年演奏家的精彩演绎,这首经典筝作以崭新的艺术面貌重现于世人面前,赢得了更多筝人的关注和喜爱。

白桐,又叫泡桐。是制作古筝的好材料。乐曲名为“白桐曲”,实为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经典筝作。《白桐曲》正是为缅怀焦裕禄书记而作,乐曲音调属河南风格。

秦筝教育家周延甲先生在早期的“秦筝归秦”理论实践中,乐曲的创作多通过民间歌曲的移植、对地方戏曲曲牌唱腔的移植,实践“用古筝说陕西话”。根据同名民歌改编来的《绣金匾》(1958年)、模拟迷胡格调创作的《秋夜筝》(1958年)、《长城调》(初稿1960年,1984年定名《姜女泪》),以及根据河南地方音调创编的《忆爸爸》(1964年初稿,1996年定名《白桐曲》)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白桐曲》作为这个时期的创作,无疑也通过对地方戏曲素材的运用,对戏曲的声腔加以模仿,并通过古筝演奏技巧加以改编,从而形成了这一古筝力作。乐曲无论是慢板还是快板,都以诚挚淳朴的情感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讴歌和赞扬。

由古筝演奏家周展重编后的作品更以古筝与钢琴的对话、快速指序的运用,呈现出新时代的艺术风貌。这是一曲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赞歌,是一曲歌颂新时期兰考劳动人民的壮丽音诗。乐曲荣获2017年浙江省第十届音乐舞蹈节作品银奖。

笔者在接下来的文中为与周延甲先生的原版有所区别,把由周展先生重新创编的钢琴古筝协奏为“新版”。并以“原版”曲谱作为主要引用谱例加以分析,引入比较视野,通过原版新版的对比分析,来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和分析这首古筝作品。

乐曲结构及演奏分析

乐曲主要有引子、慢板、散板、快板和尾声五个部分构成。整部作品正如一个亲身经历的主人公在叙述过往,随着段落的推进及叙述主人公情绪的演变,每个乐段的速度、节奏、情绪等都在发生改变,层层推进发展。

第一段(1~10小节)引子部分:

乐曲引子部分作为全曲的序即开门见山,激动又深情。全曲歌颂的基调在右手长摇、和音奏法两种技巧中一涌而出,音级的下行走向又揭示出乐曲思念、缅怀的情感基调。演奏时气息要饱满,三个主要乐句要有强弱对比。尤其是在弹奏下行的音级时,比乐句前半句的和音要奏的更柔和,仿佛刻画叙述主人公欲言又止的形象。

乐曲定弦为:

引子部分Si到Do是小二音程变化,按滑需要注意左手按变力度。Fa与Mi连接的两处,弹奏时要注意带下滑的游移处理,这种处理所产生的哀伤情绪与乐曲追思缅怀故人的思想主题是不谋而合的。而si、la二音由于乐曲特殊的定弦,直接弹相应的琴弦即可,这里不存在游移处理的情况。右手连劈指上行刮奏要与旋律音巧妙连接,不要有断裂的感觉,要拿捏得恰到好处。第三个乐句的句尾要降弱力度,收住速度,为慢板做好铺垫。弹奏双按时,左手手指不要软,要绷牢,角度也需要平衡,做到不偏不倚,以免影响音准。

第二段(11~73小节)慢板:

慢板段落音调委婉细腻,娓娓道来。尤其是前半部分(11~41小节)在旋律的行进上有很多是下行的,以表达对英雄的缅怀、哀思之情。哀婉的旋律令人动容,又仿佛是对于苦难环境的描绘,兰考当地“三害”(内涝、风沙、盐碱)让人民饱受困苦,哀婉的旋律也恰似刻画出人们对于自然灾害肆虐而又无助无奈的情景。这半部分在演奏时,触弦可尽量放慢,摇指要奏得抒情,不要有强音头、重音头,气息要像抽丝般连贯,音乐情感的注入和表达要真挚和内在。

后半部分(42小节开始)旋律的情绪开始层层递进,逐渐明朗起来,演奏越来越有张力,音乐颗粒也越来越饱满,仿佛刻画了人们在茫然困苦中发现了希望的曙光,在焦裕禄书记的带领下逐渐明朗并有了斗天战地的决心。右手触弦要轻巧快捷,两按音fa、si的速滑音、按压要奏得轻巧,带有动感,与前半部分的指滑音柔、富于歌唱性和抒情性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乐段的音乐情绪特点是层层晕染的,就像文火炖汤,慢慢地让人感同身受,而不是强加于人。演奏该段一定要把握住力度上、情绪上层层推进的特点,还要注意河南音调的风格特色,用左手的按颤揉滑润音技巧赋予乐曲以生命。

慢板段落尤其要突出河南音调的特点,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乐曲借鉴和模拟了河南的音调风格,如:

这是《白桐曲》慢板节选。曲中有25 21 音型的运用,这是河南筝曲尤其是板头曲非常典型的起板音型,在很多板头曲中都有这个音型的存在。

如河南筝曲《落院》:

如河南筝曲《和番》:

再如创作筝曲《闹元宵》:

该段在演奏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由于特殊的定弦,si、la二音相遇需要奏实音,而fa、mi相遇时,左手需要奏游移音,而这种旋法特征、音调走向又强化了人们的哀思,令人动容;

2.慢板具有抒情性、歌唱性,尤其是摇指演奏需要注意垫音倚音跟旋律音不要弄反,在演奏的力度上有所区别,很明显,倚音要弱奏,不要占据旋律音的时值,旋律音的力度要慢慢加强;后半部分的fa音按滑为速滑音,si音的点压要轻巧,要注意左手触弦按压的速度、力度;

3.乐曲音调具有典型的河南音调,演奏者要多听多接触中原民间音乐,从而有助于风格韵味的呈现和表达。比如左手演奏时需要重颤,这是整首乐曲的风格所在,是一种地域性的音乐语言,在音乐形象的刻画描绘和塑造上,代表一种耿直的性格。而对于这些的把握只有多听多接触,从模仿再到创造、准确表达;

4.乐句与乐句之间,要把握好呼吸,留有余地。前半段迂回的行进仿佛内心纠结的情绪,要奏的“哀而不伤”,后半段层层递进的情绪,也不要太过激动。无论是前半段还是后半段,都需要演奏家赋予它真挚感人的情感。

第三段(74小节)散板:

从“自由地”地方开始,乐曲进入散板。这是一个慢板向快板转变的过渡段。

虽为散板,乐句与乐句的划分很明确,断句明确。这个乐段起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气、神都不能散。演奏时要注意气口,要做放松处理,奏得从容,不要弹得过于紧凑。较之前段后半部分明朗的格调、向上的情绪,这段仿佛又转入沉思。该段中运用的乐句重复、移位排比和模进音型,使音乐的情绪如涟漪般推散开来,犹如人纠结的心情,仿佛刻画出先烈为改变兰考贫困面貌,心系群众辗转反侧的场景。

三音组模进音型把情绪逐渐推开来,直到刮奏引出坚定的快板音乐主题。

该段演奏要注意泛音。该段分别用到双手弹奏泛音、右手单手泛音两种奏法。无论左右手配合还是右手单手泛音,要找准1/2弦位,还要注意触弦的轻巧,一触即离的巧妙,以免产生闷音哑音。

散板段落基本上是以古筝为主角的独奏,演奏者在艺术表现上有一定自主的空间,发挥允许有一定的弹性,比如对呼吸的控制、对速度的把握等等。在新版中的则是钢琴古筝两种乐器的碰撞搭配,两种音色的交织呼应。这种中西两件乐器对话的编配方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表现张力和艺术魅力。在新版中,古筝的上行强刮奏引出钢琴的一组伴奏音型和一组古筝右手自下而上的快速指序音型引出了乐曲的快板。

(待 续)

猜你喜欢
慢板音型音调
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你可以相信电话那头的人吗?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即兴伴奏的音型发展方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
西皮慢板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