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平,1938年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1997年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荣获国家图书奖,2010年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以大自然文学创作而享誉国内外,被尊为“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他的《云海探奇》( 1980年)、《呦呦鹿鸣》(1981年)、《千鸟谷追踪》(1985年)、《大熊猫传奇》(1987年)等系列长篇文学作品,开启了中国当代大自然文学的序幕,预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白改革开放以来,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日益引起学术界的瞩目。纵观其40年的大自然文学研究,虽然涉及不同方向,又受到各种理论方法的影响,但主要表现在大白然文学的兴起、定位、特征、主题、创作风格、美学形态、价值、教育意义八个方面。
一、大自然文学的兴起
中国自古就有大自然文学,但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的兴起,却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条件与现实背景。黄书泉认为古代并没有大自然小说,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也只是准大自然小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化与现代性问题认识、讨论的深入,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绿色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精神家园意识的增强”[1],真正的中国大自然小说才诞生。唐先田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大白然文学与传统的大自然文学不同,除时间上的差别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人类、是当代文艺家对自身生存危机认识和反思的结果,是作家、文学家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结果”[2]。斑马另辟蹊径,从历史深处寻找原因,他指出刘先平的作品是对20世纪60-70年代“以往模式的更深刻之反思与洞察,那就是注意到了老是钻营在‘人与人之际的某种历史恶果,以及注意到了试图打开‘人与自然之大世界的治本导向和文学策略的另一方向”[3]。大部分研究者都提及20世纪80-90年代国外轰轰烈烈的环保运动以及国内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所带来的双重影响,而未注意到“大跃进”时期全民为了大炼钢铁而砍伐山林造成的自然灾害也是大自然文学兴起的背景之一。
二、大自然文学的定位
刘先平白2000年正式举起大白然文学的旗帜,且拥有多年的大自然文学创作经验,大家基本认同他是中国现代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但对于大自然文学的归属看法不一。由于刘先平前期作品属于“大白然探险系列”且有很强的知识性,因此陈伯吹称之为“科学探险小说”[4]。黄书泉认为,刘先平的小说既是儿童文学,又超越儿童文学,是为了满足今天儿童的精神需求的新探索,“刘先平将直接反映和描写大白然与儿童成长主题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完成了从传统儿童小说到具有大自然文学特性的现代儿童小说的转变”。吴尚华不太赞同大自然文学的提法,他认为大白然文学只是“当代生态文学书写的一种独特形态”[5]。谭旭东对大白然文学的界定有不同看法,早期是儿童文学、动物小说之类,后来又归入了生态文学,最后确认它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形态,这充分反映出大自然文学的文体定位,还有一个逐步接受认知的过程,包括大白然文学与生态文学、白然文学、绿色文学等之间的界限划分,有待继续研究。
三、大自然文学的特征
大自然文学的文体特征研究比较充分,基本揭示了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总体风格和面貌。张耀辉是最早全面评价刘先平作品的理论家,他在《安徽儿童文学创作纵横谈》一文中盛赞刘先平的《云海探奇》《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系列作品,张先生指出刘先平小说有三个特点:一是语言明白晓畅;二是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三是塑造了动物、科学工作者、少年儿童等文学形象,可谓概括准确。王泉根《解读刘先平和大自然文学》一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由人类中心论到地球中心论的价值取向;直面现实、基于忧患的美学取向;跨文化、跨代际、跨文体的艺术取向。谭旭东总结为三点:一是小说、散文、科学笔记、考察报告等融为一体的跨文体写作;二是从人本主义到生态主义的艺术立场的转移;三是由生活到大自然的视野拓展[6]。后来在《大自然文学的特点与价值》文章中又扩展到七个方面:探索姿态、现代观念、内涵追求、形式创新、审美趣味、文化风格、读者定位。吴尚华概括为两点:一是表现原生态的自然,而不是人化的自然;二是通过人对自然的体验而非想象来展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赵凯归纳为三点:首先在于艺术空间由儿童到成人的开拓;其次是文学观念由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的演变;最后是文体上由单一叙事到多元叙事的转变。韩进从五个方面考察:以大自然为题材,以生态道德为主题,综合小说、诗歌、散文、童话、故事等为一体的文学样式,以青少年为主的广大受众群体,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创作风格[7]。汤锐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生态主题;二是扩大青少年认识视野的自然科学知识;三是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情节;四是美育效果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民族风格。这些特点表明:“刘先平先生的长篇系列探险小说融文学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美学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儿童文学创作健康发展的方向。”[8]踟总体而言,知识性、科学性是刘先平作品的突出特征,而这一特征的基础源白刘先平40年的大自然科学探险考察,真实深切的体验与第一手资料,造就了刘先平作品的厚重底蕴与科学之美。
四、大自然文学的主题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大自然文学永恒的主题。这是刘先平着力书写的部分,也是许多研究的重点。孙迪把刘先平作品的审美属性归为自然之美,称其有三大突破:一是文体的探索;二是大自然本位;三是人与自然的终极关怀。从主题来看,他也认为刘先平的作品以自然为主题,自然在他那里已经不是附属,而是真正的主体。从本质来看,其作品是真正以儿童为本位,充分信任儿童。作者盛赞刘先平的大自然儿童文学“大胆创新不仅使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與神秘感,使读者与作者一起欣赏大自然的壮美与奇异,也能一起思考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9]。刘李娥称赞刘先平出色的大自然文学写作:“将描写自然界与探索孩子心灵的奥秘巧妙地融合,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抒发美好的天性和创造性,流露出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关系。”[10]田媛特别关注刘先平儿童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她充分分析了刘先平小说以动物为本体的形象书写,表达了对自然的赞扬、赞美与崇拜,充分体现自然的智慧和灵性,让人惊叹自然造物的美妙。同时,也对人类几十年来造成的自然环境的恶化进行生态控诉和批判,塑造了一种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的生态本体观,“为生态理念的提倡、生态危机的警醒、生态知识的普及、生态文明的构建做出自己的贡献”[11]。
五、大自然文学的创作风格
创作风格的形成是一名作家成熟的标志。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特点,这也符合自然本身共生共荣的特征。蒋风称刘先平的文学创作“将儿童情趣、动物生态和科学探险融于一体,以创作风格的独特而引人注目”[12]。韩进说大自然文学是“以科学探险融为契合点,将纪实与审美相融合,使得他的作品融知识性与科学性、探险精神与儿童性、生存意识与爱国情愫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谭旭东也说:“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虽然经历了由最初的大自然探险小说到纪实散文的转变,其最成熟的样式属于纪实散文体。但它吸取了多种艺术养分,不但把散文、小说、传奇故事、探险小说、报告文学等元素吸取进来,还包含了哲学的思考、诗性的关怀与科学的研究,也有多种文学的、文化的、科学的信息交汇。这是一种真正的‘跨文体写作,‘互文性写作。”[13]吴琼从文体、语言、形象、视角四个方面讨论了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艺术风格:一是融合了探险小说、纪实散文、传奇故事、报告文学等不同类型兼收并蓄的文体风格;二是严谨朴实又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三是充满顽强蓬勃的生命力的动物形象;四是回归本真的儿童视角。[14]
六、大自然文学的美学形态
阳刚与阴柔是美的两种基本形态,程虹也提出“自然文学是优美和壮美的联娴”[15]。刘先平作品在兼具二美的同时,更多地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也就是康德所谓的生命崇高之美。不管是江晓天提及的“冒险精神”,还是陈浩增所说的“探险精神”,体现的都是阳刚之美。浦漫汀对此有细致分析:“作品通过搏斗、猎杀所展现的生命的光华既有残忍霸道的一面,又有机智、悲壮的一面,清晰地显示了生命的可贵与壮美。”钱念孙认为这是刘先平作品与其他动物小说相比独特的美学追求:“即通过表现动植物世界近乎残酷的现象,揭示和讴歌生命力量的伟大和顽强。”董国艳把刘先平作品的阳刚之美解析为两个方面:首先是自然生命力成长的震撼;其次是生命抗争过程所展现的顽强,“这种动物世界真实存在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带来灵魂的震撼,让人领略它们生存的残酷和不易,真切感受它们生命的灿烂和壮美”[16]。
七、大自然文学的价值
谭旭东对刘先平作品有深入的解读,他重点分析了大自然文学的四重价值:第一,重构文学空间,推动文学的多元发展;第二,推动生态道德教育,扩大文学的社会张力;第三,有助于认识大自然,引导生态文学创作走向现代化;第四,张扬青少年的想象力,培养青少年的探索精神。雷鸣从写作方式、伦理维度、人性塑造和文体创造四个方面阐释了大自然文学的意义:一是以“在场”代替“虚构”的写作方式;二是把伦理的主体由人扩展到大自然;三是由征服者到守护者的人物类型塑造;四是多种文体的跨越与融合[17]。王治浩对刘先平作品的审美效果进行了精彩的总结,他把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与科幻儿童文学、青春时尚儿童文学相并列,高度评价其东方之子系列作品“有意地以探险的姿态,突破过去儿童文学以‘童心‘童趣‘儿童生活为创作基点的模式,将读者的视线引入更为广阔的自然空间,让他们在感受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同时,实現对人类根性的寻找和对人类诗意生存空间的追寻,无疑实现了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沟通,在儿童与成人之间建起了一个公共的审美空间”[18]。王胜蓝研究21世纪十年本土原创儿童文学畅销书带来的积极影响时,高度评价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生态价值:“在强调生态平衡及自然保护的同时,以动植物的生态圈作为基本的创作背景,歌颂生命行为的英雄气概与美学价值,将自然界阐述为整个生命的循环。”[19]张金梅认为刘先平的系列作品“将知识性、趣味性、真实性与奇妙性融为一体,向读者提供信息量相对密集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引导读者热爱大自然、热爱艺术,激发幻想力,开拓创作的源泉”[20]。
八、大自然文学的教育意义
丰富的长期野外探险经历,使得刘先平作品的知识性、科学性特别突出,这也是被研究者和读者普遍称道的。张耀辉说:“小读者读了他的小说,大开眼界,学到了科学知识。”[21]李正西也说:“读了他的长篇小说,我们会被其中丰富的动植物知识吸引,丰富的学识和知识增加了他长篇小说的文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出现的动物就有100多种……植物品种更是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自然观和科学精神,正如金炳华所言:“这些作品对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精神,增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都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成长教育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还包括情操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刘先平“大自然文学”“既寓教于乐地教授孩子们科普知识,培养审美情操,又将道德追求和人生修养以故事的形态展现给儿童读者。这一时期作品,摆脱了古老的学理说教和枯燥的背诵,转而以美誉①和艺术功底作为铺垫,在给孩子施以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的同时,力扬永恒价值的追求”。
呼唤爱心是大自然文学的一贯追求。王泉根教授所说的“既呼唤着人心向动物世界的开放与对话,着力在孩子的幼小心田播撒爱的种子,又在回归大自然中构建出人与动物友善和睦,携手共建地球家园的绿色憧憬[22]”。邓琴主要探讨了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对儿童生态观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陶冶自然审美情趣,培养和谐整体观;二是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认知能力;三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23]。
由于刘先平描写的自然世界多来自亲身的野外探险,很多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因此给青少年无限的启发,作者“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写了儿童黑河、望春、翠杉……由喜爱动物、保护动物到自觉地立志科学考察、献身科学的过程,写出了他们或机警、或勇敢、或调皮的不同个性和富于幻想的心灵世界。这对启发广大儿童读者幻想的头脑起到了引导、激发的作用”。“更可贵的是,他在小说中塑造了王阳陵、方玲、赵青河等具有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的科学工作者形象,可作为小读者学习的楷模”。
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道德式的说教,也有形象生动的感染,刘先平大自然文学显然属于后一种,“所有的教育都不是苍白无力的说教,不是一些居高临下的指点,而是用了很多生动的、感人的、让我们潸然泪下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能让我们的孩子尊重自然,自觉地学习如何与自然相处,让青少年对我们的国家不仅有地理的认识,更有责任的意识”。
在总结大自然文学创作40年成就时,谭旭东把大自然文学与科幻文学、动物小说并列为新时期之初和20世纪90年代的三大类型,称“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呈现了独特的风格并成为这一个阶段的艺术标志”,并从四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一是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时间早;二是具有引领性,有一大批作家追随;三是与动物小说、自然书写等文学合流;四是与生态文学、绿色文学和环保文学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对生态进行批评、由文学的人本主义到生态主义的白然文学创作潮流”[24]。雷鸣认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为当代文学
①引文原文如此,但编辑认为此处或应为“美育”。——编者注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话语立场,一种发现经验的新视角,一种书写经验的新方式。从文学秩序上来说,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生机、力量和资源,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当然,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还有一些有待提升的地方,如胡平所说的“文学性”问题,他建议大自然文学“写得像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一样具有丰厚的情感力量和深厚的文学性”,这更应该看作是一种鼓励,一种对大自然文学走向辉煌的美好愿景。
作者简介
任雪山,安徽泗县人,南京大学文艺学博士,合肥学院文传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批评、古代文论。
参考文献
[1]黄书泉当代文学新的生长点——关于中围大自然小说的思考[J]汀淮论坛,2004(5):103-104
[2]唐先田大自然文学的鲜明品格——兼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J]汀淮论坛,2004(2): 119
[3]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研究所大自然文学研究(首卷)[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77-78
[4]束沛德人与自然的颂歌:刘先平大自然探险文学评论集[C]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山版社,1999:9
[5]吴尚华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生态意涵初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6):6
[6]曹文英,谭旭东从文学的人本主义到生态主义——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简论[J]邢台学院学报,2004(4):36
[7]韩进中国大自然文学发端于安徽[C]//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研究所大自然文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天天山版社,2015: 74
[8]汤锐讴歌人与自然的史诗——读刘先平“长篇系列大自然探险小说”[J]汀淮论坛,1997(2): 113
[9]孙迪中围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作家创作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23-24
[10]刘李娥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望——论“儿童本位”视野下的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0-21
[11]田媛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167
[12]蒋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388
[13]譚旭东大自然文学的特点与价值[N]中围艺术报,2014-11-03(3)
[14]吴琼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特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17-24
[15]程虹自然文学的美学价值[J]外围文学,2016(4):6-9
[16]董围艳中围新时期生态散文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78
[17]雷鸣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C]//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研究所大自然文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天天山版社,2015:78-83,83
[18]王治浩多元媒体背景下的当代儿童文学[J]河南社会科学,2005(5):110
[19]王胜监新世纪十年本上原创儿童文学畅销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8
[20]张金梅大自然文学的生态智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6):58
[21]张耀辉安徽儿童文学创作纵横谈[J]安徽大学学报,1987(3):57
[22]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山版社,2000: 351-353
[23]邓琴语文教育与儿童生态观的培育[J]语文建设,2018(14):63-64
[24]谭旭东改革开放40年儿童文学的整体回顾与思考[J]当代文坛,201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