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降A大调叙事曲 Op.47》及其演奏要领

2020-04-24 00:35吴嘉欣
神州·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叙事诗叙事性戏剧性

吴嘉欣

摘要:肖邦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中的作曲家,其创作灵感的主要源泉来自于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兹的叙事诗,使叙事曲具备叙事性以及戏剧性。这首降A大调叙事曲是肖邦叙事曲中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一首,本文结合密茨凯维兹的叙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对该叙事曲音乐特点以及演奏要领进行分析,研究其深刻的叙事性以及戏剧性的创作特点,从而使演奏更具说服力。

关键词:肖邦; 降A大调叙事曲; 叙事诗; 叙事性; 戏剧性

肖邦运用叙事曲这一体裁创作的四首钢琴叙事曲。他曾对舒曼表示:他是受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兹的诗激发而写叙事曲的。肖邦说这话的时候还只写了两首叙事曲,但很多人都相信,他的四首叙事曲都是受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兹的诗影响而写的。第一首叙事曲(g小调叙事曲 Op.23)依据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创作而成,表现对华沙起义失败的悲愤心情,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史诗,具有深刻的意义。第二首叙事曲(F大调叙事曲 Op.38)是肖邦最短的一首叙事曲,受诗人密茨凯维兹的叙事诗《魔湖》所影响而谱写的作品。第三叙事曲(降A大调叙事曲 Op.47)是受密茨凯维兹的叙事诗《希维德什扬卡》而谱写的。第四叙事曲(f小调叙事曲 Op.52)是他此体裁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根据密茨凯维兹的叙事诗《三个布德力斯》创作的(此说法是根据1924年法国钢琴家科尔托的音乐会节目单上说明而来的),亦是肖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发,具有肖邦大型作品中所特有的悲壮激昂的形象。

这首降A大调叙事曲产生于1840~1841年间,出版于1841年,舒曼曾说:“这首叙事曲的形式、特征、与肖邦的初期作品全然不同,应该说是属于最具有独创性的创作。”有些肖邦研究者认为这首叙事曲与密茨凯维兹的叙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另外亦有资料翻译为《斯维切济湖姑娘》)有联系,这首诗叙述的是:一个青年猎人在希维德什湖上遇見一个美丽的姑娘,这位姑娘是湖中的仙子,他们每天晚上在这里相会,发生了炽烈的爱情。他指着月亮发誓:如果对她变心,就会遭到致命的灾殃。有一次湖上出现了另一个容光焕发的姑娘,他经不起她的诱惑,和她一同跳起舞来,并接受了她的爱。他跟着她离开陆地,走向湖心;忽然云开见月,他认清了这原来就是他先前的爱人。姑娘责备他违背誓言,这时湖水翻腾,波浪滔天,青年猎人和姑娘一同淹没在水底。这首叙事曲充分地体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即个人情感与其技术被淋漓尽致地展示。

叙事曲一开始便犹如故事的开场白,具有鲜明的幻想性旋律。第一主题为三部曲式结构,前四小节问句从高声部旋律开始,由低声部旋律结束,而答句则相反:从低声部开始,由高声部结束,一呼一应,这对答式的“谈话”形式,强调了音乐的叙事性。肖邦在此处标记用mezza voce(轻柔的声音)提示要求使这个开场白具有神秘的性格特征。弹奏时应将这两位情人的音色对比清楚地强调出来,右手以恬美、透明的音色模仿水仙子询问的形象来诠释高声部旋律,左手以低沉、厚实、坚定的音色模仿猎人肯定回答的形象诠释低声部旋律,使这首爱情音诗的形象更加清晰。法国钢琴家科尔托(1877~1962)称这个主题为“一对假想情人在温柔的对话”。

第9小节故事情节开始。这一段出现新的音乐材料及音乐形象,由第一段的连绵不断的歌唱性旋律在这里减缩为短小精悍的动机,贯穿整个段落。外声部通过不断重复主音与属音的手法,使乐曲更具推动力,情绪不断深化。作曲家通过活跃的动机和逐渐加强的音量从而获得了感情张力上升的效果,这感情的张力暗喻着这对情人间感情的升温。中声部一连串半音下行的动机不断模进,加强乐曲动力性。第14小节处八度上行轻巧而灵活,可用rubato增加戏剧性效果。第一主题的力度高潮部分是在第25小节中重复八度的节奏性动机处开始,在第27小节处又着重的重复了一次,情绪逐渐加强,在28小节处出现新的音乐材料,发展成由颤音和两声部反向延伸的长琶音的结合,并进行七次重复,颤音弹奏时要注意其轻巧性,犹如花腔女高音的歌声,亦是肖邦创作特点之一。此处的力度非常有层次变化,四小节简短的渐强在29小节处停住,出现渐弱的标记,继而又是四小节的力度下降,最后结束在最高音区上,接着以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模进进行结束在低音区的主音上。第一主题的再现部并不是完全再现第一主题,第一乐句取材于该曲前四小节,弹奏时要比主题第一次出现的开场白稍明亮、亲切些。第二乐句出现了与第一乐句不对称的结构,通过四次上行模进且有倾向地渐强使蕴藏的热情逐渐解放出来,象征着这对情人的爱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第37小节处再次出现出题开场白那歌唱性的旋律,但此处发展至八度进行的旋律,结构扩大、音域亦有所扩展,水仙子更热情洋溢地叙述着自己的爱情,猎人的回答转到了低音区,以八度奏出具有沉思性的乐句结束在主调的主音上,最后停留在高音区的主和弦上,具有光彩、明亮、透明的音色效果,似有意境延伸之意。

第二主题出现,这是一个全新的音乐材料与音乐情绪,具有舞曲性质,作曲家第二次标记mezza voce,结合叙事诗,此处犹如一幅独立的图画,一幅水仙子得到幸福的爱情后在希维德什湖上愉悦、欢快的舞蹈的画面,用轻盈、优雅、柔美的音色来诠释水仙子的音乐形象。与叙事性的第一主题形成对比,分为三个部分,调式也从原来的bA大调转至F大调。左右手的叹息性连线以及八分音符的休止增添了乐曲的戏剧性及动力性,固定的音型一直贯穿始终。弹奏时手不需重量,随着手腕带动的惯性弹奏,将摇弋、舞曲与船歌式的感觉表现出来。旋律隐藏在最高声部,所以弹奏时要突出最高声部的旋律线条。这部分由两个重复的乐句构成,处理上要有所不同,第二个乐句应处理得较为轻盈、安静,有结束乐段之意。

再现部(见谱例7)一进入便是运用强有力的、丰满的八度和弦在高音区上展现第一主题旋律,出现全曲第三个ff,此处的ff是全曲力量累积的爆发,前面的铺垫都是为了此刻的宣泄,把该叙事曲最大的高潮完全展现出来,力量极其雄浑,充满了果断、急速的特点,使再现部出现戏剧性高潮。

弹奏时应带动大臂力量将这种爆发力表现出来。此处描述女仙子以极其悲痛的心情面对猎人违背他们之间立下的誓言,对他施以惩罚,卷进波浪,一起淹进水底。“……他到处张望,好像在凝视神秘,他倾听着,他踌躇着,徘徊;森林里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湖里的水也奔腾彭湃。湖水奔腾着,一直到底,漩涡的波涛抓着他们下去,浪头裂开了,张着大口:那少年,那姑娘一起淹到水底。到现在、在惨淡的月光下,当湖水汹涌着,发出呜呜的声浪,……”在第222~224小节处弹奏时可稍加rubato以及延长的休止和修饰性的停顿,以增加戏剧性效果。在第227小节处标记stretto(加紧、加速的)的快速结尾应防止过快,因为接下来是一段简短的più mosso(稍快段)的尾声,具有急奔的冲力和感情份量,这是前面引出的结果,再一次出现十六分音符的迅速运动、装饰音等炫技性材料,最后在强有力的四个和弦中结束这首极具浪漫色彩的叙事曲。

肖邦的钢琴作品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起重要作用,作品旋律以真挚、热情、柔和为特点,充分抒发个人情感,众多钢琴大师在音乐会上都选用肖邦作品作为音乐会曲目。这首降A大调叙事曲是肖邦首创的叙事曲体裁中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肖邦结合史诗般的叙事诗创作而成,使作品融合叙事性及戏剧性为一体,为后世的创作赋予新的内容与形式。

注释:

①高晓光 吴国翥 编著,《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②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页

③钱亦平,《钱仁康音乐文选》续篇[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参考文献:

[1]《钢琴艺术百科辞典》.高晓光,吴国翥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 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3]《密茨凯维奇诗选》.孙用,景行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4]《钱仁康音乐文选》续编.钱亦平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5]《如何演奏肖邦》.[波]雷吉娜·斯门江卡著,梁全炳,姚曼华译.中国文联出版社

[6]《肖邦的创作》.A·索洛甫磋夫 著,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7]《朱工一鋼琴教学论》.葛德月 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叙事诗叙事性戏剧性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论象雄·曲旺扎巴的长篇叙事诗《罗摩衍那》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高校初任英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叙事性研究
对叙事本质的探索与追问——评《叙事性的理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