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涛
2019年底武汉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并向其他地区蔓延。为共同抗击疫情,国家采取了限制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等隔离防控措施,短期内部分行业需求将受到较严重的冲击,短期的固定資产投资增速也会随着企业生产停滞有所下降。此外,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1月31日宣布将本次疫情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当前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这将持续加重我国出口乏力问题。同时,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将动摇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信心,降低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能力,进而对部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挑战。因此,将类似外部危机的管理运用于上市公司ESG相关领域,有助于监管部门和公司管理者更好地了解风险所在,有效地制定和执行相关风险的管理与信息披露政策,进而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正值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无论是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还是逐步放开外资进入资本市场的准入条件,都体现了监管部门对坚持建设一个开放、多元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本市场的决心。上市审核注册制的核心在于信息披露的质量,而仅披露财务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参与主体对信息完整性的要求。ESG指标涵盖了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大维度,并被大部分境外机构投资者认定为一个重要的投资评价指标。所以,市场监管部门、企业管理者应把对ESG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上升到战略层面,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类似风险时起到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
本次疫情之前,国内上市公司对ESG信息披露的内容理解有所偏差,多数只是为了满足合规要求,或是为了包装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并没有客观地披露相关问题对公司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导致外部投资机构、资本市场对信息披露质量的认可度偏低。在举国共同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刻,上市公司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既要保证其内部治理的有序性,也要竭尽全力地履行好其社会责任,以适应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客观要求。上市公司为抵抗危机所作的贡献在社会上能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应及时、准确地进行披露。同时,也要毫无隐瞒地将危机可能给公司短期经营业绩、长期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披露,使可能受影响的主体能够及时对风险进行评估,以共同筹划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待危机解除后,监管部门和市场参与主体对ESG信息披露的理解、重视程度都将提升到新的高度,对长期优化企业的外部治理环境起到加速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包括信息公开透明、应急管理等诸多社会治理问题,也暴露了企业对相关风险管理的重视不足,所以疫情事件对企业管理者是很好的清醒剂。提升ESG风控理念在上市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地位,需要相关的内部治理机制持续地对ESG风险指标进行收集与评价,并确保这个机制体系能够有效运转。这个流程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还需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地进行调整。
本次危机恶化了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流转,加剧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难度。但在已经识别的风险中,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意识到优先考虑、解决ESG风险问题是维持企业生存的必须选择。ESG风险管理维护的是与企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股东、债权人、客户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董事会、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所处的环境与社会。这些主体不仅是公司治理的参与者,也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主体之间对ESG相关风险的理解、沟通有助于维护公司核心价值链的完整性。例如:配合实施监管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制定的政策、与客户协商延长契约履行周期、落实员工在不可抗力下不能复工的带薪休假制度、以及与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对资金流转周期进行调整与配置。所以,强化ESG风险管理意识,有助于向世界展示我国公众企业对化解重大风险的防控能力,提升境外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风险偏好。
为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类社会必须对自然环境抱有敬畏之心,在资源的索取上保持合理适度,建立一条和谐发展之路。然而面对自然环境的严峻挑战,科技创新又是克服困难建立文明社会的手段。在信息科技时代,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植入国内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在本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国内大型企业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解决了诸多社会难题。例如:达摩院联合阿里云研发的全新AI诊断技术,解决了在线远程诊断的难题,大幅提升了诊断效率;苏宁易购的智能仓储控制系统实现了整个仓储管理的无人化运作,一些大型现代物流、冷链科技企业为民生、疫区支援等物资的运输提供了保障;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技术也在疫情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本次疫情将使整个社会更加坚信科技进步的重要性,也激励了国内上市公司去不断完善科技-ESG管理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方面的科技运用能力和水平,在国际上树立现代化的ESG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