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体医融合”模式下社区体质测控服务体系

2020-04-24 09:35吕秀娟
湖北体育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体医测控

吕秀娟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与健康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民健康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政府为了实现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从国家层面颁发了系列政策文件,不仅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发展,而且为“体医融合”创新提供发展保障。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全民健身”理念与内涵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1];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实现全民健康[2];2017年国家卫计委、国家体育总局等5个部委联合发布《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17-2025)》中指出:“体育部门要携手卫生计生等部门培养运动康复医生、健康指导师等相关人才,推进国民体质监测与医疗体检有机结合,推进体育健身设施与医疗康复设施有机结合,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3]2019年6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展战略[4],2019年7月9日国务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并于7月12日发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因此,在推进全民健康发展的大环境下,“体医融合”是我国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5]。社区是我国全民健身实施的重要场所之一,监测社区居民体质状况,完善社区居民体质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居民体质,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是我国“体医融合”模式下,实现全民健康水平的必经之路。

1 全民健康背景下的国民体质监测

从2000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等10个部委为系统掌握我国国民体质健康状况,定期了解我国国民体质的变化特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和数据分析研究工作。国民体质监测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人体体质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从而评价个人的身体状况,它是从人体形态、机能、素质的角度考察机体的健康状况,为体育锻炼与运动健身提供科学的指导性意见[6]。我国的国民体质监测到2019年为止,已经开展了5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开展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的通知》中指出,国民体质监测的目的不仅是了解国民体质的现状,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和数据库,开发应用国民体质与健康监测大数据,同时监控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为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服务[7]。

目前我国的国民体质监测采用的模式是政府主导,紧密与市场相结合模式,有优势但也有劣势,其中主要的问题有以下3方面:一是监测组织是体育行政部门主导,缺乏外部激励和竞争意识,不利于体质监测公平竞争机制的发展和完善;二是参与体质监测的居民对自身体质的了解以及对体质监测项目、体质测试的方法等内容模糊不清,潜在地反映出体质监测这项工作知晓度、普及度和认可度不高;三是监测后的反馈与跟进工作不足,缺乏对测试者的信息反馈以及健身指导[8]。

2 “体医融合”模式是实施国民体质监测与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契合点

在促进全民健康提升的背景下,《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年)》指出我国的全民健康推进工作将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2个核心内容开展,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实现全民健康水平的发展。因此,国民体质监测的目的是站在国家战略发展层面上掌握国民体质健康状况与推进全民体质健康水平,而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需要基层工作的实施与推进,涉及由点到面环节和过程,“体医融合”模式是实现点到面的连接线,是实施国民体质监测与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契合点。

2.1 “体医融合”内涵

我国中医主张:“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思想,“体医融合”模式的发展传承了中医思想主张,其发展模式经历了 “医体结合”-“体医结合”-“体医融合”的过程。从“医体结合”的体育健身干预从而达到“治已病”的初衷开始,向针对健康、亚健康及患病人群受众面更广的“防未病”“体医结合”发展,最终形成了“防未病、治已病”深度对接的“体医融合”模式。

由上得知,体育和医学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或合并。其内涵是体育健身功能与医疗康复功能的高度融合,是提升人类体质健康的新型模式。其本质为体育学科部分提供技术措施和方式,为医学部分提供思绪和途径,运用医学学科的思维要领和知识架构把经常性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概括和归结,从而将其处方化,进而具备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9]。其目的是创新健康理念和科学健身,实现全民健康水平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融合。

2.2 “体医融合”的模式

国外“体医融合”的模式较我国发展的较早与经验较多,尤其是美国与日本。美国“体医融合”源于美国医疗机构改革,将健身行业作为合作发展的对象,形成锻炼与医疗功能于一体的俱乐部而运作。日本的“体医融合”模式是运用颁布的《医疗法》保障下运行的“医院附属健身俱乐部”,增加了相关法律政策保障,确保“体医融合”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并得到可持续发展[10]。

我国“体医融合”的模式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国内主要有4种模式即:体育俱乐部模式、社区体质检测中心模式、医院健康指导中心模式、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模式。目前国内社区居民体质测控典型借鉴的案例是上海徐家汇康健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的经营模式,其成功经验一方面实现了相关政府、部门机构的联合与协同发展,实现了“体医融合”的雏形;另一方面,“体医融合”的发展紧密联系社区居民的需求,立足居民健康情况,结合便捷快速的地域优势,持续跟踪与干预社区居民的体质,深受社区居民的青睐与信任。

无论是何种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实现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衔接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要素与结构才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因此,“体医融合”要从关键性领域入手,找准契合点,实现两系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从“技术融合”、“资源融合”、“话语权融合”3方面实现 “体医融合”模式,实现两系统共同繁荣[11]。

3 构建“体医融合”模式下的社区居民体质测控服务体系

在全民健康提升背景下,构建“体医融合”模式下的社区居民体质测控服务体系是一个体现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系统相结合的健康管理体系,由体质测控保障体系、体质监测体系、体质健身干预体系和体质跟踪反馈体系4部分组成(见图1)。健全体质测控服务体系的结构与系统,形成监测、评价、服务的良性循环长效机制,需要4大功能体系相互协作、衔接与补充。若要保证居民体质测控服务体系长期性和实效性地运行,需要形成适合社区居民体质监测、评估和改进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模式,从而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3.1 体质测控保障体系是前提与基础

体质测控保障体系是实施社区居民体质测控的前提与基础。目前国内的国民体质监测更多的是依靠政府主导形式实施保障。因此社区居民体质测控保障体系应从“政府主导、市场接轨、团队运作”的模式,从宣传、人事、资金以及硬件条件等保障方面进行建设与规划。

3.1.1 发挥媒体和网络宣传与传播作用

社区体质测控服务体系可借助电视、广告媒体和移动公交媒体等以公益广告、新闻报导等形式进行国民体质监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宣传。首先,通过邀请体育明星进社区,讲述其运动康复与保健的经历,形成示范效应,并将其过程拍摄为宣传片,通过媒介手段倡导重视体质测控与形成健康运动的生活方式;其次,可邀请市级以上的体育专业运动队的随队医师和营养师进行运动营养学、运动康复等知识的专题讲座,积极引导社区居民认知科学运动的重要性,并通过媒体进行新闻报导,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最后,社区可向区或市体育局申请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系列活动,为社区居民参与者免费提供国民体质监测服务,既借助了体育活动完成了社区的体育建设工作,又促进了居民科学健身意识、知识与方法的宣传。

3.1.2 “体医融合”保障体系的人才培训与培养

社区居民体质测控服务体系的成立应接轨于市场、医院、体育院校等,成立并建设成社区的体质测定与健康健身指导中心,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我们可将体质测控服务系统的人事分为测控服务体系管理层和测控实施人员。

一方面,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可跟体检中心、综合医院、健身房等盈利企业和机构合作,引进科学健身指导专家服务人才,聘请体育与医学界的专家团队参与组织管理、运动健身指导;另一方面,从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看,把体育院校、医学院的人才培养,体育、医学行业协会纳入到“体医结合”人才培养的系统中来,充分发挥其教育培养与培训优势。从薪酬待遇、专业技术晋升等方面考虑,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扶持,提高他们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后,我国城市社区基本上配有社区医院,把科学健身、体育康复与保健等相关理论知识作为社区医生上岗培训和专业技能提升的必要内容,充分发挥社区医生在“体医融合”模式下的复合型人才重要性[12]。

图1 “体医融合”模式下的社区居民体质测控服务体系

3.1.3 加快完善政策扶持与资金保障

体质测控服务体系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合作与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推动提升国民体质与健康工作中的经费投入。从政府层面制定和颁发体质测控管理与保障政策和文件,实施医疗保障与健身服务相结合的政策,积极推广医保卡购买健身服务和体育康复治疗的功能,鼓励社会力量采用购买服务方式提供资金、设备配套和人员等保障。

3.2 团队、科技和数据结合是体质测控运行体系三大核心

体质测控体系是通过系列化的健康体质检测设备和智能化健身设备,在专业的体质监测人员的指导下,获取被测试者体质数据和运动机能数据并保存,形成体质评估报告,专业健身指导团队、数据整理和分析团队人员为体质健康改进提供数据支撑、运动处方方案和过程实施,包括体质监测体系、体质健身干预体系和体质跟踪反馈体系。

3.2.1 建立“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体质测控团队

目前国内体质监测人员的安排基本上是在测试工作开始前,由当地体育部门临时组建的没有体质测试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完成监测任务,这样的团队组建虽然能够完成体质测定工作,但无法完成后续跟进的科学健身指导工作,这也是目前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一直攻克的瓶颈,也是科学健身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建立一支复合型的专业体质方案实施和健康改进提升的团队十分重要。专业的体质测控团队应包括体质监测与评估员,体育康复与治疗员,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员,体育健身指导员等,这支团队的人员应由一定比例的全职和兼职人员组成。

3.2.2 具备综合的体质监测设备与网络平台系统对接

目前国内体质监测仪器与设备用于监测被测试者运动能力方面的指标,例如,柔韧、速度、心肺功能等。体质监测服务体系中的仪器设备应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需要增设与健康相关的测试内容,不仅包括运动能力、身体成分,而且包括骨密度、动脉硬化和亚健康等内容,从而扩展体质测试与评价的深度与广度,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关注与参与。在此基础上,设备与网络平台数据系统相匹配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相配套的综合数据评估系统、运动处方辅助系统等专业化管理软件,能够形成长效运行机制,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与健身提供前提和保障。

3.2.3 实施“云物移大智”的互联网+实体健身相结合的健康干预方式

“云物移大智”的互联网+实体健身的健康干预方式可分为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网络干预和实体干预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由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组成的“云物移大智”5大科技结合,成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载体和推动力。因此运用“云物移大智”的互联网技术到社区居民体质测控体系进行健身干预,也是我们健康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势与前景。体质健身干预体系包括运动处方的制定、体育健身指导以及营养与饮食的指导等。运动处方制定和健身指导不仅需要康复医师、体疗师、体育健身指导师,对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13],也需要提供被测试者的营养与饮食指导。

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网络干预模式是指被测试者在社区居民体质测控中心办理体质监控服务系统的IC数据卡或手机移动终端信息登记,凭数据卡或移动终端登记获取二维码,进行体质测试、体质评价、营养查询、运动干预等,被测试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网络系统,不仅能够更新和查询个人的体质健康档案,并且能够获得健身干预专家的评价和运动建议,掌握个人的体质状况,清楚科学健身与锻炼方法,实现体质测控信息的实时化、科学化和实用化。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网络干预模式可以与社区健身中心、大中小型健身房、健身工作室的网络资源对接,实现健身指导人员的网络共享,被测试者根据个人健身需求,在线预约资深的健身指导者咨询健身与康复的时间、地点等相关事宜,推进体质干预可持续性。

实体体质健身干预模式是当前最为普遍的运行模式,被测试者亲自到社区监测中心进行体质测试、体质评价、运动咨询、运动指导,有受社区测试人员、测试时间、测试条件和健身干预指导者等条件限制的特点,但对于喜欢人际交往和沟通的人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4 体质跟踪反馈体系是评估与改进国民体质的重要数据支撑体系

体质跟踪反馈体系包括体质提升的测试、评价和数据反馈部分。体质跟踪反馈体系是指被测试者一定周期内实施运动处方的过程中,根据健身干预得到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以及运动能量消耗设定,以便能够正确实施运动方案和提高体质与健康的体系。被测试者在实施一个运动周期后,对关键的体质指标再次进行测试,查看体质与健康的改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或保持运动处方,开始新的健康促进和体质健康的保持。

在体质跟踪反馈体系中数据的更新与管理对本轮的健身干预起到了检验与论证的作用,因此跟踪反馈体系中的数据管理员、科研员对资源库数据的导入、管理和分析是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前后两次数据的变化情况应更好地反馈给被测试者以及健康干预体系,调整运动处方和健康指导尤为重要。

4 决定社区居民体质测控服务体系运行的核心要素

4.1 实行政府、体育和卫生部门等多方合作的保障机制

保障体系中政府、体育和卫生部门之间的合作政策、制度管理和沟通协作是上层合作的机制的关键。首先,政府应牵头为体育和卫生部门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制定适合 “体医融合”发展的管理制度,实现政府牵头的综合管理机制;其次,政府要提供政策或资金方面的支持,在制定和实施社区公共医疗与体育服务政策方面的工作,提供多方共同研讨与合作的机会,让体育与医疗两个部门的工作能够更好地融合;最后,发挥社区医院、社区科学健身指导站和社区周边商业健身场馆的功能与作用,以社区医院为核心,实施“体医融合”模式下的社区居民体质测控服务的试点工作,使社区体育、社区医院和市场健身行业相互渗透相互合作,继而总结经验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实行。

4.2 推进“体医融合”的居民体质测控智能化系统研发与试点

社区居民体质测控服务体系的硬件保障需要灵敏的测试仪器和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系统。“云物移大智”科技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技术是未来体质测控服务系统智能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因此政府资金的投入、市场资金的引入、网络科技和体质测控系统的研发都是“体医融合”模式下的体侧测控系统不可缺失的保障环节,同时将研发和使用系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提升与改进,从而形成有特色、适应市场需求、便捷有效的体质测控服务网络系统或平台。

4.3 创新与共享体质健康干预体系

由于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人财物以及时间的保障,才能够显现出复合型人才的优势与作用。因此在“体医融合”模式下的体质健身干预整合和共享优势资源,在运动处方制定、实施、健身指导与反馈,联合体育院校、综合医院、社区健身中心、健身场馆、竞技体育运动队等部门和企业,引进医学、体育学、健康管理学等方面的教练、医师、随队医师等人才,利用网络资源、场地优势共享等形式共同推进和创新社区居民健身干预,提高社区居民体质状况。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体医测控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昆山祺迈测控设备有限公司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基于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