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世有 海原县科学技术局
“西海固”是多年贫瘠的代名词,如今在党的惠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逐步走出困境,走出那个固封多年的大山,走向美好生活的明天。 “脱贫”对海原人来说,那就是期盼已久的希望,那就是梦中想象的那般胜景。如今,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梦想变成了现实,科技扶贫就是全县脱贫摘帽的缩影。
今年以来,海原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思想,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主线,不断夯实产业创新基础,紧扣科技创新核心,加大开放创新引领,强化人才创新支撑,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县域创新能力,打造创新生态,为全县脱贫攻坚、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围绕特色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海原县 抢抓科技部和宁夏联合实施“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部合作项目机遇,借力宁夏农科院固原分院、山西省农科院、宁夏大学等院校专家力量,采用“科研院校+科技部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示范服务体系,围绕小杂粮、马铃薯产业,实施“六盘山特困地区小杂粮精准扶贫技术集成示范”和“马铃薯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与科技扶贫”项目,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运用新模式,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真正下沉田间地头。
在宁夏海原县的贾塘、郑旗、关桥、海城等乡镇建设小杂粮科技示范基地5个,引进优质高产小杂粮新品种18个,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渗水地膜波浪式机穴播技术”、测土配肥等新技术16项,辐射带动全县小杂粮渗水地膜精量穴播技术种植6万亩,小杂粮平均单产达到240公斤以上,一度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最有希望的产业之一。
在海原县关庄乡高台村建立马铃薯科技示范基地500亩,引进马铃薯新品种“冀张薯12号”,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应用“起垄、种植、施肥、覆膜”等“四位一体”及粉垄、膜上覆土等新技术,马铃薯提前上市20天,单产提高了20%,为马铃薯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适用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升了县域创新能力。
借力科技人才,创新科技扶贫模式。立足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开展科技扶贫。
借力宁夏大学44名科技扶贫指导员和本县65名 “三区”科技人才,以“组团”的形式下派到海原县的44个深度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引进马铃薯、西甜瓜、玉米、小杂粮、蔬菜、牛、羊、鸡、猪、牧草等新品种18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旱作高效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控”“肉牛快速育肥”“羊病综合防治”等新技术8项。
紧紧抓住科技厅帮扶机遇,在海原县关庄乡高台村围绕主导产业,为农户提供马铃薯优质品质“冀张薯12号”20吨,示范推广马铃薯“四位一体”种植技术。引进藜麦示范种植20亩,示范种植油菜1000亩。在海原县关桥乡方堡村引进核桃新品种2个,试验种植70亩;引进水蜜桃品种7个,试验种植60亩;示范种植藜麦20亩;新建17座蔬菜拱棚,引进韭菜新品种2个,配套水肥一体化和滴灌设备。围绕新栽植的500亩香水梨,推广生物有机肥施用新技术。推行“生物发酵床”养牛示范点1处。聘请专家举办培训班,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提高贫困农民脱贫增收信心,创新科技扶贫模式,变“输血式”扶贫为 “造血式”培育。结合 “一主三特+X”产业发展需求,成立高端肉牛等七个专家服务团队,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产业扶贫中的助推作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育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国华农机制造、中原塑业、长隆现代农业、艺桓农业、宁夏锦彩生态农业、宁夏老庄稼农业科技、宁夏大磨坊等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为它们提供创业服务、创新研发的机遇,提升企业适用、高效新技术的应用和成果转化能力。如积极帮助企业申报自治区科技创新项目、研发计划项目等。突出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海兴开发区“一园三区”工业企业的对接,通过走访摸清企业在科研投入、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底数,开展对企业申报项目、科技后补助的争取、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的培训,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宁夏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各类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如积极鼓励宁夏中原塑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氧化生物技术降解地膜的研发,华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研发等。深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与西北农大联合建设西部高端肉牛研究院、与宁夏大学建立产学研科技示范基地,大力培育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为县域创新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