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视角下 农科教融合路径研究基于重庆市江津区西湖镇关胜村脱贫攻坚产业路径实践

2020-04-24 09:19刘先平重庆市江津区科学技术局
中国农村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江津重庆市重庆

文/ 刘先平 重庆市江津区科学技术局

李华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梓萱 重庆市巴蜀中学

重庆科技特派员、江津科技局驻关胜村扶贫干部刘先平创建“大手拉小手”“先富”带”后富”脱贫机制

西湖镇委书记程宇带队,组织驻村扶贫干部、贫困村村干部到恩施农科院魔芋研究所学习考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江津区针对贫困村存在产业薄弱、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等碎片化治理的问题,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科技企业培育、科研机构引进,推动农科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向制度供给落地,致力解决“地由谁来种、地上种什么”的问题,为扶贫产业插上科技与职教的翅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变“向土地要产量”为“向科技要效益”的转变。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根基和关键之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创新推进精准扶贫产业内部种植养殖循环发展,拓展科普教育、体验、康养、文创、食用、游玩、工商等功能,引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生物学等科学技术,推动质量、效率、效益、功能、动力变革,提升科学化、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态化、功能化、安全化、智能化水平,培育出主导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经营主体,最终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链条式闭环系统,必将呈现出产业发展加速度、产品质量提高度、产能后劲增强度、农经服务添温度、产值翻番有力度的态势。关胜村是重庆市级贫困村,于2018年以来探索实践以农科教文融合发展路线,贯穿于以农牧渔药和科教、工商、文艺、康食、住游玩为一体的国药康养文旅公社(简称“国药公社”)试点项目,现已全面启动。项目按照“一个规划、‘两委’引导、若干参与”的原则,计划总投资1亿元,国药公社用10年左右的时间规划建成核心区1000亩,带动相关产业发展10000亩。其中,种养药性动植物品种100种,摆放神农、李时珍、二十四孝、十二生肖等雕塑120尊(幅),打造“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5万步,建成艺术大师等特色民宿18套,推广示范新技术新品种逾30种,开发工艺品、药食同源食品100个,开设科普、康养、技术等课堂12节,定期举办主题活动1个以上,引入互联网营销、物联网治理、大数据研判、区块链管理等新技术,着力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品加工、食药同源,科研试验、医学于趣,艺术体验、寓教于乐,探索生命、康养游玩,股份合作、互助共赢,同心同德、共建共享的政产学研企民合作的国药公社利益共同体。目前,村“两委”投入项目引导资金30万元、五年可获9万元(其中贫困户得6万元)的红利,重庆江津区艺田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重庆楠之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投资近300万元,重庆中药研究院江津分院、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重庆食品工业研究所、浪尖设计集团、重庆市江津区文化产业协会、重庆市江区作家协会、重庆市江津区摄影家协会、重庆隐涵食品有限公司、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太极集团江津中药二厂、重庆珞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天之聚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景初微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校、科技企业支持参与,有82户村民(贫困户27户)出租土地,带动逾100户村民就近就业创业,实现33户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

二是提升农业职业教育质量,变“普惠教育”为“精准教育”的转变。近年来,在政府、职校、企业等各方合力的推动下,二三产业的农科教融合已初见成效。但是第一产业的农科教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比如,在送课下乡、课堂设置方面,课程成“鸡肋”,存在就业培训内容多、创业培训内容少,人云亦云一般技术培训内容多、最新实用科技成果培训内容少,水稻栽培、花椒管理等单元课程多,农工商金文旅康等融合课程少,学用脱节、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教师配置方面,存在私心多了点、红心少了点,照本宣科的多、个性见解的少,高职低能高知低能的多、真学实才真材实料的少,有的讲技巧满天飞、讲技术却全是灰,显得理论空洞、技术无用等问题;在组织学员方面,存在老年人多、年轻人少,充数的多、真学的少,为拿补助的多、能有所成的少,课上想得多、课下用得少等问题。课题组在随机走访调查100名学员中,认为课堂内容设置科学适用的有22人,对授课教师满意的有57人,认为课堂知识实用的有13人,表示要主动应用推广有4人。针对上述这些现实问题,改革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势在必行。G村抓住精准脱贫攻坚重要时间节点,面向2020年精准脱贫攻坚的目标方向和国家教育现代化2035年远景蓝图,联合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商学校、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开办“农民田间学校”,通过量身课程设置、选派专职教师、调动学习积极性等方式,培养造就农村致富带头人10—100人、新型职业农民100—1000人。围绕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这一中心任务,按照可操作、可落地、可监测、可评估的原则,聚焦科教优质资源,集中力量培养一批具有产学研用高水平的职业教师;不断优化农村人才培养结构,综合运用农村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计划、就业和创业反馈、立项拨款、绩效评估、验收结题等方式,引导职业学校、田间学校等及时调整专业技术结构,全面提高田间学校综合、高效的传播能力。

科技局驻村扶贫干部刘先平在恩施魔芋研究所魔芋品种基地

上图:刘先平支持贫困户开展魔芋块种栽培新技术实验下图:贫困群众领取产业收益

三是释放科技人才巨大效益,变“人口红利”为“农艺师红利”的转变。强化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推动“人口红利”向“农艺师红利”转变的“转换器”,也是实现高质量脱贫奔小康的“加速器”。有大量人口红利相关问题的研究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人口红利后时代。产业发展正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意味解决“三农”问题,培养高素质的“农艺师”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制和农村“三变”改革所的落地,以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成新常态,“农艺师红利”进入释放期。建议从当前开始,研究出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激励政策,贫困地区或农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联系职教机构量身培养高素质的农艺师、农技师,形成撬动“乡村振兴”的多重杠杆。本文还研究通过农科教融合,探索把职校学生培养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储备的准农科人才的思路。课题组从三个维度对江津区教育部门公开的2019年教育机构、职业教师、在校学生数据进行了分析:从教育机构维度来看,江津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52所,其中完全中学10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师范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6所、附设职高班2所、在津高校7所。从教师职业维度来看,全区有各类学校在校教职工21092人(不含退休教师6431人),其中完全中学2749人,中等职业学校652人,进修校74人,初级中学1266人,特殊教育学校23人,在津高校6964人。从学生维度来看,江津区2019年各类学校在校学生280379人,其中中职校22907人,初级中学18089人,职高班4528人。从《江津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2017学年度)》(2018—2019学年度报告未公布)来分析,2017年江津区16所高中阶段教育学校中,职业学校占37.5%,职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52.43%,职校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为53.38%,普职招生比1∶1.1。对比中等职业学校2016—2017年教师占比情况可以看出,生师比例由上年度的21∶1下降为18.6∶1,兼职教师占比由上年度的19.2%下降为17.9%,“双师型”教师占比由上年度48.8%下降为47.5%,专任教师本科学历教师占比87.7%上升为88.6%,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由上年度的4.4%增至为本年度的7.8%。据调研得知,上述学校仅有不足3%的学校开设了农业课、田间课,间接造成了“不想种地、不会种地、无人种地”的后果。虽然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牵头组建了重庆市江南农民就业创业培训集团,成员单位达68个,包括区级业务指导部门3个、工业园4个、现代农业园区1个、村社15个、职业院校8所、就业创业协会1个、涉农骨干企业26家、工业企业10家,年培训了农民工2万余人次,但还是远远不够江津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对于农业大区人才需求显得微不足道。

研究认为,到2020年如期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根本在产业,核心在科技,关键在教育,三者融合,不可或缺。

猜你喜欢
江津重庆市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江津区科协全新打造《科普江津》栏目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奋进中的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江津区经信委关工委的爱心篮球板让山区孩子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