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会忠 杨文博 王守林 郭国营
膀胱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表浅层膀胱癌是其中一种常见肿瘤类型,大约占膀胱肿瘤的70%以上,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治疗表浅层膀胱癌的主要方式是手术,采用膀胱内灌注化疗进行辅助治疗。传统手术方式出血多,对患者的创伤大,并且复发率较高,患者术后恢复比较慢。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微创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表浅层膀胱癌患者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能够减少并发症风险,以及术中出血量,提高患者预后[1-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是常用的治疗表浅层膀胱癌的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区别。为比较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层膀胱癌的效果,特选取我院82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的82例表浅层膀胱癌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过确诊,符合病理学和影像学标准;均为移行细胞癌;所有患者明确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患者;有血液系统疾病或者凝血障碍患者;心律失常患者;有手术禁忌证患者;有认知障碍或者精神疾病患者;不配合治疗患者。将8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中有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63.5±7.4)岁。对照组中有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3.7±7.5)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手术前使用生理盐水,使患者的膀胱处于半充盈的状态。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取膀胱截石位。电凝功率设置为60 W,电切功率设置为140 W。使用连续灌洗电切镜,将其置入膀胱内,观察肿瘤的大小、位置、切除范围等。然后进行瘤体切除。操作中直到瘤体周围的正常黏膜组织。结束手术,留置双腔导尿管。7天后,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每次50 mg,每周1次,连续灌注8次后,改为每月灌注1次。
观察组所有患者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根据入路方向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手术体位。进行硬膜外麻醉。由尿道导入操作镜。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确定肿瘤位置。然后在膀胱内置入钬激光光纤。调整钬激光的功率为20~40 W,频率为15~20 Hz,对钬激光光纤的能量进行调整,设置为1~2 J。使用光纤进行切割操作,位置距离肿瘤底部1 cm。直到切割到与肌肉层相接触时,采用推进的方式继续切割。使用水流掀起肿瘤组织。切除肿瘤后,对肿瘤周围2 cm的范围,清抛、冲洗黏膜和黏膜组织。手术结束,留置腹腔气囊导尿。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3~6天后,拔除导尿管。
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记录患者的膀胱冲洗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尿管留置时间。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指标情况,包括纤维蛋白原(Fib)、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有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是血钠降低、闭孔神经反射、尿道狭窄、膀胱穿孔。
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冲洗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尿管留置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2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如表2。
表2 2组患者血清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明显比对照组低,2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如表3。
表3 2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1.95%(9/41),2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χ2=4.758,P=0.032),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4。
表4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表浅层膀胱癌是一种临床常见肿瘤,多发于中老年群体。手术是临床治疗表浅层膀胱癌的主要手段。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对患者有较大的创伤,并且恢复比较慢,复发性高。反复进行开放手术,治疗难度不断增加。近年来,表浅层膀胱癌治疗开始广泛应用于多种微创手术,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能够保留膀胱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治疗效果尚存在一定的争论[4-7]。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都是常用的方式。本次研究显示,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的膀胱冲洗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尿管留置时间,都比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更少,反映了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能够减少患者的膀胱冲洗时间,缩短患者的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恢复,并且术中出血量少[8-10]。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对操作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不能调整最佳的电极气化效应,容易导致出血,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Fib反映了患者手术应激的损伤程度,血清TSGF、HGF可以反映肿瘤的进展情况,机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有利于病情判断和转归,以及疾病的诊断。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血清指标Fib、TSGF、HGF优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并且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10、IL-8、IL-6指标也优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患者。
本次研究显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的患者高。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虽然可以完整切除肿瘤,但切割电极带有高频电流,容易对膀胱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导致并发症发生,而手术过程中需要不断冲洗,患者容易出现低钠血症;同时高频电极中混有低频电流,对机体神经造成刺激,导致闭孔神经反射。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深度可控,从肿瘤边缘基底部开始进行完整切除,能够精确控制切割的深度,弥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多刀切割、多次切除的缺点,最大程度切除残留的肿瘤组织[11-13];并且由于深层毛细血管、淋巴管处于封闭状态,有利于减少癌细胞转移和复发,防止癌细胞释放和扩散;使用钬激光将肿瘤切除,对机体损伤少,术中出血少,能够减少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并且操作简单,并发症风险低,因此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相对来说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表浅层膀胱癌,都有治疗效果,其中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效果更优,其能够减少术中出血,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炎症因子和血清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