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道祥
巴甫雷什苏霍姆林斯基学校是花的世界,花朵是師生传达情感的纽带。
考察学习期间,校长德尔卡琪女士专门在主教学楼边的花园里腾出一隅,邀请我们和中学生一起栽下玫瑰花苗。花园后面牌子上有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劳动教育,形象地说,就是三个概念的和谐:有必要,困难,好!”她还专门做了牌子立在花园前面:“玫瑰园。来自中国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2019年10月2日。”
德尔卡琪校长介绍说:巴甫雷什本来没有玫瑰,老校长到外地出差时把玫瑰苗带回几株,栽在校园里,从此多了一道娇艳的风景;每年秋天要过玫瑰节,这是学校的节日,也是家庭的节日。这一天,我们在校园栽种或嫁接玫瑰,还把苗秧分给孩子们,让他们和家长一起栽在自家的院子里,提醒大家要精心照料,松土、浇水,严冬时把苗木盖起来;春天里,玫瑰发出一个个蓓蕾,然后是色彩各异的怒放、四溢纷飞的芳香,儿童从劳动中体会到收获美、欣赏美的快乐——为最亲爱的家人做好事而产生的快乐;5月的花节上每个学生都带几枝花来展示观摩,放学后可以到同学家里去访问欣赏。老校长曾饱含深情地写过:“看到儿童在摘下一朵玫瑰花拿给母亲的一瞬间眼睛里闪耀着光芒,我感到是再幸福不过的事。儿童的眼睛在这一瞬间充满着纯洁的人性光芒,由于内心十分欢快而发亮。”
在这里我了解到,玫瑰还常常是性格坚毅的象征,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笔下,它被描写为英雄、烈士的化身和不朽精神——“如果我的爷爷不为了解放祖国而牺牲,就不会有所有的这一切,不会有红的玫瑰……不会有幸福。”“女孩把妈妈的眼泪收集在玫瑰花朵中,把这朵花带到了树木里,把花放在英雄的心上。”“早晨,在英雄的流血的心脏所掉在的那块土地上,人们看到了红色的玫瑰花朵。这些玫瑰花将永不凋谢。”2018年9月28日,苏霍姆林斯基百年诞辰这天,生物老师带领十一年级的学生,开辟了2块新花坛,专门种植了52蔸玫瑰。
写到这里,我想起国内教师常给学生讲的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做的一道阅读理解题——“永不凋谢的玫瑰”,演绎的版本很多,今选取一例:
在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一本很有名的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小女孩在校园的花房里摘下了一朵好大的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会摘花,于是他弯下腰,亲切地问道:“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挽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这个故事曾长久地浸润过我的双眼,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进的目标。
还有教师把这个移花接木的故事的前半部分当作素材,让学生续写作文,以此来批判中国学校教育缺乏爱心、好用大道理说教……
事实上,这些教师没有认真阅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也没有真正体味到这个故事背后的深刻意蕴。苏氏笔下描写的不是玫瑰而是菊花,故事不是出现在《给教师的建议》,而是来源于《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俄文版。中文版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苏氏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将其摘要编入《伦理学文献》一书(中译本为《做人的故事》)。主人公季娜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她想摘的“是一朵象征快乐的花——浅蓝色的菊花。只有学校的温室里才有这种花,别的地方根本没有见过”,她知道摘花是不对的,她的内心很矛盾,她要把生命之花带给一个人——遭受病痛折磨的奶奶。她稚嫩善良的心灵感动了老师,于是又意外获得额外的三朵菊花的奖励:“一朵给你——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还有两朵给你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培养了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故事还有后续——“受到心灵中高尚的热情激励”而产生的错误不应被指责,但应当补偿:“春天,季娜跟奶奶一块来到学校。奶奶感谢老师送给她欢乐的小花,同时赠给学校一株紫菊花。从此,我们温室里增添了一株非常好看的紫菊花。”让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针对这个故事的反思:
了解儿童的情感——就是要人道地对待儿童,给他带来安慰、消除惊慌不安的情绪,教育他成为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小孩,当他感受到成年人理解他的内心状况之后,就会成为善良温和而又敏感的人。我称之为接受教育的东西乃是小孩对您善于理解他的内心状况的反映。要是成年人不理解小孩,对他的内心活动、热情,有时甚至是感情上的激昂与冲动漠然视之的话,小孩也可能变得凶残、残忍,甚至故意干出坏事来。
感受人首先要了解其行为的动机。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又是刚入校的一年级新生,在校园里看到少先队员们栽培的色彩纷呈的菊花欢喜得不得了,便一朵一朵地掐下来欣赏,瞬间,角落里的美消逝了,那块地顿时显得一片荒凉,孩子们的心里燃起的对美景的热情之火也熄灭了。苏霍姆林斯基敏感地意识到,对美的东西的感受能在少年心灵中激荡出一种极其敏捷的力量,使之成为刚毅果敢、宽宏大量、心地善良而又十分热忱的人,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童年时代没有领略到人的心灵美的话,他就不可能成为有教养的人。但是,美所唤起孩子的欢喜往往是利己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还要让学生明辨是非,我们生活中谁都爱欣赏美,但应该创造美,而不是去破坏、毁坏它。孩子的心对于为人们创造美和快乐的号召是敏感的,重要的是发出号召之后有劳动跟随。天气凉了,教师带着孩子们把菊花移到暖房里去,到那里去欣赏它们的美。为了能摘一朵花,就要先培养出十朵才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如果孩子能意识到他身边有别人,意识到他的行动能给他们带来愉快,那么他从幼年起就能学着使自己的愿望符合人们的利益。而这对培养善良和人道是非常重要的。个人欲望无止境的人永远不会成为好公民。利己主义者,只图私利的人,对别人的忧伤和不幸漠不关心的人,恰恰就是由那些只管个人喜好而不顾集体利益的孩子发展而成的。会驾驭欲望——这个看来似乎很简单而实际上十分复杂的人的习惯——就是人道、同情心、热情、内在自制力的源泉。
因此,真正理解苏霍姆林斯基以花比喻的良苦用心,教师应善于从叙事情节中体味教育家对儿童情感的细腻触摸,走出人性与道德判断的表象,走进儿童敏感的内心世界,珍惜、保护他们的快乐,防止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激励其心灵中高尚的热情动机,培养其对善与恶的鉴别力——身旁发生什么痛苦或丑恶的事情时,会坐卧不安。要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教师应尽量多读教育家的原著,走出盲人摸象和移花接木式的浮躁,带着问题从碎片化的检索进入系统化的阅读,练就把高深理论化为朴素实践的定力——善于感受你身边的人,善于了解他们的心灵,并能从其眼神里窥视出内心世界的欢乐、痛苦、不安和烦恼,让他们得到激励和帮助。
请记住:道德情感与道德准则是统一的!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