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教研能力 强化专业支撑作用

2020-04-23 09:35陈保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研员教研育人

陈保新

2019年11月20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明确了主要任务,健全了工作体系,明晰了工作职责,完善了教研方式,提出了教研员专业标准,为教研机构建设和各项教研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开展指明了方向。

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切实做好“四个服务”(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为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是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深入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开创教研工作新局面

教研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服务教育决策、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改革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障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研究制度。重视教研工作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独特经验和传统优势。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这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教研工作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是新时代教研工作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意见》根据新时代对教研工作的新要求,围绕机构设置、工作体系、队伍建设、主要任务、教研转型、教研保障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的重要意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凝聚智慧,协同创新,破解难题,回应期盼,结合区域和本地实际,对照《意见》精神尽快逐项贯彻落实,开创教研工作新局面,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二、聚焦全面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所以,教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发挥专业优势,聚焦全面育人研究,助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要加强课程育人研究。要加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指导,挖掘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引导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开好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多样化、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落实全科全程育人。

二要加强学科育人指导。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重知识轻育人或少育人的现象还较为常见,而对于挖掘知识背后学科育人深层内涵的思考和行动则欠缺或较少。学科教研员要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遵循课程标准,带领广大教师充分研究各学科本质特点,明确各学科在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关键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有机融入各科教学中,引领教学由教书向育人真实转变,提高育人质量。

三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程及教学实效研究,统筹做好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思政课教研工作,建立各级思政课教研员业务培训、示范授课、巡回评课、考核等制度,形成思政课教师集体教研机制,引领思政课教学改革。

四要规范办学行为,校正办学方向。学校要加强常规管理,从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教学管理、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规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推进教研工作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党中央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相继下发了三个高规格的重要文件,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分别提出了要求。2019年11月,教育部又就教研工作、初中考试命题工作、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印发了三个具体配套文件,围绕破解内涵发展难题,提高育人质量,进一步细化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可以说教育工作“四梁八柱”已经搭起,现在关键就是如何付诸教育实践,狠抓落实。教研工作要根据教育发展新形势、学校发展新问题、专业成长新要求,推动工作创新,实现教研转型升级,高水平地服务学校,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求。

一要转变思路,精準服务。要按照“专业引领、问题导向、精准服务、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降低重心,服务基层,努力实现工作方式由管理指导向专业引领转移,凸显教研部门的专业优势。教研工作重点要向基层学校转移,让工作重心落到校本教研上。要坚持问题导向,研究真实问题,注重按需服务,通过研究、引领、指导,实行“菜单式”服务,积极开展送教下乡、示范观摩、教学指导、成果推广等活动,实现“服务有需要、问题能解决、活动有收获”。

二要实现教研重心转变。要重建教研内容,实现新时代课程视野下的教研设计,研究重心由研究以教为主向研究以学为主或教学并重转变,由注重统一性的教学要求向注重个性化的服务转变,由关注知识传授的研究向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由单纯关注教材教法研究向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全要素研究以及服务区域与学校发展转变。要拓宽教研职能,聚焦政府关心、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既要重视问题解决,也要重视教师发展;既要关注政策要求和社会需要,又要清楚教师教学实践和发展需求;既要基于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政策要求,又要能立足实践和经验,要真实解决学校的热点难点问题,破解育人难题。

三要实现教研方式转型升级。要创新教研方式,推进教研方式和教研员角色转变,实现教研方式由以往大多基于经验向基于实证(事实和数据)或实证和经验相结合转变,教研工作路径由“自上而下”的培训式路径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参与式路径转变,教研员角色由管理者向研究者、参与者、指导者、引领者、服务者转变,积极推进以校为本、基于证据的教研方式,服务教育决策咨询,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新课程实施水平。

四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变革。关注新一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带给教育的机遇和挑战,研究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变革,健全公共教研资源“共研—共建—共享”机制,发挥好我省“省、市、县、校”四级远程互动教研平台作用,举办系列化、多层次的网络教研活动。要引导教师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在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及探究学习等领域的使用方法,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作业设计与批改、考试评价以及学校教学管理等全过程中的科学应用,实现由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基于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模式的研究转变。

四、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教研支撑作用

教研工作要做好“四个服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需要我们加强教研机构建设,建立高效教研工作机制,提高工作实效,以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要健全教研机构。按照《意见》要求,进一步强化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明晰工作职责,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独立设置教研机构。针对当前年级组、课题组等的功能在不断强化,而教研组的功能在相对弱化的现状,制定教研组建设标准,规范教研组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市、县、校四级教研工作体系。建立教研人员进入、退出、发展、奖惩等机制,完善教研人员聘用管理办法,杜绝个别地方存在的“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现象,禁止占用教研机构的编制安置其他人员,保证教研机构的岗位职数设置与教研工作需要相适应。认真落实教研人员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薪酬待遇、评优奖励等方面的待遇,提升教研岗位的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研工作。建立和完善教研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多渠道筹措教研经费,满足各项教研工作和机构发展需要。

二要加强队伍建设。教研转型首先是教研员队伍的转型升级,要严格按照专业标准和准入条件遴选教研员,配足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尤其是薄弱学科教研员。优化教研队伍结构,从中小学或其他相关机构聘请部分符合条件的兼职教研员,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育督导等单位协作,开拓教研工作新格局。要高度重视教研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专业发展,建立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機制,凝聚教科研精神,提升教科研品质,强化教科研水平,切实增强专业支持实力和能力,使教研员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指导专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队伍。

三要创新教研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教研工作的统筹指导,形成上下联动、协作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要在研究方式上改版升级,在研究方法上下功夫,在研究工具上动心思,因地制宜做好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及项目研究等工作,提升教研工作质量。要倡导教研的数据化、智慧化、成果化、价值化,借助大数据、AI技术、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等,进行更加科学精准的教研工作。

(作者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

(责 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教研员教研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