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运动动员理论视角下 新冠肺炎疫情防范战的成就与反思

2020-04-23 09:31姚磊
新丝路(下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动员防疫理论

姚磊

摘 要:在全人类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团结一致,使中国内陆的疫情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在疫情防范的过程中,社会动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动员理论作为社会运动的分支理论之一,对于解释大规模的社会运动的发起和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内陆的新冠肺炎疫情防范战作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全民参与的社会运动,社会动员理论提供了分析它的理论框架。从制度动员、资源动员和情感动员三个维度理性分析此次中国的防疫过程,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此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范战的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也为我们后期的反思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字:社会运动;社会动员;动员;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伊始,世界范围内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成为世界上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到这场抵御疫情的战争中。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在短短两个月内,中国范围内的疫情蔓延势头得到有效地控制,人民群众的生活基本恢复正常。我们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党和政府对于人民群众、社会团体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动员与组织。

动员作为社会运动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政治社会学领域,存在许多关于它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这场疫情防范战中,动员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有效地促进了国家制度向国家治理能力的转化过程,并且加速了群众集体意识向群众集体行动的外化速度。总的来说,动员在其中充当的是一个连接宏观和微观的桥梁的角色。从社会运动动员理论的角度出发,去解读我国在这场防疫战,可以充分地发掘我国在其中取得不凡成就的深层原因,并且帮助我们找出过程中的不足,并为后期反思奠定基础。

一、动员理论的分析维度

中文中“动员”一词是由日语音译而来,在实际生活中主要指发动某人做某事。而在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动员”一词的含义被扩大了,除了发动之外,“动员”一词更被赋予了组织协调的含义。在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的众多要素之中,动员因素更是被众多学者视为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学术界对于社会运动动员理论的研究更加具体化与系统化,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

不同的学者对于动员理论的认识可能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大致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研究维度上:制度动员维度;资源动员维度和情感动员维度。

1.制度动员:动员理论的核心

制度动员主要是从宏观层次去分析动员发生的条件、机制和原因,是动员理论研究的起点。动员在制度层次的研究,十分重视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变迁对于动员效果潜力的影响。

以社会学家涂尔干为代表的结构变迁理论中,就十分强调社会变迁对于动员的影响。他们认为,“当社会变迁导致社会规范紊乱时,人就会变得难以控制。”[1]这种“难以控制”也就是动员上的失范,是由于社会变迁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为动员大众提供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条件。正如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所表述的:“无论是一场危机或者发展性的社会变化,一旦它所带来的急剧社会转型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社会对人的约束力会在一段时间内减弱甚至消失。”[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结构理论,把动员归结于由社会分工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平等以及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中,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动员的阶级立场和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在阶级对立的社会结构中,各要素都会对动员产生影响。其中,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一要素,对于动员影响较为突出。麦克亚当认为社会变化可以导致政治机会的扩展和社会运动组织力量的增强这两个现存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社会运动的发生和发展。[1]

总结观点,对于制度动员可以做如下概括。首先,社会制度决定社会动员。社会制度决定动员的方式和效果,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有什么动员组织形式,就会取得一定的动员效果。其次,社会制度的变化会引起动员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全面的变化,包括动员的主客体,方式以及效果等等。最后,动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阶级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动员的效果。

2.资源动员:动员理论的基石

资源动员理论的提出,是学者试图从理性角度来构建动员理论的一种尝试。传统的社会运动理论的基石在于个人心理情绪化和社会运动的病态化。资源动员理论则是在批判传统社会运动理论的基础上兴起的,它认为社会运动的动员组织与能使用的社会资源总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而这正是资源动员理论的核心。

按照资源动员理论的内容,资源与动员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源是社会运动发生和发展的最根本要素。另一方面,资源的多寡直接决定了社会运动动员能力的强弱。这里“资源”的含義较为广泛,既包括资金、设施和场所等有形资源,也包括意识形态、政治机会和领袖气质的无形资源。但是仅仅掌握资源是不够的,社会动员最终的成效还取决于资源社会运动化的能力。在转化的过程中,组织力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组织力量的因素也有两个。一是群体间的同质性,一是群体间人际关系网的密度和强度。

总结起来,对于资源动员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资源动员直接影响社会运动动员的发起以及社会运动的成效。另一方面,资源动员的发挥有赖于合适的组织力量和组织形式。如若没有合适的组织形式,形成不了一定的组织力量,就算资源再多,也无法发挥其效益。

3.情感动员:动员理论的灵魂

研究情感动员的学派认为,动员是联结情感和行动的关键一环。情感与动员之间的联系突出表现在情感对于行动的激发上。因此,要理清情感动员的理论框架,必然要回到情感、动员与行动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进行探索。这也是强调情感动员学者集中讨论的核心问题。

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数学者的聚焦点是群体中的情绪和情感的积累以及相互作用对集体的行动产生的影响。例如,布鲁默认为一般的社会运动包括三个阶段:集体磨合、集体兴奋和社会感染。勒庞提出群体中人们的情绪相互影响,最终导致思维和行动趋于一致的心智归一法则。特纳的突生规范理论把符号事件以及其引发的群众性的一致的愤怒看作社会运动的心理基础。斯梅尔赛的加值理论更是把“一般化的信念”当做社会运动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情绪动员理论,我们可以借助学者赵鼎新的研究进一步加深理解。首先,情感对于社会运动影响的强弱,和社会运动的组织力量成反比。其次,情感在组织不良和社会权威弱化的条件下,可能成为动员的主导性因素。最后,情感中的社会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对社会运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新冠病毒防范过程中的动员行为分析

中国的这场防疫战可以被视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大型的社会运动。作为社会运动,防疫站的动员就变得至关重要,是这场战役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制度动员、资源动员和情感动员在这场防疫战中是如何具体操作的,是我们这章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1.制度动员:战疫情中的坚强堡垒

此次疫情如洪水猛兽向我们袭来,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则为我们筑起了抵御这场洪水猛兽侵袭的坚强堡垒。

按照制度动员的研究,社会制度决定社会动员。这就决定中国在这场防疫战中的动员工作必须根植于我们的社会制度之上。具体的说,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来最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要素参与到这场疫情防控的战斗中。因为我国的社会制度拥有其他类型的社会制度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因此,此次战争的动员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会各要素的效能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制度动员本身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而在这次战斗中, 有三项具体做法,对于制度动员工作的成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一,形成了以党中央为核心的统一领导制度。2020年1月25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这个事件代表着以党中央为核心的领导制度的确立,表明在这场疫情战中我们拥有了核心的领导力量。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政府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人民群众热情响应,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分工明确,科学有序,热情高涨的抗疫新局面。

其二,坚持了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是我国社会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取得此次战斗胜利的关键所在。正如张文宏医生接受采访时所说,上海重症患者治疗方案的特点,是在上海市政府、卫健委的统一协调下,把上海所有的优势资源、多学科团队全部集中在一起进行救治。

其三,强化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正是因为党中央拥有军队的绝对领导权,所以当疫情爆发时,人民军队才能及时行动,承当起这场战役的攻坚任务。据统计,截至3月1日,军队先后派出3批共40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疫情重灾区武汉,承担起重症病患的治疗任务。军队人员的参战不论是在疫情防控,还是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资源动员:战疫情中的重要保障

资源是这场战斗中的生命线,是我们取得最终战斗胜利的重要保障。

按照资源动员理论,资源动员直接影响社会运动动员的发起以及社会运动的成效。这就决定在疫情防疫战中,资源的调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场防疫攻坚战中,关键的医疗资源的變化直接影响到了疫情发展的走向。以医疗床位为例,在疫情爆发前期,随着病人就医数量激增,武汉医疗机构床位全线告急。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武汉市的重症病人从发病到住院的平均时间一度达到了9.82天,武汉市出现了一床难求的局面,很多人在等待的过程中由轻症转成重症。随着党中央应收尽收,刻不容缓政策的提出,武汉市开始建设“雷神山”医院和改造放舱医院,截至3月1日24时,武汉全市可使用医疗床位40322张,已使用床位25090张,第一次实现了“床等人”。伴随着医疗资源由紧急转为充足,疫情的增长速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遏制,出院人数大幅增长。

依据资源动员理论,拥有资源仅仅是动员的必要条件之一,另外一个条件,就是有无有效的资源组织形式。在这次疫情战中,资源之所以可以发挥较大的效用,离不开我们有效的组织形式。首先,我们拥有被广泛认可的领导核心和积极分子。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包括钟南山,张文宏和李文亮在内活跃在战事一线的共产党员。其次,人民群众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共享情感。当疫情发生时,很多医疗工作者,主动写下请战书,积极投身到战中的一线中,在个人层面,表现出极高的政治觉悟,在组织层面,体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在国家层面,彰显了中华名族的共同情感。最后,我们建立起了及时,透明以及可信度高的信息沟通系统。疫情期间,每日的重要的疫情信息和数据,都会通过各类途径直达群众。中央层次甚至直接跳过省市县,直接打通了群众的疫情上报系统。这些举措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的效能。

3.情感动员:战疫情中的精神良药

情感因素渗透到社会运动的全过程中,对于整个社会运动产生的是一种长期而弥漫的影响,是我们战疫过程中的一剂精神良药,对于抗疫战争的开展发挥着精神保障的作用。

对于防疫过程的情感动员,首先要讨论的是情感因素在防疫过程中的作用变化。伴随着疫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情感动员的重要性。按照情感动员理论,当社会组织力量较强时,情感动员的效用也就相对较弱。因此在疫情爆发期,一些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采取了较强的组织形式,某些城市更是采取了战时管理,在其中情感动员因素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少。但是,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情感动员的工作变得日益紧迫,在疫情站的中后期,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在2月底之后,我们可以观察到情感动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有序的展开。官方媒体通过网络,电视和报纸在集中报道疫情防控中的感人事迹;字节跳动公司举办了在线抗疫创作的比赛;各大卫视的娱乐节目也相继恢复;方舱医院内的许愿树、文化角、小品哥和T台秀更是彰显了群众的文化力量。

在防疫的情感动员中,中国的文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之所以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灾难中能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与我们对于自身的文化认同和自信是分不开的。特别是革命红色文化在这次防疫的过程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三、新冠病毒防范过程中的动员行为反思

在防范新冠病毒的动员过程中,我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制度层次,我国制度经受住考验,在实践中向世界展现出了中国制度的力量。在资源组织层次,中国社会各层次中强大的组织力量,使防疫资源得到了合理,有序和高效的调配。在情感精神层次,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在实践中更加坚定。

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要清楚的看到,这次防疫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问题。例如,武汉市副市长违规签署放行令事件反映出我们的制度动员仍然具有一定缺陷;湖北红十字会抗疫资源分配问题表现出资源动员过程中依然较为混乱;抗疫期间谣言传播表现了文化情感动员还需进一步增强。

成就与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首先在制度层次,实践已近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制度,需要我们毫不动摇的坚持与发展,越是在困难的时候中国制度的韧性就越能够得到体现。其次在资源层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的资源组织体制和建立资源分配的监督机制。资源是我们防疫的关键,合理的组织是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更为有效的保证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公开透明,调动群众和社会团体参与资源动员的积极性。最后在情感层次,要把防疫工作与文化自信的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文化自信为防疫工作提供精神力量,另一方面,通过防疫工作丰富文化自信的内容和群众对于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注释:

[1]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动员防疫理论
“豪华防疫包”
防疫宣传
防疫宣传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海底总动员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