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喈喈

2020-04-23 09:35徐彩娥
牡丹 2020年7期
关键词:鸡们鸡鸣金子

徐彩娥,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青海湖》《唐山文学》《千高原》《西部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黄河口文学》等。

母亲拉着风箱,在灶上烧煮食物。火光明明灭灭,映红了她的脸。金黄的麦秸草散乱地堆在她的身边,“芦花”“鼓鼓头”“大花”“二翎”“黑妹”,不知什么时候溜了进来,“咕咕咕”叫着,飞脚刨草,颈子一伸一缩啄食。“食不饱的东西!”母亲笑骂,一边抄起火棍哄赶。鸡们跳脚扑翅飞过高高的门槛,“咯咯咯咕咕咕”,抱怨个没完。猪把大嘴巴子隔圈门石上,“哼哼哼”,“哼哼哼”,一副幸灾乐祸状。此时阳光净亮,毛茸茸的梧桐叶在檐顶上飒飒响。

每天,母亲都要给鸡加喂一回粮食催蛋。她端上葫蘆瓢站屋门口,“喽喽喽”一唤,鸡们就撒着欢儿飞奔过来。母亲抓些成色不济的玉米粒、麦粒,往院里扬。鸡们低首移步,飞速啄食玉米粒,咕咕咕地满足地叫着。母亲微笑地看上一会儿,像独拥天下的王。

暮春和夏天,下地间隙,母亲经常坐在老梧桐树下缝补、绣花。毛茸茸的宽大叶片翻卷着阳光,紫粉的桐花香暗暗浮动。鸡们安详地捡食草籽,啄食瓦盆里的麸皮拌菜。懒得动的根下捡一片好的阳光地儿,嘴巴倒插在翅膀里打盹。也有坐到泥土里扑棱扑棱洗澡的,完了不停地啄毛梳羽,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舒舒服服。静坐的母亲,因主人在身边而怡然安然的鸡,是我以为的“鸡鸣喈喈”里的时光静好。

那时候,正经的庄户人家,都要养一群鸡。就着墙角,两层的三层的细柴棍鸡埘,是院子里与猪圈并重的构件。光景好的人家,有修得讲究的猪圈,猪棚旁侧,必留一方形的矩形的坑洞,外缘用水泥抹得平平整整,里面用一层木棍等距隔成双层,上层住鸡,下层积鸡粪。

黄昏时分的鸡埘是院中一景。太阳西沉,阳光像花瓣慢慢收拢,只有高高的老梧桐梢头,还挂着几抹散淡的阳光。鸡们“咯咯咯”,“咕咕咕”,陆陆续续走回鸡埘,我们叫做“鸡上架”。上架的鸡颇有些气度,踱步、低头、垂尾,站舍门横木上,并脚一跳,才算完成了上架仪式。也有不安分的,不甘心走进黑夜里,总要闹腾上一回,像“芦花”“鼓鼓头”,许是仗着能生连蛋吧,它们跳到鸡埘顶上,“咯咯咯咯”叫着,啄羽扑翅,鸡们跟着“咯咯咕咕”乱成一团。母亲跑出来,不由分说拎起它们的双翅,把它们塞进鸡埘,关上栅门。鸡们骚动一阵终于安静下来,暮色墨点一样散开。炊烟袅袅升起来,老屋、街巷、村树,都沉入一片安详静谧中。

记不清是哪一天,偶尔翻开《诗经》,几个闪闪发亮的句子跳入眼帘:“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括。”蓦然看到树头的斜阳,看到蓬头捉鸡的母亲,看到烟气蒸腾的村庄,眼泪唰地流了出来。

一天而言,鸡是安宁的起点,也是热闹的开端。每天的忙碌纷乱都是一声鸡鸣拉开大幕的。“喔喔喔——”有一年,我家的“金子”必报早钟第一声。鸡如其名,“金子”遍身披红羽墨翎,颈羽金红蓬松,面赤如醉酒,冠红如火,金脚,加之身形高大,临风一站,锦羽飘动,凛凛八面威风,颇有王范儿。每天,天边亮起第一道曙光,它就扯开嗓门——“喔喔喔!”声音脆亮,尾音悠长,像一把软刀子,把黑夜和白天截然分开。紧接着,四邻的公鸡高声和鸣,全村的鸡鸣声此起彼伏,夜色褪去,太阳在东海里翻腾飞升,霞光满天,光明的一天来到人间。

母亲第一个起身,打开鸡埘门。鸡们一只接一只跳出来,猪在圈里哼哼。接着是母亲“哗啦哗啦”舀水添锅、“呼嗒呼嗒”拉风箱的声音,“嚓嚓嚓”剁野菜拌鸡食的声音。父亲从屋檐底下摘下担杖,生铁的钩索哗啦啦响,“吱呀呀”,“吱呀呀”,父亲挑起水桶大踏步走过院子,“啪嗒”一声打开大门后上方横木档上的旋转门关。大街上响起纷乱的脚步声,“吱扭吱扭”的声音响成一片,我看到清亮亮的井水从摇摇荡荡的白洋铁皮桶里泼溅出来,放亮的天光在薄薄的水皮上一闪一闪。

院子里的事情,都由母亲掌管,鸡们自然由母亲统领。“养猪过年,养鸡买盐”,家里的日常花销,多来自几只屁股毛蓬蓬的母鸡,所以母亲最关心鸡屁股。我要学费书本费了,家里有了急事难事了,母亲就盯紧了鸡屁股。早上,鸡们还没有出栅门,她一只只把它们抱出来,手摸进鸡屁股,试试有没有蛋,再轻轻一放手。鸡扑着翅,忿忿叫几声,觅食去了。黯淡的晨光中,母亲愁容满面。

“个个大,个个大,个个个个大!”母鸡抻颈子挺胸,满院子巡走邀功的时候,母亲最开心。她赶忙伸手往缸里抓把粮,扔给功高盖世的母鸡。母鸡倒不介意伙伴们沾光,大家一起快活地啄食。母亲捡起红脸膛的蛋,摩挲得干干净净,盛到纸坛子里。攒够一把(十个),父亲就好拿到集上卖掉了,油盐酱醋针头线脑就有着落了。

孩子们偶尔吃上蛋,是生了病恹恹地抬不起头的时候。母亲摸过两截砖头,相对摆开,权当个野灶。点起一把干草,铁勺子伸火苗上。勺里的冒油烟了,鸡蛋磕破打进去,铁勺子吱啦吱啦响起来。母亲颠着铁勺子,香味一股一股蹿出来,钻进孩子的鼻孔。孩子就爬起来了,在母亲“不要给哥哥妹妹看到”的叮咛中,狼吞虎咽,吃下这绝世美味,烫和落到铁勺子里的草木灰,全顾不得了。

铁勺子煎鸡蛋,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美味的食物!

因了鸡,母亲跟人结缘,也结怨。

家养的鸡,都是赊来的。一到柳树飞絮季节,街上就有了“赊小鸡唻——赊小鸡唻——”的吆喝声。娇黄的毛茸茸的小鸡,挨挨挤挤,在箩里跌着撞着,“喈喈喈喈”细声叫着。赊鸡人抓把蒸米粒扬进去,鸡们便拍着小小的翅膀,撅着屁股寻食。主妇们眼明手快,争着把最能抢食、翅膀拍得最欢、鸡冠最小的小鸡捉出来,放进笸箩里。母亲说,能抢的有活力,长了翅膀的长得快,鸡冠小是母鸡的征兆。捉回的小鸡养在鸡笼里,鸡笼放炕头上暖着,水和米不间断伺候着。东方朔《占书》上说岁正月一日占鸡,六畜占罢,七日才占人,鸡娃娃一出生就比人大了几个级别,自然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健康的小鸡存活下来,长成了少年鸡的雏形,鸡笼里盛不下它们的身形和野心了,一揭笼盖,它们就往外跳。母亲把鸡笼抱下炕,歪倒,开盖,小鸡们迟疑片刻,试探着走进广大的世界里去,开始丈量一只鸡的艰难历程。

秋天,赊鸡人来收账了。收账只收活鸡的,公鸡母鸡价格有别,具体数量全凭主人报账。赊鸡人是个独眼的单身汉,骑辆除了铃不响浑身都响的破金鹿自行车,背个打着补丁的帆布包。赶上饭点,母亲定要留住他,手脚麻利地专给他擀一碗地瓜面面条。赊鸡人不肯上炕,嫌自己脏,就地蹲下,在他带来的鸡群得围困中,呼噜呼噜扒面条。一碗面,是他与这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

下苦力下蛋的鸡养不住,不是得鸡瘟死掉,就是走丢。鸡走丢是常事。“芦花”走丢的时候,母亲心疼得直冒汗,像丢了自家的命根子。她破费了半把蛋,请后街的瞎叔给掐算掐算。瞎人有通天眼,瞎叔算卦灵着呢,村里好几对夫妻,都是他提早算计出来的。四乡八疃的人都信他,他因瞎而有口安逸饭吃,这世间的事谁说得清呢。瞎叔掐指半天,说一句:东北方。又补一句:跟前人。最后叹口气,说,这鸡,找不回了。说着硬把盛蛋瓢原封不动塞回母亲手里。

母亲脸憋得通红,满肚子的气凝滞在那里。她气咻咻地往家走,一路走一路咬着牙,发着狠:“芦花”你等着,赶晌俺去抱你回来。

天晌了,母亲顾不上烧锅,笈拉着鞋,小跑着去了屋后胡同头。扒着青叔家大门,她往门缝里瞧了大半天。“‘芦花……”又半天,她沮丧地转身往回走。

夜里,母亲翻来覆去睡不着,一个劲儿在心里发着狠:你留俺的“芦花”,等你的鸡来串门子,哼……

青叔家的大白鸡果然来串门子找食吃了。母亲关严了大门。这一天她心神不定,煮饭糊锅,炒菜没盐。傍黑,她叹口气,打开大门。吃得饱饱的大白鸡摇摇拽拽地蹿了出去……

我小的时候,就觉得有一首写鸡的诗不寻常。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那时候,我家屋侧大街的对面,新盖了三排大瓦房,大瓦房住进了一群年轻人,他们穿着跟我们不同的衣服,说着不同口音的话,却跟社员们一块下地劳作。显然他们不是种田的料,割了手的,肿了膀子的,崴了脚的。

有个年岁大的叔叔混在里面,说是队长什么的。队长体瘦,面黄,细眼,像棵经霜的草。身体不济的,队里给予特殊照顾,派他去给饲养员大叔帮工。他不嫌牲口棚脏臭,终日笑呵呵的。下工的时候,他偶尔会带回一小把喂牲口的料豆,隔墙喊我去吃。料豆很硬,咬下去咯嘣咯嘣响。队长叔叔看着我直乐。

有一天,我在课堂上看到了队长叔叔。我们老师生小孩了,队长叔叔主动补了空缺,自然是队长老师了。队长老师管我们很严,鸡叫两遍我们就得端盏煤油灯到校上早课,说是冬天天短,得把时间补起来。早课读书。书上就那么几个大字,读着读着我们就厌了。队长老师就领我们背诗,鹅鹅鹅,千山鸟飞绝,霜叶红于二月花……难的易的,都有。其中有几首拗口的,像天书上的,但“鸡鸣喈喈”我印象极深,它让我想起“金子”闪闪发光的羽毛,想起“芦花”们在静坐的母亲身边踱步觅食的情景,那么美好。

队长老师还教我们写大字。他蘸水在黑板上写,我们蘸水在石板上写。细小的毛笔,不知他从哪捣鼓来的,白送我们用。

母亲说队长老师是个大好人,见了他就喊,常来家坐呀!“金子”也怪了,见了队长老师倒不张狂了。“金子”脾气大,逢有人入门,必抖一番威风,头一低,颈一抻,尾一扬,颈毛张起,像火力十足的轰炸机,呼呼冲向敌阵——来我家串门的大妈婶子,都惧了它,干脆隔墙吆喝母亲出去议事。为此母亲没少关它“禁闭”。队长老师进门,它只虚张声势一番,草草收局。队长老师呵呵笑着坐在我家的老梧桐树下,跟母亲拉话。他几次说我是棵好苗子,叫母亲好好供我上学。他的眼睛里亮晶晶的。

过年的时候,母亲喊队长老师来吃饺子。队长老师带来他新写的大红对联:“衣锦千箱”“细水长流”“肥猪满圈”“鸡祥如意”。都是些小联。“不祥之人不宜写门扇联。”他说。“瞎说,写哪哪好!”他还带来了一份神秘礼物,我们闭了眼,他才肯拿出来。哈哈,是一只引吭高歌的大公鸡!“这不是‘金子吗?”母亲笑着,把“金子”贴在白窗纸上。屋里红彤彤的,喜庆又神气。抽象出来的剪纸鸡,有着鸡家族所有的精神气。

后来我看到名家关于鸡的画,觉得它们跟队长老师的剪纸有相似的妙处,都能把鸡的精神气抽象出来。黄永玉的《鸡王镇宅》,笔笔是筋骨,道道筋骨都是鸡的王气;齐白石的绒绒鸡质朴谐趣,亲切烟火;张书旂的鸡浓丽秀雅,鸡的俊美华贵尽显;徐悲鸿的鸡高首长尾,更多地呈现出鸡的气节与操守,“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是队长老师教给我们的。

后来读多了书,一些零碎的句子也给我搅在一起。“凤凰鸣高岗,有翼不好飞”(李陵);丹穴山有一种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山海经》);“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孝子传》);《广雅》言“凤凰五色”,韩婴说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

凡此种种。我便看到仙都山了,盘曲三千里的大桃木上,“金子”昂首玉立高枝。一会儿日神出巡,金光四射,照耀着大桃木。“金子”引吭报晓,天下大白,凡间熙熙。“金子”的前生,是天鸡?是凤凰?

肯下蛋的母鸡,能够留存得久些;只会打鸣的公鸡,早早做了刀下鬼。还没到年根,“金子”就给塞进一只草篓里带集上卖掉了。賣给谁了我不知道。英武的神一样的公鸡会给谁吃掉呢?清晨,公鸡们在黑暗中热切呼唤太阳的时候,我脑海中总是“金子”披一身金子般的阳光站在高山顶上振翅抖羽的形象,它的金毛红羽迎风飞扬。

“鸡鸣喈喈”的诗我很多年没理解透彻,许是这诗给老师队长带走了吧。不知什么时候,队长叔叔带着那群不一样的哥哥姐姐鸟儿一样飞离了村子。

每到过年,我便看到队长叔叔写的“鸡祥如意”,那“鸡”字写得像冠羽飞扬的鸡。我看到队长老师粗糙的大手握把剪刀,弯弯绕绕,大红的金鸡把屋子照得亮堂堂。

现在,种地的少了,粮缸里没有闲置的粮食。翻新的房子嫌脏乱,取缔了鸡埘。再说人人都忙,连孩子都撂给老人看着。村里很少有散养的鸡了,猪啊鸡的,都是大规模集中饲养。鸡鸣声也难得听到了,公鸡来不及学会打鸣就成了人们的盘中餐。各家独门独户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不怎么走动了,光景好了,没有了密切联结的需要。

结了杏子柿子的时候,白发的青婶会来我家坐坐,她掇一只塑料筐,麦黄杏、红柿,冒着尖尖儿。她家的杏树柿树,年年硕果压枝。“瘸技(子)走了,两儿技(子)闯外不着家,俺起(吃)不完技(这)木(么)些果技(子)。”青婶是个半哑子,脑袋也不灵光。但她年年记得来我家送杏子,送柿子。母亲过意不去,拿些稀罕吃食给她放筐里,她临出门,却一定要全倒出来才肯走。“这个人。唉!”母亲叹气。

我想起那句又远又近的“鸡鸣喈喈”。

责任编辑    杨   枥

猜你喜欢
鸡们鸡鸣金子
鸡鸣驿
扎进鸡群的鹤
鸡鸣
鸡鸣与狗盗
古道鸡鸣
春天的早晨
把铜当金子卖
鸡的故事
一个接一个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