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者素养:武术文化自信的基石

2020-04-23 05:22张维凯李士英王海军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武者武德师者

张维凯,李士英,王海军

2017年4月27日,一场徐晓东和雷雷之间的“约架事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开来。徐将其定义为武术界的打“假”,即打传统武术的“假”;雷则是为传统武术扬名。这场“约战”可谓是轰动全国,“约战”以徐的“胜利”而结束。随后徐又“约战”了丁浩、田野等所谓传统武术人,均取得“胜利”,造就了徐“打假狂人”的称号。徐通过网络不断地向传统武术发出挑衅,网友盲目跟风对传统武术进行了质疑和侮辱,徐的“打假”使得其名利双收,然而对武术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人在“造假”,即造传统武术的“假”。“著名的”闫芳“大师”是其中代表,肆意夸大武术,“造假”无底线,并进行掩耳盗铃似的表演,使人们对其深恶痛绝。无论是“打假”,还是“造假”,都对武术的传播产生了极坏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这与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传统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战略背道而驰,使得武术文化的复兴繁荣困难重重。以此而问,我们的武术文化怎样才能实现自信,进而促进国家整个文化体系的自信,使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无论是“打假”,还是“造假”,或为名,或为利,其行为的产生在于习武者自身素养水平低下,无法理解武术的真谛,做出违背武德之事,因此要想实现武术文化的自信,应从根本上解决现有问题,提高习武者的素养,以奠定武术文化自信的基础。

1 习武者素养及其内涵阐释

关于“素养”的含义,各工具书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大体一致。例如《汉语倒排词典》中的解释为:“平时的锻炼和教养”[1];《伦理百科词典》中的解释为:“心理、文化、道德、艺术等各种素养的总称”[2];《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中的解释为:“指平时的自我修养。”[3];《新华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名词,平素的修养”[4];《古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①经常修习涵养。②平素所豢养。[5]”“素养”的基本含义为人的修养、教养,是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最早见于《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6]意为马喂养不好,不可能跑得快;士兵平时不进行良好的训练和磨砺,不能担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换言之,人要进行不断地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达到较高境界的品德、技能、文化、思想等,形成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精神素养、艺术素养、技能素养等,以此能担负起人生使命。本研究在“素养”内涵基础上,提出“习武者素养”的概念,意为武术习练者应该具有的道德、文化、武技、思想、观念等的修养水平。笔者认为习武者应必备武德、文化、技能和观念意识等四维一体的素养,是有德行、有技艺、有文化、有思想的武术人,以为武术文化的发展及其自信建立奠定扎实基础。

图1 习武者素养内涵结构图

1.1 武德素养

“武德”是习武之人的道德品行和行为涵养。自古武术传授多为师徒传承,师徒传承规矩严格,择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谈玄授道,贵乎择人”[7]。选择正确,可能会前途无量;选择错误,可能会后患无穷。武术传承中,择徒正确与否,是本门武术能否繁荣昌盛的关键所在。清代王宗岳所著的《杨氏传钞太极拳谱》,有“口授穴之存亡论”,专门讲到了“八不传五可授”[8]。说明对要传之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载有:“楚庄王言:‘武有七德’为‘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力是用来制止暴乱、保家卫国、服务百姓、团结人们的。武德是习武者的立世之本、习武之源、人生信条,不可扭曲,更不能丧失。习武者要重武德,不能恃强凌弱、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更不能“假、大、空”,但“造假者”以武谋名利,“打假者”借打假之名,谋名利之实。二者虽为对立面,做出的却都是违背武德之行为,严重影响了武术及其文化体系的传播发展与复兴,阻碍武术文化的自觉,因此,习武者应该修身养德,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德行的武术人。

1.2 技能素养

武术技能是“习武者”的根本特征,是习武者的核心要素。习武者的技能素养指的是习武者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武术技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生活的需要,理解武术的本质、价值和功能。“拳打千遍,身法自现”。这一“拳”,必须认真、反复的训练,没有任何捷径可言,要不断地学习和熟练掌握武术技能,理解其应用与作用,探究其技击本意。学习和练习的越多,越能知道自己的短板,也越能理解武术的真谛。这便是习武者应该有的技能素养。“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9]。套路本身不是武术。在学习和实践中,要兼顾套路、功法和实践格斗,掌握武术的技击本质,做到“功法起步,牢固基础;学习套路,串联功法;实践技击,熟练应用。功法扎实、套路熟练、格斗实用,”[9]实现功法、套路、格斗一体化的武术技能训练学习模式,真正提高习武者自身的技能素养。

1.3 文化素养

习武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武德素养,全面的技能素养,还应具备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习武者的文化素养主要表现在习武者对武术及其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上。文化知识的积累是一个人素养提升的根本,因此,习武者要德才兼备,形成良好的素养。《庄子》有云:“技以载道”。武术是术与道的合体,是同时具有技击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只重一方,必然导致其发展的失衡。文化是武术形成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形成了多元化的武术拳种,而西方国家在单一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是拳击、柔术、自由搏击等单一化的技击性的项目。正如东西方体育的文化差异,西方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而东方体育尤其是武术追求的是“和谐、辩证统一、含蓄内敛、柔弱绵长”。违背了最根本的追求,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武术还具有教育属性。武术是育人的手段,是知识与学问,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诸如徐、雷、闫等不具有良好文化素养,不能理解武术的真谛,做出违背武德之行为,已然造成了武术文化的破坏和损失,引起人们对武术的理解失衡,严重影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

1.4 观念意识素养

观念是人的思想,是人的意识形态,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结果;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习武者的观念意识素养,是习武者对武术的真正认识和理解,能够深刻地剖析武术的本质属性,探求武术的本原性,形成正确的武术观或武术思想,用于指导武术实践活动。在认识理解武术时,一定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剖析武术产生的背景及其存在的生活意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武术的发展变化;要用发展的观念看待问题,与时俱进,时代的改变也促使了武术的改变;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对武术进行适应性改造,促进武术的发展进化;要发掘武术的多种属性,武术的发展要为时代服务,为社会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探求武术的现实价值,挖掘文化内涵,复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武术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等。

2 习武者素养是武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了文化自信的问题,鼓励人们要注重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灵魂,是民族、国家的生存之本、立足之根。一个民族、国家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则国家灭亡、民族消逝。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时至今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践行文化自信势在必行。必须对传统文化积极认同并优化,进行弘扬与传播,以获得世界的认同。

武术文化自信是对武术文化的充分认同并积极的继承和发扬。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外交流传播的重要内容,受到众多国际友人的认可,因此,其传播发展一定要加强。要树立武术文化自信的意识,对优秀的武术文化进行积极地认同、继承和弘扬,践行文化自信,这也是习武者素养的内涵和要求(见图2)。一般来说,只有认同武术文化,才能促进武术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的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

图2 习武者素养作为武术文化自信基石的结构图

2.1 各美其美,习武者素养奠定了武术文化自信的基础

文化由产生到实现自信有着一条承前启后、发展壮大的脉络,经历着一个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11]的跨越过程。文化自觉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发展的结果。文化自觉指的是“每个文明中的人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省,做到有‘自知之明’。”若人们做到文化自觉,便会变的理智,不会做出没有意义的或者盲目的举动。如何才能做到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12]。首先,需要该文化下的人,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自己的文化,提高自己的素养,以达到“各美其美”,能够对自己的优秀文化充分认同和欣赏,以促进文化的发展。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亦遵循文化发展的脉络,从自觉向自信再到自强的发展。要达到武术文化的自觉,需要武术文化下的人(习武者)对自己的武术文化进行认同和欣赏,前提是习武者要有较好的素养水平。具有兼武德、武技、武术文化、武术思想等于一体的习武者,是具有高武术素养的习武者。这样的人能够欣赏自己所学习的武术文化,认同武术文化,深刻地理解武术文化的内涵,自觉地为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努力,以实现武术文化自觉,武术文化的自觉反过来又有利于习武者素养的提升。习武者达到武术文化自觉,就不会做出破坏武术文化之行为,而是践行文化自觉,为武术文化的自信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美人之美,习武者素养提供了武术文化自信的保障

在认同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认同和欣赏其他优秀文化,这是文化自觉的第二步“美人之美”。认同的同时,还要善于学习其他的优秀文化,取它之长补己之短,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前提还是该文化下的人能够具有较高的素养。对武术文化而言,要达到武术的文化自觉,需要习武者具有较高的素养,即具备武德高尚、技艺高超、理论知识全面、有思想、开放包容等。只有具备这样的素养,习武者才不会故步自封、自以为是,而是能够主动地认同和欣赏其他的优秀文化,善于向其他优秀的文化学习,促进武术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的交流,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与此同时,文化的繁荣又能促进武术文化的自觉,使得习武者的素养继续提升,促进武术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武术文化的自信提供有力的保障。

2.3 美美与共,习武者素养有助于文化自信战略的实施

武术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文化间的融合发展,能够形成文化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这是文化自觉的第三步“美美与共”。武术文化由自觉到自信再到自强的发展,形成了武术文化发展的小环境。其他优秀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都有自己的文化发展小环境。文化发展小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和谐共生的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各文化发展的小环境之间以及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之间都会相互影响。习武者素养为实现武术文化自觉、自信到自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习武者的良好素养,有利于形成武术文化良性发展的环境,进而影响到其他文化的发展,或者成为一种文化发展的范例,为其他文化的发展提供依据,而其他已经获得较好发展的优秀文化范例也可以为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依据。前提是武术文化下的人(习武者)具有良好的素养,抱有谦虚学习的心态和作为,取长补短,为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努力。习武者良好的素养为武术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提供了保障,为和谐稳定的文化大环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反之,习武者素养的降低,将影响和阻碍文化的发展传播。和谐稳定的文化大环境,有利于整个文化体系的自觉到自信再到自强的发展,形成“美美与共”的局面,以实现文化自觉的最高追求“天下大同”。这也是我国“文化自信战略”的基本要求,因此习武者的良好素养有助于“文化自信战略”的实施。良好的文化大环境也有利于习武者素养的提升,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从习武者的素养到整个文化体系的自信、自强是环环相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哪一环节出了问题,都将会影响到整个文化体系。因此,要形成和谐、稳定的文化环境氛围,促进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必须不断地提升习武者的素养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3 习武者素养提升的途径

3.1 师者言传身教树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一生追求的教育准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不仅应该具有高水平的知识素养,更应是身正而为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者是学生的榜样、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师者不仅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为。在武术传授中,无论是师父、父辈、教师还是教练,作为师者,武德修养不仅是教育学生的需要,也是规范自身行为的要求。“育人先育己,正人先正己”。师者自身素养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师者的传授不仅注重武术技术层面、知识层面的教育,更要注重以德育人。武术技能与知识的培养固然重要,灵魂的塑造才是根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武术师者要做到潜移默化间以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习者的灵魂,其言行举止都要时刻注意,处处树榜样。自我德才兼备者,方能立德树人。因此,作为师者,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与人争强好胜,不好勇斗狠,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习武习德、修身养性,提升自身的素养,进而严格要求徒弟或学生,教其做人之本,习武之规。习武者要遵纪守法,用武服务社会与他人。在师者的教导下,促进自身武德、技艺、文化等的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师徒或师生共同进步,为实现武术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提供双重保障。

图3 师者对习武者素养培养的途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意识到在教育中要注意启蒙学生的思想,注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苏格拉底也曾说“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13]。“产婆术”“助产术”的教育理念在以“学生中心论”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他们的教育理念都是相通的,即今天教育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师者在教学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启迪,善于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武术的传授教学应遵循启发式教学模式,改变宗法制度下的师徒传统模式,注重对武术学习者思想的启迪,以武术学习者为主体。同时,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14]武术传授中,师者要注重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对学习者进行启发诱导。不仅教授习武者技术,还要教授技术原理,让学习者真正理解技术本身,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启迪武术学习者的思想,也就是习武者应该具备的观念意识素养,使习武者成为具有武术思想的人,真正理解武术,发展武术,并能进行武术创新,促进武术的繁荣发展。而武术的发展又能促进武术文化的自觉、自信到自强的发展。因此,武术传授的启发教学又是促进武术文化自信形成的又一重要途径。

3.2 学者德才兼备方能自觉

文化的发展之所以能够从自觉到自强,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行为。武术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习武者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要做到两点:一是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经常进行自省;二是加强武术及其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对自身的学习成绩有正确的判断(如图5)。如能做到这两点,便能够通过自省和自知提高对武术文化的自觉,促进对武术文化的自信,进而实现武术文化自强。

图4 习武者素养提升途径和作用图

3.2.1 提升武德以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意思是见到贤者要学习求教,见到不贤者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与之相类似的负面德行。只有这样做才能成为贤者,使自己不断地进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为人做事尽力而为,对待朋友诚实守信,学习温故而知新,无不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德者才能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学武亦是学习做人。学武之人,德行为本,有德者能够做到自省其身,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以获得进步。习武者要不断地进行武德学习与修养,培养高尚的武德情操,做到“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四书集注》),不断自省,明确自己的品德行为的不足,继而改之以完善自我。武德素养水平低下的习武者,则会“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礼记·乐记》)。如果不能够做到反躬自省,就容易出现德行问题。例如“约架事件”中的“造假者”和“打假者”,都是因为武德水平的低下,才做出了愚蠢之事。有德之人能自省,自省又促进了武德素养水平的提高。因此,武德和自省之间并不是单向的促进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习武者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自身内省和武德培养,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共同学习的习武者,以形成具有高尚武德修养的习武氛围,促进所有学习者共同进步,提升整体习武者的素养水平,促进武术文化的自觉、自信乃至自强。

3.2.2 加强学习以自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只有博学之人才能自省,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过错,自省与学习结合,以便达到“知行合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学习既是实践的基础,也是实践活动本身,学习活动是人们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一,是寻求真理的必然途径。武术的传授中,师者同时也是学习者,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以求通达。不管是武术的师者还是学习者,都要注重学习意识的培养。因此学习是教育自己、开拓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自我认知的基本途径。不学无术者自大,德才兼备者谦虚。学习是人进步的阶梯。学的东西越多,越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够取长补短、提升自我。

武术学习者是以学习武术为主要任务的人。习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技能的学习,同时要兼顾武术和其他门类的文化知识,要与时俱进,掌握时代信息,了解时代需要,根据需要发挥武术的功能,促进武术的发展。学习要灵活,注意解放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加强对武术及其文化的认知、理解与思考,培养武术思想,以求能够更好地传承武术,甚至对武术进行创新,促进武术的繁荣发展。习武者通过学习,形成较为完备的素养,同时能探寻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习武者通过提升武德能不断地进行自省,通过学习能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培养武术思想,自省与自知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知行合一,共同提高,为习武者成为德才兼备者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进而促进习武者的文化自觉,提高武术文化自信的水平,最终以实现武术文化自强为目标。

4 结语

在当前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和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必将向着好的态势发展,武术的发展同样如此。近年来“造假”“打假”事件的相继出现,引发了众人对武术的关注,并对武术的技击性产生了质疑,阻碍了武术及其文化的传播发展,影响了武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信战略”的实施,为此,需要从武术的内部着手整治。而只有让习武者武德素养、技能素养、文化素养和观念意识素养等于一体,并获得全面发展和提高,才能保证武术文化自信的实现。正因如此,无论是学校武术教育、师徒传承,还是家族传承都需将提高习武者自身及其传承者的综合素养作为首要的任务,以促进传统武术的良性发展,进而为国家的“文化自信”战略、文化复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等做出武术文化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武者武德师者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系下的武者悲哀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