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图顺导,培养故事讲述能力

2020-04-22 20:37陈益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4期

陈益平

[摘要]由于学生原始的语言储备不足、言语表达思维不够,而教师又没有能够为学生搭建起讲述故事的表达支架,因此,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常暴露出缺乏兴趣、讲述不完整、思路不清晰等问题而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图导述,是一种切实有效地指导之策。教师可通过利用图片呈现文字,强化内容联结;借助图片促发想象,扩展表达空间;聚焦图片排列顺序,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图片提取信息,架设表达结构等策略,铸造学生的故事讲述能力。

[关键词]唤醒欲望;排列顺序;提取信息;故事讲述;借图顺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0-0088-02

统编版教材中“讲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在不同册数、不同单元中反复出现,在训练层级和训练维度上都明显不同,但由于学生原始的语言储备不足、言语表达思维不够,而教师又没有能够为学生搭建起讲述故事的表达支架,因此,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常暴露出缺乏兴趣、讲述不完整、思路不清晰等问题。笔者以为,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图导述,是一种切实有效地指导之策。

一、依托图片创设情境,唤醒讲述欲望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化认知思维阶段,直观性、可视性事物往往更容易接受。如果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言语思维、搭建必要的表达框架,而直接要求学生讲述故事,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插图,为学生营造出鲜活而可感的表达情境,将文本的语言文字与图片融合、统整起来,构筑学生认知的框架。

比如统编版教材二下《开满鲜花的小路》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圖片中的内容:一望无垠的田野上,几只小动物在房屋前玩耍,小路旁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朵……看着这些鲜活直观的图片,很多孩子不禁感叹:这里真美啊!这里还有小鼹鼠呢!图片的内容为学生呈现出一个浓郁的故事情境,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内在的关注力,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一员,将故事内容与图片中的情境对接起来,使得学生的身心意识浸润在图片的情境之中,借助角色认知所形成的浓烈的情感体验,激发出巨大的表达欲望。

二、利用图片呈现文字,强化内容联结

很多学生在初讲故事时,常常会出现遗漏关键信息、讲述不完整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与课文语言之间的对应联系,将图片转化成为文本语言的载体,便可将“讲述故事”的语文要素落实到位。

比如教学统编版二下《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以下步骤,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记载与呈现图片所承载的故事信息。首先,借助图片中的情境内容,回忆自己生活中参与植树的经历,唤醒原始的内在经验;其次,借助图片中的细节内容,梳理课文中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尝试将植树的过程说完整、说清楚;再次,借助图片中的整体内容,一边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一边结合课文的整体内容,在图文结合的过程中讲述故事;最后,完全脱离文本,借助图片内容进行故事的讲述训练。

纵观整个教学流程,教师始终以教材中的图片为载体,分别从图片的情境内容、细节内容、整体内容,将学生的思维从生活转移到文本细节,然后回归到整体,实现了图片与文本语言材料之间的紧密连接,通过图片可视化的方式将故事内容转化成为学生内在言语体系中的表达素材。

三、借助图片促发想象,扩展表达空间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调动实践生活和原始情感的内在积淀,对文本的空白进行补白与拓展,从而将故事讲述得更加生动且富有内涵。

比如教学统编版教材《大象的耳朵》时,学生在尝试讲述课文中大象的耳朵为什么能够从耷拉着到完全立起来这一板块内容时,总是显得过于生硬。为此,教师专门进行了这样的设置与教学:首先,借助于角色朗读的方式,组织学生模仿课文中大象与兔子之间的对话;然后,迁移运用这样的方法,在类比与情节发展过程中,模仿小羊和大象的对话;最后,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进行说话,猜测小鹿、小马和小老鼠等小动物是怎么评价大象的。

在课文中,只是提及了一些小动物,但这些小动物之间究竟议论了什么?又是怎样议论的?作者并没有言及。因此,教师就紧扣作者在表达过程中设置的留白,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传图片,在联系前后语境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猜测动物们议论的内容,对故事的细节进行实践性补白。

为了让学生能够展开合理化的想象,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观察图片上小动物们的表情,进而猜测他们是怎么议论的,又是怎样说的。经历上述教学板块的铺垫,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将故事出现的人物讲述得更加清楚而完整,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而富有童趣。四、聚焦图片排列顺序,梳理故事情节

由于学生内在逻辑思维还不够严谨,他们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东拉西扯的现象,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来梳理故事发展的情节,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教材中呈现出来的示意图来帮助学生铸造讲述故事的能力。高度凝练化的示意图可以将故事的发展过程通过文字或者图式交融的综合化呈现,为梳理故事发展的逻辑奠定了基础。

比如统编版教材二下《小毛虫》一文,这篇课文中有两句至理名言“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但很多学生在讲述故事时,常常会将自己这两句话的先后顺序弄反,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感知这两句话分别针对情节发展的哪一部分内容,从而为学生的故事讲述提供良好的范例性支架,帮助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

由此可见,运用示意图的方式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到文本中,对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发展进行时空顺序的梳理与架构,实现文本语言之间的流畅表达。

五、把握图片提取信息,架设表达结构

统编版教材中的故事性文本相比于其他传统的版本而言,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都更复杂。这就要求学生在讲述故事之时,不仅需要厘清文本故事的情节顺序,同时还需要重新架构起文本内在的言语故事层次,而教材编者示范性呈现的示意图也将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情节发展的重点、故事推进的规律等关键信息一一呈现出来,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构建以故事发展结构为基础的故事讲述支架。

比如《蜘蛛开店》一文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板块:首先,自主朗读,理解内容,尝试与同伴分享交流。教师可以根据情节发展将课文故事分成三个阶段,通过学生的示范朗读,感知蜘蛛在开店中分别经历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分别提炼出关键性词语,填补完善示意图,为完整地讲述好故事奠定基础。其次,依托示意图,在小组合作中讲述故事。教师着力指导学生将示意图中的核心信息作为讲述故事的重要支撑,根据不同的故事板块分别指导学生讲述,历练学生的讲述能力。最后,从扶到放,在自主练习中升华讲述素养。要求学生在前面分步练习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图片来理清故事的内在结构,从而达成从分步讲述到整体性的构建。

面对情节较长、人物关系复杂的情况,教师就需要着力引导学生删繁就简,架设结构,学会从繁杂中提取核心,学会在遴选、甄别和取舍中讲述故事。

借助图片作为故事讲述的资源和桥梁,不仅契合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同时也遵循了教材编者的设置意图,是训练学生故事讲述能力行之有效的手段。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