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用”充盈课堂

2020-04-22 20:34薛乐乐
教师·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薛乐乐

摘 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是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笔者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为例,通过“批注”“品词”“练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咬文嚼字、读写结合中进行语言文字运用实践,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语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这样定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可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成了理论界和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实践呢?本文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批注,让学生在潜心会文中学习“语用”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通过扎实有效的阅读实践积累语言、熏陶思想、习得方法,形成受益终身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批注就是边读边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评价,是阅读时使用最广、方法最简、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之一。有效地运用批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

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实验室里”这一镜头教学中,笔者在学生潜心会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思考:第三自然段通过哪些具体事实展现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将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文本的空白处。学生在自读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完善认知、加深感受。在这样具体的叩问中,学生不断挖掘出隐藏在关键词背后的信息,如:从“三年又九个月”“终于”等词中体会工作时间长;从“一吨”“一锅一锅”中体会到工作量大……如此感悟表达、交流升华,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居里夫人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便跃然纸上。

同样,在学习“名利前面”时,笔者让学生深入“咀嚼”关键词并将阅读感悟写下来。学生饱受触动、感动,通过批注将感受通过语言的形式具化,从而让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品格跃然纸上。指向明确的批注,势必敦促学生潜心会文,与文本亲密接触,去读书,关注关键词句,提炼具体事例,触摸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内在品质。学生批注的过程就是自读、自悟、自感的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什么”,还要追问“从哪个词语中读出”,让检查批注的目标也指向品味语言,领悟文本内涵。而学生静思默读时,需要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文知识去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二、品词,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学习“语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巢宗祺教授这样说:“阅读教学确实需要讨论文本的思想情感内容,不过这种讨论应该和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中小学生学习语文,还应该多下功夫来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

“烟熏火燎”一词,无疑是第三自然段的关键词,词语画面感强,且意蕴深长,值得品味。那么,怎么品味才能不失其味呢?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具有生命力,词语的品味是不能离开具体语言环境的。笔者从“烟熏火燎”字形特点入手,通过字理分析读懂“熏”的意思,接着借助画面渲染读出词语的味道,然后进行换位体验把一个简单的词语读丰厚,最后融词于句,把感受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中。这样将抽象的词语具化成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因文而感,以声传情,自然走进了居里夫人的内心,感受到居里夫人对科学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品质。这时学生有了真正的情感上的认同感,此时的理解不是停留在词义上的理解,而是升华到表达层面的理解,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理解和运用的目的。

“肃然无声”一词无疑是本文的神来之笔,但很多教师多是关注“人声鼎沸”与“肃然无声”这对反义词所表达的情感。笔者另辟蹊径,立足文本,摩挲“肃然无声”一词:你知道“肃然无声”是什么样子的吗?能用你积累过的哪个词来代替它吗?鸦雀无声、寂然无声、悄然无声……能用这些词代替“肃然无声”吗?请认真默读下文,为作者找出用“肃然无声”一词的理由。

这样的“碰撞”中,学生潜心读书,在文本中与作者亲密接触,然后化身作者的代言人阐述理由,既领会了内容,又触摸到了“肃然无声”的冷暖,读出了法国科学院里每一个听众对居里夫人那种由衷的崇敬之情。这种情不正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吗?“肃然无声”这一词语的品悟,教师先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然后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使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三、练笔,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学习“语用”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核心理念后,课堂练笔悄然成为眼下语文课堂中一个“时尚元素”。但真正能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练笔,一定是读与写的无缝焊接,是读与写的有机融合。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两次小练笔,都是在学生对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力求做到读与写相得益彰。

第一次練笔——写“看法”。

学生在感受了居里夫人三年又九个月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烟熏火燎”中提炼镭的艰辛,仅仅是为了提炼0.1克的镭后,笔者安排了一次小练笔。

师:正因为居里夫人有着这样一份执着的科学精神,如此艰辛地付出才提炼出了0.1克的镭。这0.1克镭有多大?仅仅圆珠笔笔尖那么大。你们觉得她这样做值不值得?(课件出示关于镭的资料,包含镭在航天、医学领域的作用)请大家浏览资料,提取信息,再结合课文里的关键句子,把自己的看法写下来,要从资料和课文中找依据。

学生在练笔中畅所欲言,酣畅淋漓地表达了想法:

(1)第四自然段中这样写道: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从这里可以看出镭是有剧毒的。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付出了容貌和青春,我认为是不值得的。

(2)镭的发现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貢献,它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如果没有镭,我们的生活就没有充足的能源。我认为是值得的。

(3)我认为居里夫人那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镭的发现使物理学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

值不值得?这是关于价值观的问题,也是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更是关于文本主旨的问题。学生的观点或许还有些稚嫩,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通过练笔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找依据,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学生潜心会文,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触摸人物内心,有效地落实了语文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次练笔——写“议论”。

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如止步于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则略显单薄。这篇文章是传记,也是散文,又出自大作家之手,在表达上有其独到之处。“夹叙夹议”是传记性散文最常用的一种写法,也是本文一大写作特点。“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是这课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可先对“夹叙夹议”进行必要的提炼:先让学生懂得什么叫“议论”,再思考这议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的,而后在直观的语段组合中让学生初步认识:这种在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之中穿插议论的方法,叫作“夹叙夹议”;紧接着让学生到课文其他地方寻找夹叙夹议的句子进行研读,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琢磨这样表达的好处:它可以增强说服力,增加文章的表达效果。最后笔者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这一写法。在学生通过具体事例体会到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后,笔者安排了第二次小练笔。

师:你们真会读书,通过这两个事例不但读出居里夫人对待名利的态度,而且读出了她的品质美、她的人格美。那么作者记叙了居里夫人捐赠奖金、把奖章当玩具的事例后,照作者之前的写法(屏幕出示之前夹叙夹议的片段)都是先记叙具体事例紧接着就发表自己的议论,这里只出现两个事例,却不见了作者的议论。文章的最后是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来作结尾,(屏幕出示,生齐读)“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我们先不管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现在请大家拿起笔,替作者写几句议论的话。

(屏幕出示:在作者记叙了居里夫人捐赠奖金、把奖章给小女儿当玩具之后,作者发表了这样的议论)

…………

师:看来你们都读懂了爱因斯坦这句话的内涵了。其实你们所写的,作者都想到了,可是作者却引用爱因斯坦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畅言……

师:是呀,你们跟作者心灵相通,真是作者的知音哪!议论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恰当的引用能增强说服力以及文章的表达效果。

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应指向语言性,旨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色,也是寻求语文味的本真。而语文教学皈依于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必须从不满足于“课文写什么”入手,去切实研究“课文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这两次小练笔,与对课文的理解、情感的体会是融为一体,通过读与写的巧妙融合,由读自然催生了写,由写又深化了读,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摒弃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锁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语用”之花必定在我们的课堂中嫣然绽放。

参考文献:

[1]仝爱华.怎样进行关注语用的文本解读[J].成功,2013(10):3-5.

[2]张 建.立体解读:文本研读的另一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3(23):10-11.

[3]张 丽.语用:阅读教学的价值坚守[J].教育艺术,2014(12):5.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