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霄 赵昕 宋庚鑫
摘 要 该文分析了师范专业认证的意义,围绕认证的核心理念,探讨了生物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以及师资队伍的打造,以期为新时代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专业认证 地方院校 生物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1.01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discuss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adjustment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the monitoring and guarantee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building of teaching staff,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local college, biology teacher major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在江苏、河南和广西等省率先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1]2017年,教育部正式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标志着国家开始启动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也意味着師范专业认证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普通高校不断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然。[2]
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现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管,认证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因此,师范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教育满意度、对专业持续改进的要求是否贯穿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从而达到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师范专业教育人才的目的。[3]
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转向应用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上工科专业的招生数量,限制了原有师范专业的招生规模,尤其是生物师范生,教师岗位市场需求小,就业前景不乐观,招生数量持续下滑,这些对生物师范专业的建设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随着国家启动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加上高考“3+1+2”的选考模式,势必会带来生物专业师资的大量匮乏,如何建设好生物师范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1 以产出导向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生物师范专业的就业定位是中学生物教师,这就要求高校师范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中学生物教学的要求,能够胜任中学生物教师岗位。因此,必须了解中学生物师资的规格要求,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在此基础上重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学生物学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4]这就对中学生物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在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强化学生探究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那么对未来教师——生物师范生培养也必须具备优良的文化修养和强烈的责任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教学研究能力,这就要使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路径、技能训练、素质养成等以达成这一目标展开。
结合国家生物科学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可以围绕“三核一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三核”是基础知识核心课程体系——生物科学及相关学科知识技能(“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等理论及实验课程);教育教学核心课程体系——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知识技能(“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课程);个人素养核心课程体系——涉及专业品格、人文修养、身心素质等各学科知识技能(“国学经典”“大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一重”则是指三条核心课程体系都离不开,还必须突出强化培养的实践研究重点课程体系,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教师教学研究等课程。
2 以学生中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三核一重”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各自特点建构不同的课程结构来支撑,同时还要考虑“为学生”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基础知识核心课程体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包括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两个维度,因此可以以“模块+平台”方式切分构建。将主要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课程组成学科教育模块,涵盖学科基础平台如“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和学科扩展平台如“生物统计学”“发育生物学”等。将主要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课程组成专业教育模块,分设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理论及相应的实验课程。专业方向平台增加应用技术和深入学习的课程,例如“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制药”“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突出了“宽、厚”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特点,同时也适应了当前非传统师范生的培养要求。
教育教学核心课程体系以从教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为主,“教育学”“心理学”“中学生物教学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班级管理”“三笔字技能训练”“简笔画技能训练”“教师口语技能训练”等课程贯穿学生培养的大学四年生活,尤其是三笔字、简笔画、教师口语等技能训练课,连续四年不断线,保障师范生通过“实训真练”稳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达到毕业从教“零对接”。
个人素养核心课程体系则坚持“精选”的原则,选取一批种类齐备、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通识课程,例如国学经典、邯郸地方文化等传统文化类课程,以及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思政教育课程开展教学,弥补理科师范生文化素养的不足。在教学内容上也要精简、高度集中,聚焦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培养,让师范生从大学第一个学期开始就直接进入经典文化、坚定信念的状态,为后续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一重”的课程体系要结合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综合技能的学习、练习和提升。从2年级开始每学期都开展教育见习活动,每学期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观摩中学教师上课、批改作业试卷、课下辅导、监考,逐步过渡到微课制作、出卷命题、探究实验设计、教研研习、班主任带班等工作,让师范生体会中学教师的基本工作范畴和标准,再进一步通过一学期的教育实习锤炼从教技能,最后在大四以毕业论文创作展现师范生综合的教学科学研究能力,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 以持续改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持续改进是确保师范生培养达到既定目标的有力质量保障前提,师范认证的核心理念也强调要将认证结果应用于改进教育教学、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5]这些都反映了持续改进机制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并且要引入信息技术,包括监控、评价、反馈等各环节的信息收集、编码、计算、分析、传递等,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提供改进优化方案,[6]做到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到学生培养获得学习成效,通过教学质量内部监测的常态化,以及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的外部评价反作用于教学全过程,促进专业反思,并进一步改进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培养方案、课程实施、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与服务等的完善,调动各类教学资源围绕学生中心开展教学育人工作,如此建立的“监控—评价—反馈—改进”师范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循环体系,才能适应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有效地完成未来教师的培养任务。
4 以专业发展打造师资队伍
专业认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要使开设的课程与培养目标都要对应起来,凸显课程对培养目标的价值。在课程实施上,教师不能“以教定学”,而是要“以课定教”、“以学定教”,这就要求专业必须优化师资结构、打造高效合理的师资队伍,根据专业发展目标和人才培養规律对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的改革,[7]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系统。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还要提高教师指导教育实践的能力,才能使对师范生的培养达到目标要求。而地方师范院校往往缺乏具有基础教育一线经验的师资,不能够有效地参与教育实践教学工作,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重视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的良性互动,鼓励教师参加基础教育工作,与基础教育教师协同搞教研,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等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大力从基础教育学校聘请有资历的一线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构建、部分教育教学核心课程的授课、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及教育实习等实践指导工作。此外还应注重对在校教师的培训工作,按照专业的发展方向制定详细的计划,引导鼓励教师围绕专业发展提升知识技能水平,以培养优质的师范生。
*通讯作者:赵昕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1412055);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GJJG525)
参考文献
[1] 田腾飞,任一明.高校师范专业认证的总体设计及时间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9-74.
[2] 姜亚洲.教师资格认证国考制度下师范生专业使命感的异化[J].高教论坛,2019.3:29-31.
[3] 曹玉珠,谢鸿全.工程教育与师范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比较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9.2:11-15.
[4] 周海英,李才生,庄娟,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求出发构建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9.9(1):49-55.
[5] 胡万山.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改革的意义与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7:25-28.
[6] 杨世伟,钱洁.大数据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5:30-33.
[7] 王志蔚.地方本科高校课程体系转型待解的五个问题[J].教育探索,2017.307: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