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娜
【摘要】在初中的教学工作中,历史是教学中重要的科目之一,其教学质量一直是老师和家长所关注的重点。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一般只注重对于课本中教材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于其中蕴含的趣味性和文化性的赏析。因此,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深度,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所以,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堂实践,探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历史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1-0045-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仅仅教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情况下的教学目标,还要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进行历史文化的构建和个人情操修养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以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为重心的历史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环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改变教学的开展方式,注重课堂历史文化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历史水平。
一、改变课堂结构,增强历史课程的基础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记忆方面,比如对一些事件的意义和时间的背诵,而对于知识后面所蕴藏的更加深层次的历史知识,讲解得不够到位,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时,往往对知识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提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从实际出发,改变教学的结构,让学生学会深层次地去探究历史的问题和意义,从而提高历史课程的基础学习质量。
例如:在学习《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课时,很多学生对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本身就不太理解,如果问学生軍机处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够回答出加强君主专制,但是如果要问为什么说军机处的作用是加强君主专制?学生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为了解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我们可以运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研究。首先,我们让学生思考军机处是干什么的?学生回答行政机关,那么这个机关的作用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监察百姓和官员。那么这种监察手段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让百姓和官员不敢私下议论皇室,一切听皇帝的指挥。这导致了什么政治形式?君主专制的加强。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深入挖掘知识背后的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基础。
二、注重课堂拓展,提高历史课堂的文化性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课程的容量非常大,而课时又非常有限,为了保证历史课程的完成度,我们很少进行历史教材的拓展,这在如今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的教学环境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注重课堂的拓展,注重历史文化性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性。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课时,教材中对于一些思想家的介绍非常少,学生在学习之后只知道谁是什么家,对于其个人的性格和经历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就使得学生的历史文化仅仅局限在课本上。所以,为了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我们需要对教材进行一些有效的拓展,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比如:课本上对老子的介绍非常少,那么我们就可以进行补充: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楚国苦县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通过这样补充,让学生能够从各方面全方位地了解老子相关知识,并与自己知道的传说和历史故事相结合,更有效地理解老子的思想观点,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学习。
三、注重历史故事,丰富历史课程的故事性
历史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历史本身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组成的,而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的道理,这也是历史这门学科存在的意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历史课程中融入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学习和理解一些历史道理,提高历史课堂的故事性。
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在课程中穿插一些我们先辈的抗日故事,让学生深刻地感受我们先辈的艰难求索和血泪付出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比如:“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百团大战中使用辣椒炮弹”等等,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当时形势的严峻和革命先辈的不易,使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以及自觉地守护保卫来之不易的和平。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科目本质的渗透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将历史的文化性和知识性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的特点,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建国.新课改条件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生活教育,2017(2):100.
[2]林娜.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研究[J].新课程(上),2013(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