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以抽象动词为例,分析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模拟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对抽象概念的加工问题。抽象概念并不直接依赖于身体,因此解释其加工问题是具身语言学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模拟理论都支持抽象动词的加工仍以身体为基础,但前者强调利用熟悉领域的知识来获取信息的隐喻方式,后者则注重情境和运动模拟在加工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抽象动词 汉语教学 具身加工 概念隐喻 概念模拟
1.引言
为了解释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表征世界,认知科学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近年来,具身认知学因其合理性开始进入语言学领域成为解释语言加工和教学的关键理论。但是,这些理论的解释对象是以具体概念为主,而对抽象概念的分析尚不清晰。就汉语教学而言,抽象概念如何进行加工和教学、身体在其加工和教学过程充当什么角色、其加工和教学该如何依据身体等等,抽象概念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疑惑。本文以汉语教学中抽象动词的加工为例,从具身认知角度阐述相关理论以初步解析这些问题。
2.抽象动词及其加工特征
抽象概念用于表示缺乏有形实体指称的概念(Hayes & Kraemer 2017),而抽象动词则是其范围内的一个词类。所谓抽象动词,是相对于具体动词而言。以施事者角度,抽象动词是用来形容在现实世界中无法用肢体等物理器官具体表示的动作;以受事者角度,抽象动词是指无法用身体感受的一系列动作。但是,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同一个动词可能既是具体动词又是抽象动词。例如汉语中的“打”,在“打他一耳光”中为具体动词,而在“打他的主意”却为抽象动词。
抽象概念固然抽象,人类却能够加工抽象概念并进行教学。以抽象动词为例,因其缺乏外显的物理动作,语言加工过程更为复杂,需要取决于多种类型的信息,比如内省体验、情感信息和社会信息等。
3.抽象动词加工对具身观的挑战
具身认知假设,概念建立在人类的感觉运动系统之上。在前期具体概念的研究方面,具身语言观进展顺利。然而,面对抽象概念,具身语言学派在概念具身一致性上出现了分歧。所以,对具身汉语教学者们来说,目前一大挑战就是阐明并不直接依赖经验的抽象概念是否需要通过身体进行加工和教学以及其加工和教学如何依据身体。
如前文所述,抽象动词不具有外显的物理动作,很难确认其加工和教学所激活的感觉运动脑区活动,以验证其加工和教学仍是以身体为基础的。但具身加工观如果仅局限于具体动词领域,那这些理论只能算作是不完整的具身理论。所以,解决抽象动词加工对具身观发起的挑战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4.解释汉语教学中抽象动词具身加工的现有理论
为了完善具身语言观,研究者们在后续发展中不断地提出各自的理论。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模拟理论。下文将借助这些理论对汉语教学中抽象动词的具身加工进行初步探析。
4.1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是指导抽象概念表征和加工的重要工具。通过使用隐喻,人类能够利用具身的、熟悉的知识来教导和获取抽象概念的信息。
Lakoff和Johnson(1980,1999)提出的隐喻表征理论认为,抽象概念的加工需借助感觉运动信息和情境知识的隐喻来进行。作为人类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隐喻是将源域的意象图式和感觉运动图式映射到目标域上来表征意义的。因为直接来源于经验的具体概念仅是少部分,人类往往需要通过具体概念的隐喻来加工抽象概念。
旅行的经验会产生一个有开始、进行和结束的图式结构,此图式可以为具有相似结构的抽象动词加工奠定基础。例如,汉语教学者可将旅行的图式投射到描述恋情的一些抽象动词“约会”、“结婚”和“离婚”等,以更好地教导学生这些抽象动词的信息。
概念隐喻理论不断更新发展,其中对于“身体信息与抽象概念表征间的联系是否是稳定?”这个问题,语言学界观点不一。Boroditsky(2000)提出的隐喻结构观持否定观点,认为具体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不存在稳定的联系。隐喻并非是将具体概念的表面特征引入抽象概念,而是把在具体领域所获取的关系结构投射到抽象领域的概念表征中。而Gallese和Lakoff(2005)从神经科学的角度选择肯定立场,即感觉运动信息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稳固的,所以在抽象概念加工可以自动激发身体感觉运动信息。
二者差异可借助“学习就是吃饭”来解释。前者认为“学”和“吃”表示的动作并不形成直接联系,此隐喻句的形成是因为学和知识与吃和食物间汲取营养的类比关系;而在后者看来,“学”和“吃”的关系稳定,所以可将“学”理解为精神层面上的“吃”。
4.2概念模拟理论
概念模拟理论强调抽象概念的加工以情境和感觉运动模拟为基础。一方面,抽象概念取决于情境和情境作用。情境是用来表示一定时间内焦点物体的认知空间,该特定时空存储了概念相关的情境信息,包含了各种实体、事件及其之间的关系(张恩涛等 2013)。另一方面,模拟抽象概念并非只能利用外部世界的感知,也可利用内部状态的知觉活动。“模拟”是指体验世界时所获得的知觉、运动和内省信息的重复创造(Barsalou & Wiemer-Hastings 2005)。
進行汉语教学时,如果需要对某个抽象动词加工,教学者会重新激活通过多通道所捕获的情境信息和内省信息,来知觉地模拟此抽象动词的具体实例。例如,当“享受”一词出现,教学者的大脑会调动感知运动系统中与之相关的具体表征,像是被享受对象的外观、鼓掌欢呼等表达享受的动作以及放松快乐的自省状态等,借此模拟出“享受”的具体典型内容以促进教学效率。
知觉符号系统理论(PST)是由Barsalou(1999)提出,他认为传统离身观对语言加工的解释部分正确,即概念认知过程中确实存在符号操作,符号功能在加工中可自然实现。这种方法保留了离身语言加工观的符号功能,但却加入了模拟系统,这是一种全新的加工方式。同时PST还结合了情境信息,提出模拟通常是语境化在背景情境中所代表的各个类别。除了PST,概念模拟理论还有另一代表观点,即Glenberg等人提出的索引假说(IH)。该假说认为,正是因为情境所描述的动作在现实中可被接受,语言情境才被赋予意义。概念的加工是由运动模拟机制所推动的,并且这种模拟即时发生。人类加工动词的信息和实施动词的行为时,都会提取感知运动系统中动词相关物体和动作的互动联觉。
由上述可知,PST和IH都属于概念模拟理论,而二者差异集中体现于两点:首先,PST着重情境模拟于概念加工的角色,而IH更加关注运动模拟所发挥的作用;其次,相比于PST强调抽象概念表征的模拟是句子加工后情境的构建与比较,IH的观点更侧重这种模拟应具有即时性。所以在解释汉语教学抽象动词的加工时,一定程度上PST只能称作中势具身观,而IH却被划入强势具身。
5.结语
一定程度上,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模拟理论对于抽象动词的加工和教学都提供了较为清晰的说明,并给予抽象概念相关启示。概念隐喻理论注重将以身体为基础的熟悉知识投射到抽象领域,认为抽象概念通过与具体概念的图式来间接加工,因而代表弱势具身观;概念模拟理论强调抽象概念表征是由情境和运动模拟推动,加工需借助身体来模拟抽象概念的具体实例,因而代表中势及强势假设。不论是隐喻还是模拟,抽象动词等抽象概念的加工和教学都无法脱离身体而存在。尽管相较于具体动词,抽象动词需调动更多信息,但其加工和教学仍是具身的这一观点不可否认。
参考文献
1.Barsalou, L. 1999.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2: 577–609.
2.Barsalou, L. & K. Wiemer-Hastings. 2005. Grounding Cognition: The Role of Perception and Action in Memory, Language, and Thought[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Boroditsky, L. 2000. Metaphoric structuring: Understanding time through spatial metaphors[J]. Cognition 75: 1-28.
4.Gallese, V. & G. Lakoff. 2005. The brains concepts: The role of the sensory-motor system in conceptual knowledge[J].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2: 455-479.
5.Hayes, J. & D. Kraemer. 2017. Grounded understanding of abstract concepts: The case of STEM learning[J]. Cognitive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Implications 2: 861.
6.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Lakoff, G. & M. Johnson.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8.張恩涛、方杰、林文毅、罗俊龙.2013,抽象概念表征的具身认知观[J].《心理科学进展》(21):429-436.
(作者介绍:刘凌云,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