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德智体美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的美育是缺一不可的重要方面,同时是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武汉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课程《语言传播艺术》就从语言美育的角度进行教授,潜移默化的传递发现美、创造美的理念,践行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本文将从通识教育的重要程度、美育的不可或缺、《语言传播艺术》课程思说写诵的美育理念和语言美育的完善发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通识教育 语言 美育 语言传播艺术
一.育人知美方可通达识广
1.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期待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中,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要求决定了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多层面的。知识结构单一、能力片面的大学生极易被社会淘汰,全面发展的人才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需求。目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要有合格的身心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过硬的专业素质以外,全面的综合能力的是大学生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这些能力决定了大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是否能脱颖而出。所以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需要以上四個方面协调发展,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可能会导致人才培养的失误。
2.通识教育是协调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专多长往往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期望,“一专”在高校培养中早已是重点部分,而“多长”的培育需要学生课内、课外的多方面培育,由此通识课程应运而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礼乐射御书数”便蕴含了通才教育的理念,而到了近代,对大学生的培养也是既要注重专才教育,也要用通识教育相辅相成,避免一味的专才教育让学生知识结构扁平化。而当前高校中的通识课程、通识学院的开设,都证明了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目前大部分学校通识教育主要以公选课、公共必修课,使大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通用知识,也为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引导和基础。
3.通识美育课程的重要性
德国诗人席勒最早在他的著作《美育书简》中提出美育的观点。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体会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与德、智、体的教育一样,具有相同的地位,作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具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精神状态。美育的提出能够让学生学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文学和艺术是最能够打动感化人心灵的方式,这种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人类瑰宝,甚至承载了大量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文学、艺术的途径,给学生打开了不一样的世界观和角度,为大学生知识框架的丰富与人格的养成提供了重要途径。
二.思说写诵缔造语言美育
1.语言美育的内涵
语言是人类进步的工具,语言传递文明,传情达意,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它与蕴含美的艺术一样,具有发挥交往、建立同感和团结的力量,美的含义同样潜藏在交往、共情和团结中。从人们使用的频次来看,语言在生活、工作、学习当中使用度较高,而对于教育来说,语言作为学生和老师生活学习中使用最多的工具之一,通过其来传达美的理念,教授懂得美、创造美的理念,塑造学生对美的观念,育人识美,语言是最接地气的方式了。
2.语言传播艺术课程的语言美育内涵
语言传播艺术课程是围绕语言进行思维、表达、情感、写作进行全方位的课程讲授的通识课程,在讲授过程中,语言的传情达意,语言的思维能力,语言的韵律之美,都对建设学生美好精神世界起了很大的作用。语言传播艺术的美育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思维成依托,营造美好的思想模式。在即兴口语表达章节中,以讲授和互动相结合,通过思维引导的方式授课。如:提出题目“以1234567为题进行即兴口语表达”,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说出联想词,通过联想词——联想内容——形成表达的步骤进行思维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思维活跃,七个小矮人、北斗星等联想均出现,运用这样的思维模式,同学们向美好的思维和想法靠近。还有在语言的思维艺术章节中,通过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讲述,进而塑造思维导图的撰写模式,引导同学们在撰写论文、利弊选择的情况下使用,从而形成顺畅的思维模式。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信息发展迅速,网络信息热度一波高过一波,浮躁的心态和混乱的思维是最容易影响现代大学生的行为模式,而通过语言表达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向条理清晰、美好阳光、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是语言传播艺术课程运行的美育理念,使学生掌握一门技能的同时,拥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
(2)以情感为桥梁,创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真诚是打开人际交往的一把金钥匙”,人际交往中交流的基础就是真诚与情感。在《言中有意,话外有音》章节中,用一个对比实验,传递一个语言美的观念:一个实验者连续3天用恶毒的语言面向一盆花表达,和连续3天用美好的语言对花表达,结果遭受恶毒语言的花迅速发黄甚至枯萎,而接受美好语言的花却依然鲜艳,这个实验表明坏情绪的破坏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而温和幽默的语言更加有利于人际交往;从人际沟通方式当中,人性具有喜欢被爱、被尊重、被赞美、被认同的特质。而这种特质不仅是沟通上需要的技巧,更是营造美好、温暖语言方式的过程,语言良好的情感互动,是引导学生识美向善的途径,同时,以此为基础的表达对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大美美及万物,在此章节中,正面的情感潜移默化的传达着美育理念。
(3)以写作为基础,扎实语言的清晰之美。应用文的写作章节,让学生抓住应用文简洁朴实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特征,在条理清晰的固定格式中发挥创造的语言,形成吸引读者、感染读者的叙事说理手段,虽严谨而不失才情,虽简短而不简单。由此,美育理念悄然而出,如何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手法更好的在应用文中发挥魅力,这是语言美和思维之美的结合,让学生在作文和思考过程当中,形成美的思维。
(4)以动听为形式,美化语言的外在表达。优美动听的声音特质具有独特的感官魅力,播音语言表达章节强调有声语言表达的内在动力为情感,除了在声音形式上的教授,播音语言表达模块的内容还着重强调了情感对有声语言的影响,以及有声语言表现情感的能力,例如同样一句话“这是一百万元”,用升调、降调、平调、曲调的语气来表达出来的含义可能是开心、肯定、轻蔑、怀疑的内容;在朗诵时的情感表达更是要运用到合理的、符合稿件内容的声音控制;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上的合理处置,才能丰富细腻的表现出情感。动人的声音和情感的深入共情、体会,通过语言的外在形式传达什么是美、如何感受美的教育理念。
3.语言传播艺术课程对学生产生的效果
语言传播艺术课程以公选课的形式进行,课堂以大课为主,每堂课学生在100人左右,这种以普遍性教育,课堂个别练习的课程,主要是给大家传递“思说写诵”的有关知识以及美的观点,以此来达到美育的效果。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对课程进行了问卷调查,整体样本为1391份,收到的问卷调查的为949份,占比:74%。调查具有信度。
问题“你认为语言传播艺术课程对美育培养是否有帮助?”,718(75%)名同学认为有帮助,218(22%)名同学认为作用不明显,13(1%)位同学认为没有作用。
问题“你认为《语言传播艺术》对于学习应用有哪些方面的作用?(不限项多选)”839(88%)名同学认为在增强语言知识的理解,836(88%)名同学认为对于培养有声语言的表达方面有作用,748(79%)名同学认为对提升语言的审美能力具有作用。
问题“你希望在通识课程中获得哪些美育方面的知识?”169(18%)位同学想分清美丑的界线、655(69%)名同学学到与艺术有关的知识、720(76%)名同学想学习日常生活美化方面的知识和技巧、742(78%)名同学提升人的精神品位方面的知识。
语言传播艺术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程,传递美的理念势在必行,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中现实显示,同学们对于美的知识是希望和渴求的,同时也追求人的精神与品位,这与“传递什么是美、什么是好的精神品位”的理念相吻合。从此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认可语言传播艺术课程的美育功能,同时同学们在语言方面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这意味着语言美育的方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美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作为通识美育课程的语言传播艺术所达到的教学目标,在大部分同学已经意识到并认可的情况下,还需要继续完善,因为美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前进和完善的,所以,任重而道远,通识美育课程需要长期不断的进行下去,美育才能不断发展。
三.知行合一完善通识美育
美育课程在当下并未成为主流,但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培养缺一不可,通过语言传播艺术课程的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效果来看,语言美育初见成效,但还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大课讲授需与小课教授相结合
公选课的形式能够让全校大部分的同学都有机会接受语言传播艺术课堂的知识和理念,但是,并不能满足差异化、个性化的学生个体需求。语言基础、天赋爱好不同,使得语言传播艺术课堂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在今后应结合小组模式和课后实践,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在大课教学后进行小组和小班辅导、讨论,根据同学们的水平和类型进行分组,让同学们能够以交流、互动、讨论的方式研讨和学习,更加深入的传递知识和美育理念。
2.理论知识需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堂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远距离的接触语言传播艺术,在脑海中感受和想象美的存在,但进一步讓学生应用和体会美,还需要实践的结合。《语言传播艺术》课程可利用武汉商学院的学生社团资源,例如湖之韵朗诵艺术团、校广播台、校艺术团等组织,举办“思说写诵”类学生活动,如诵读大会、写作比赛、辩论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同学能够实际参与写作、诵读、交流当中,将课堂知识实际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
本研究系武汉商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艺术通识课程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美育水平的作用研究——以武汉商学院为例》(2018N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何颖川,武汉商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