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持续改善

2020-04-22 20:40李贤学
银行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机构环境

李贤学

2015年末,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经过各方努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但也存在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2020年是贯彻执行《通知》的收官之年,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各参与机构进一步加大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进力度。

目前,各参与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不同形式的惠农服务,包括助农取款、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此外,还有农产品收购、社保缴纳、资金归集等特色助农业务,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日臻完善。金融配套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功能不断完善。新时期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应以普惠金融为导向,增强普惠性和有效性,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深入开展。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对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

提高金融机构服务覆盖率。普惠金融就是要服务所有客户,关键在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广大农村居民、企业需要参与购买、销售、生产等诸多经济活动,离不开支付产品带来的便利和效率。通过在农村消费领域和生产销售推广支付产品,可以有效地覆盖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客户,进一步提高服务覆盖率,促进农村支付服务供求从低度均衡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提升金融机构的科技服务水平。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技术,为客户提供不同需求的支付产品,实现了获客渠道、营销方式、客户服务和风控手段等方面的创新。通过支付产品,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对“面对面”服务进行有效补充,发现缺点和不足后,可以逐渐提升金融机构的科技服务水平。

推进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布放不足,支付服务很难覆盖全体农村居民、企业等。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可以有效地推进金融基础设施的布放,有效改善支付工具的受理环境,推广支付工具的使用。同时,通过在支付产品上有机叠加更多的其他金融产品,实现多种产品的协同推广。

增加金融机构客户数量。目前,多数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额机构以拓展优质客户为主,结构较为单一。金融机构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可以有效获取农村客户,大幅度增加客户数量,切实改善金融机构客户结构。

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各参与机构在农村地区推广支付产品时,管理规范,运行稳健,未发现重大风险事件或负面舆情。但是,随着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深入,业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显现。

参与机构投入产出不平衡,各方未能优势互补

一是业务拓展方面,金融基础设施的投入及运维成本相对较高,向偏远落后地区拓展业务除耗费人力、物力外,自然条件影响、安全配套措施不全、投入设备耗损较严重等也增加了成本支出。二是产品开发方面,支付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而农村特色支付产品因定位在农村地区,其使用群体和交易规模均受到了限制,导致金融机构获得的收益较差,农村市场的业务开展与参与机构的盈利性经营原则相悖。例如,片面要求参与机构不顾盈利性地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机构动力不足,商业可持续性低。三是從市场参与主体来看,目前银行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线下渠道具备优势,但尚未与线上服务形成更有效地结合。而非银行支付机构在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方面有着明显优势,相反,线下的网点优势、人员优势不及银行机构,各参与方优势未能形成有效互补。

资源分布不均匀,区域之间和参与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

一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支付业务的开展和支付设施的布放,对应用环境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受地域、经济差异、资源分布的限制,不同地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进度也不同。发达地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发展较快,支付需求相对旺盛,提供支付服务的机构较多,支付产品的推广相对容易;相比之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资源匮乏、发展较慢,支付需求不足,参与机构相对较少,产品的推广难度也较大,容易形成金融服务空白。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参与机构集中争抢发达地区及优质客户,造成金融资源的闲置浪费。二是参与机构之间不均衡。由于业务定位、发展思路等方面的不同,各参与机构之间在农村地区的业务发展并不均衡。目前,在农村地区开展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主要为涉农银行机构和少数国有大型银行机构及部分非银行支付机构,其他银行机构和大部分非银行支付机构的业务量较小或根本未开展相关业务。

新型支付工具使用意愿不强,易发生风险事件

一是农村居民非现金支付意识相对薄弱,影响了业务的推进。目前,部分农村居民仍习惯于现金结算,认为移动支付、网上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不如现金支付可靠,保守观念不利于现代支付工具的普及。各参与机构未能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有效的宣传,导致周边村民对金融基础设备的相关功能不清楚。此外,农村居民通常文化程度偏低,独立操作手机银行等支付工具存在困难,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甚至因不会操作,将银行卡和密码交与服务点工作人员代为保管和操作。加之对于虚假、欺诈信息的敏感性、警惕性不高,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农村居民容易落入犯罪分子利用短信、假银行网站链接等方式设下的陷阱,造成账户信息、密码的泄露,遭受经济损失。“危险”重重让农村居民对新型支付方式望而却步。二是参与机构在业务推广中普遍存在“轻管理”的现象,后续对业务的指导、机具维护、安全检查、支付知识宣传培训等日常管理工作则未及时跟进。部分服务人员未接受过相关培训、业务操作不熟、相关知识欠缺,导致很多业务无法开展,直接影响了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由于使用支付工具需承担一定的成本费用,如跨行和跨地区交易手续费等。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收费的承受能力较弱,但现行支付结算服务价格实行城乡相同的标准,影响了农村居民使用支付工具的积极性。

此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重点服务于农村地区和偏远贫困地区,面临服务的广度大、人数多、金融生态环境落后等问题,会产生复杂多样的风险。

数据统计体系不完善,相关数据无法准确统计

一是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相关数据统计存在不准确的情况。部分参与机构不能准确区分支付业务发生地,相关涉农支付业务数据无法准确统计。二是由于缺少核对校验机制,对参与机构提供的数据无法进行有效的核对校验,进而无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三是目前的统计指标不包括支付服务的可得情况、服务质量等统计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各地区、各机构的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发展状况。由于相关指标、数据不能准确统计,相关部门无法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无法对参与机构的支付服务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进而无法科学指导各地区、各参与机构开展支付服务环境建设。

对策建议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持续推进,需要深刻领会“跳出支付看支付”的理念,需要借助各级政府力量、主管部门及行业自律组织,有效辅助市场资源、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调动参与机构的积极性;需要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大知识宣传和普及;也需要参与机构创新优化的支付产品,进一步满足农村市场需求。

政策倾斜,有效辅助市场资源合理配置

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的前提下,借助各级政府的联动机制、协调机制,共同支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营造良性氛围。如,财政部门通过制定和落实更加切合实际的补贴政策,降低参与机构的成本压力;税务部门对参与机构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有效地调动参与机构的积极性;人民银行等部门制定支付服务费用减免办法,适度调整产业各方的分润比例,加大向参与机构和服务点商户的倾斜力度;工信部通过适当降低农村地区与支付相关的通信资费,减轻农村居民的支付工具使用负担,激发使用者的尝试意愿。通过行政力量优先解决欠发达地区和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问题,保障农村居民支付服务的最低标准需求得到满足。通过政府引导和持续的政策扶持,有效辅助市场实现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资源的合理利用。

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及自律组织的作用,加速信息资源共享

行业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新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指导性文件,为下一步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指明方向。积极鼓励和引导其他银行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拓展农村市场,开展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明确支付服务的可得情况、服务质量等相关统计指标,健全评估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通过举报奖励等方式,维护各参与机构公平竞争的格局。通过专题座谈、现场调研等形式,分析宏观形势、解读涉农政策、通报工作进展、分享优秀案例和国内外支付服务体系的建设经验,帮助各参与机构了解支付行业的当前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工作方向,加速支付行业信息共享。

加大权益保护力度,防范金融风险

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相关业务的监督管理,通过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等手段,及时发现相关风险,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打击相关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压实参与机构的主体管理责任,要求参与机构强化非现场监测分析,落实风险防控机制,严格执行业务操作流程和服务收费规定,防范操作风险。

各参与机构可以通过深入农村,开展优惠营销活动、产品推介活动等,让农村居民亲自体验支付产品的便利、安全,逐步培养其非现金消费习惯。行业主管部门、各参与机构需坚持开展农村支付知识宣传,在优化整合各类金融宣传活动资源、宣传产品的同时普及风险知识。宣传教育形式应符合农村地区风俗和语言习惯,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心易行,重点宣传各类支付风险的特点、手段及危害,持续增强农村居民的支付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旨在让农村居民会用、愿意用先进的支付工具。

创新、优化支付产品,加强行业合作

首先,创新支付产品方面。参与机构一方面应深入农村充分调研,了解农户的实际需求,结合以往的产品应用案例分析问题,积累创新研发经验;另一方面,应参考借鉴国外支付行业相对成熟的经验,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以地方性、区域性特色为着眼点,需结合农村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实际情况,研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适农性支付产品,推动支付从服务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向服务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延伸,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如,某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农村地区推广的社保金融POS终端,为农村居民搭建了便捷的社保卡缴费通路,村民只需要在POS终端上输入身份证号码,即可完成实时查询社保卡账户余額、缴纳社保费、查询往年社保缴费记录等操作,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社保业务,切实满足了农村地区的社保缴纳需求。

其次,优化支付产品方面。参与机构一方面在产品研发、迭代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手段减少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敞口,结合生物特征识别、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另一方面,可以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农村居民的特点,尽可能做到产品展示方式多样化、操作流程简易化、风险提示直白化,让使用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产品及功能。例如,某银行机构针对部分农村地区推出“金融服务站”,在站点引入智能助农服务终端、移动PAD银行等系列智能设备,结合“指纹授权、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为农村居民提供一站式快捷发卡、产品购买、小额取现等服务,有效降低了操作风险及安全隐患,实现了助农服务智能化。再如,某非银行支付机构面向农村地区用户推出的扶贫惠农APP,集农产品交易撮合与支付于一体。农村居民安装该APP,不仅能发布农产品交易信息,购买和销售农副产品,还能享受到便民缴费、在线理财、了解农业资讯、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服务。扶贫惠农APP让农村居民在田间地头就可以进行农产品交易,能随时随地了解各类农业技术信息,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收入,且操作简单易学,成为农民朋友日常生产生活的好帮手。

最后,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发挥市场敏锐度高、产品灵活多样的优势,银行机构发挥线下物理网点丰富的优势,双方合作,非银行支付机构借助银行机构物理网点实现特色产品的落地,银行机构借助非银行支付机构特色服务吸引客户、提升服务内涵,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解决市场需求,提高单位产出。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一项富民惠民工程,是让农村居民人人能够享有金融服务的核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农村市场将会存在巨大的潜在金融需求,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机构环境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环境清洁工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