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影响研究理论的推动下,中国西部诗歌吸收了外部诗歌的“后先锋”和“后现代”文学观念,在原有的民族性、地域性、意向性之外,增添了先锋性特点,随后出现了“后先锋”现象。中国后先锋诗歌,存在文化差异性和文化渊源重复性矛盾,在空间维度及序列布局中,改变划分标准,形成了全新的系统。这种后先锋性文化传承模式对西部诗歌形成引导,使西部诗歌呈现出民间立场、口语化影像化文本以及散文化倾向并将拒绝隐喻、拒绝崇高作为思想核心,具有“历史平面化”的特征,也就是将生活的意义集中于当下现实。西部诗歌的后先锋现象,对西部诗歌有前瞻性作用,展现出西部诗歌的创新及规范价值。
关键词:影响研究;西部诗歌;后先锋现象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2-0158-03
在全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异质文化的交流充分满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在西部诗歌发展中,整个文化的传播以及文化的传承,主要将“后先锋诗歌”作为核心,通过交流、提升以及融创等方法的整合,展现西部诗歌中的后现代特点,以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伴随整个中国文学格局的创新,西部诗歌作为较为重要的内容,其包含了民族长篇史诗以及民间歌谣等,由于其独特的审美品格,在之后的文化拓展及传承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形式,而且,在西部诗歌中,作者在创作中充分展现出强烈的命运意识、浓厚的个性意识等,展现出孤独、无助等生命意识。
一、影响研究及西部诗歌相关内容
(一)影响及影响研究
影响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内容,是艺术作品中较为重要的组成。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来性。影响很难在本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传统以及作品中得到;第二,隐含性。所谓影响,主要是一种显性的形态,将其融入在作品之中,会成为一种精神性的渗透内容。
影响研究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领域中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及影响。具体的传播方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直接影响。主要是指直接接触及吸收外国作品中的影响。第二,间接影响。主要是指作家通过一个或是多个中介吸收其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影响研究视角下,其传播的过程如下:第一,放送端,作家在进行作品研究中,通过对民族文学产生影响的分析,可以更具体地掌握流行性的文学内容;第二,接收端,在该种传播过程中,需要分析如何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第三,传播端。作家通过借鉴、模仿以及改变等方式,对作品的民族渊源进行传播[1]。
(二)西部詩歌
西部诗歌通常以大漠戈壁、雪山草地以及古老神奇的地域文化为核心,在现代意义中审视民族生存的环境以及人民所面临的生活斗争,通过历史文化的阐述,更系统地赞美人民的生命力及创造力。对于西部诗人,在西部诗词创作中,通常会将这里的思辨以历史、现实等因素进行融合,并将开拓精神以及拼搏精神作为核心,形成了特殊性的文化艺术形式。一般情况下,在西部诗歌创作中,通常会运用比喻手法、地方方言、叠词等。例如,牛国庆的《饮驴》作品中,通过“饮驴”形象的营造,隐喻人生的遭遇。诗歌中的语言并没有直接描述劳动人民的辛苦,而是通过隐喻手法,通过朴实、简单语言的运用,展现作品创作的艺术价值[2]。
二、西部诗歌的特点
(一)淡化民族色彩
在西部诗歌分析中,最具代表特色的作家有内蒙古的玛拉沁夫、广西的陆地等,他们在作品创作中,通常会将民族内容作为核心,在民族色彩运用中,虽然可以展现作品的艺术价值,但是,作品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问题。在这类作品创作中,若取消了民族色彩内容,作品价值也就无法展现。伴随着西部诗歌的发展,其民族色彩呈现出淡化的状态,由于大部分西部诗歌的作者是汉人,也由于时代的发展,西部民族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这种现象的出现增加了民族的多元化,使西部诗歌多以汉族社会生活为题材。对于一些少数民族作者而言,在西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淡化了民族意识,改变了以往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创作形式。例如,满族小说家金瓯,在其作品阅读中很难发现满族文化,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作家的文化自信存在关联[3]。
(二)文学的地域性
对于西部诗歌而言,民族淡化并不意味着西部文学缺少了自己的色彩,其核心价值是实现了民族文化向地域文化的转型。对于地域文化而言,作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形式,丰富了西部诗歌的艺术传播价值,增加了地区文化的传播特点。例如,在红柯的文学作品中,通常将描写风景作为重点,人们在阅读大戈壁以及公路两旁的参天白杨的内容时,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地域性的认知,所以,当说到红柯的文学作品时,通常会将地域性作为评价人物性格的内容。又如,董立勃在创作《白豆》时,当新疆荒漠下野地遇到了一群出生人死的军人,产生了一种奇异的人文气息,读者在进行白豆、胡铁、杨来顺、马营长等人的故事分析中,通过具体剧情的研究以及文化艺术的探究,可以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在如此大开大阖、扑朔迷离的文学背景中体会到西部诗歌的创作艺术[4]。
(三)文化的意象性
在西部诗歌中,文化类意象的创作手法使用较多,作者在作品创作中,通过人民生产生活、人们独特信仰的综合展现,体现低于特殊性的文化价值。西部诗词中的原型通过集体经验、文化信息的综合运用,展现出独特性的文化价值。而且,在西部诗歌的创作中,逐渐转变了以往的乡村文化、历史文化的创作形式,通过独特的都市文化来展现,形成了特有的作品品格以及作品品质,丰富了人们对西部诗歌的认识。
(四)文学的先锋性
在主流文学发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的文学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主要将伤痕反思作为创作的重点,但是,在当前的西部诗歌创作中,完全摆脱了以往的创作风格,逐渐形成了一种自主性的发展状态,这种发展与先锋思想以及观念启蒙存在关联。通过西部诗歌文学特点的分析,由于文化传播价值的转变,在自由生长以及自主成长的状况下,形成了先锋性的文化传承模式,充分满足西部诗歌先锋文化的引导需求。在一些情况下,先锋意识通常表现在对时代生活的敏感表述中。例如,在大多数西部诗人的创作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西部诗歌内容充分体现出的精神的深度性、宽度性,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西部诗歌的先锋引导价值[5]。
三、西部诗歌中的后先锋现象
伴随文化的全球性发展,在后现代的西部文化中,经济领域中的内容逐渐多了起来,为中国西部诗歌的先锋转变提供支持,人们在这种文化艺术的影响下,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也发生转变,并在之后的发展中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发展局面。而且,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下,人文艺术的建设推动了先锋性的发展及变化。
中国后先锋诗歌中,存在着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渊源重复性矛盾。改革开放之后,“比较文学”以及“影响研究”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在空间维度以及序列布局中,通过区、系以及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划分。首先,在时间区域划分中,可以将其分为代、年度等标准,其中的时空框架中,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文化在本土局域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全新的系统,这种变化成为中国西部诗歌中的后先锋现象。其次,在西部诗歌中,作品的艺术展现受到多文化传播的影响,其核心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在自由生长以及自主成长的状况下,形成了先锋性的文化传承模式,充分满足西部诗歌先锋文化的引导需求。
在西部诗歌发展中,逐渐从单纯的视觉奇观中发展成为丰富性的人性体验。如,徐怀中、白桦等人,在走进云南之后,当面对西部环境时,他们不仅受到了视觉冲击,而且会利用东部主流思想观察西部文化,使作品的创作形成了一种特殊性的文化形式,例如,《刘三姐》中的桂林山水以及《五朵金花》中的大理,即使对于西部本土作家而言,在进行文学创作中,当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形式时,受到了复合元素的影响,使其改变了以往迎合、跟风的创作心态,这一阶段中的西部诗歌呈现开掘人性的思想转变。例如,在鬼子的作品中,《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被淋湿的河》等,都充分表现出对人性深度地挖掘以及心理奇观的描绘,这一创作方法的转变,也充分展现出西部诗歌的后先锋引导价值。
四、影响研究角度下西部诗歌的后先锋现象分析
在西部开拓的背景下,中国移民席卷美国西部,中美文化在这种特异性的基础背景下,形成了全新的文化形式。如,在《中央王国》中,美国西部的中国移民在文化扩散中,使该地区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唐人街文化”形式,又如,以中国以及中国移民为题材的诗歌,这种文学现象使西部诗歌成为独特的文学形式。美国的金斯伯格作为美国后现代卓越的诗人,其创作的作品属于诗歌中的先锋部分,这种创作形式对中国新时期的文学作品的转型以及诗人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文化发展中,若只是对西部文化进行分析,西部诗歌主要以西安的伊沙以及昆明的于坚为主,他们在西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将拒绝隐喻、拒绝崇高等思想作为核心,使西部诗歌呈现出民间立场、口语化文本以及散文化的倾向,同时也具有幽默、反刺的艺术特点。
通过影响研究角度的分析,对西部诗歌中的后先锋现象进行研究,结合于坚的创作内容,对作品风格进行研究。第一,于坚在西部诗歌创作中,风格、内涵以及语言等受到金斯伯格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特点。例如,于坚的《飞行》中的“我已经上路……他的词典被遗忘在东方的箱子中/他落后于美国而成为诗歌先锋”[6],这是于坚回忆金斯伯格时所创作的内容。而且,在金斯伯格逝世之后,为了追念他又创作了《短篇109》。第二,在于堅的创作中,通过后先锋诗歌艺术内容的表达,增强了作品的审美趣味,而且,作品中也充分体现出时代的变化,引导人们在自由性、自在性思想下体会文化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立性以及创新性的诗歌创作方法,这种文化艺术的传承意义以及价值是十分重要的。
在伊沙的西部诗歌创作中,其结构、历史内容都呈现出“历史的平面化”创作形式,也就是在作品中将生活的意义集中在现实之中,如《车过黄河》中的“列车正经过黄河/我正在厕所小便/……/黄河已经流远”[7]。诗歌创作中,通过边坡化、粘贴化的艺术展现,应用老照片的形式,最终形成后现代话语的创作意识。而且,在该诗歌中,后现代性的艺术形式不仅作为一种呈现,而且也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投射,体现出诗人在作品创作中的自我思想流露,为西部诗歌的艺术创新以及思想传承提供支持。
五、后现代诗歌中的精神展现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发展中,在改革开放的深入引导下,“影像学”的出现成为诗歌时代的精神产物,通过后现代诗歌的研究,其中的“日日新”内容更系统地加强人们的审美趣味,同时也充分体现出时代的精神面貌。西部诗歌创作者在这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激发了创作的自由性,充分展现西部诗歌的创新价值,为文化的多样传承以及价值体现提供支持。具体的精神表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部诗歌的前瞻性。在西部诗歌创作中,诗歌存在着变迁、内在、个性化的特点,并在文学流变发展以及传统文化中,体现出客观性的论证价值,为西部诗歌的文化创新奠定基础。第二,展现西部诗歌的创新及规范价值。在西部诗歌传承及发展中,作品内容不仅具有视觉奇观的传达价值,而且也逐渐形成了文学精品,推动西部诗歌创作形式的创新以及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展现后现代诗歌的价值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西部诗歌后先锋现象的分析中,由于其存在着较为独特的审美品格,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使西部诗歌呈现出崇高、奔放以及浪漫的艺术特点,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达,而且,后先锋诗歌中的审美趣味分析中,充分体现出时代的变化,引导人们在自由性、自在性环境下,形成独立性以及创新性的诗歌创作方法,这种文化艺术的传承意义以及价值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影响研究角度下西部诗歌的后先锋现象分析中,通过后现代精神的肯定,才可以充分发扬时代的精神,以满足中国文化的传承及创新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波.必要性与复杂性:重识1990年代先锋诗歌[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2]陈元.先锋主义是一种新形式主义——论阿波利奈尔的诗歌[J].中国比较文学,2017(4).
[3]倪立春.从传播过程分析先锋诗歌的传播困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4]连晗生.怎样读解九十年代诗歌的“个人写作”?——简评姜玉琴《当代先锋诗歌研究》的相关论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
[5]孙美燕.论当代先锋作家的文学批评——以余华、马原、残雪、格非的“文学笔记”为例[J].西部皮革,2016(14).
[6]姜玉琴.“朦胧诗”后先锋诗歌历史的两种叙事——从90年代先锋诗人阵营内部的论争、分裂谈起[J].文艺理论研究,2013(2).
[7]崔筱.多维度的“叙事性”阐发——评杨亮的《新时期先锋诗歌的“叙事性”研究》[J].文艺评论,2018(5).
作者简介:王超奇(1995—),男,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单位为伊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