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静 (无锡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 无锡 214000)
急性白血病属于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将其归纳为一种血液科的恶性肿瘤,化疗时临床治疗该疾病的首要方法,通过化疗能同多延长患者的生存期[1],同时,会引起患者骨髓抑制,引起患者血小板及全细胞、干细胞等造血功能水平严重降低,血小板计数下降之后,化疗的效果明显受到不利的影响[2]。因此,如何针对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进行有效治疗,是临床一直重视的一个问题[3]。本文主要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为了探讨其疗效,以40例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对象,就诊时间段为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现整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以40例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对象,就诊时间段为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患者中的20例给予白介素-11(rhIL-11)进行治疗并纳入对照组,另外20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40岁,平均(35.45±2.02)岁;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46岁,平均年龄(35.50±2.12)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皮下注射白介素-11(rhIL-11)[国药准字S20053046,生产单位: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药品特性:生物制品,8.0×10E6AU(1.0mg)/支]1.5 mg/(次·d),1次/d;观察组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国药准字S20050048,生产单位: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药品特性:生物制品,15 000 U(1 ml)/瓶],150 000 U/次,1次/d;两组持续用药1周后,如果疗效不显著,再用药1周后,观察血小板情况,以血小板绝对值提升≥50×109/L或者BPC≥100×109/L。
1.3观察指标:比较患者治疗后第4天、第12天及第24天的血小板动态变化水平,对患者的BPC≤30×109/L和≤50×109/L的持续时间进行监测,观察患者药物不良反应。
2.1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动态监测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第4天的血小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2天和第24天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组别例数治疗后第4天治疗后第12天治疗后第24天对照组2021.55±3.3085.45±10.55105.40±0.10观察组2021.70±2.1045.25±10.0583.45±0.10t值0.0855.8796.852P值>0.05<0.05<0.05
2.2患者血小板的恢复时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BPC≤30×109/L持续时间和≤50×109/L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组别例数BPC≤30×109/LBPC≤50×109/L对照组208.80±3.8013.45±2.45观察组206.05±4.209.15±0.80t值4.4854.862P值<0.05<0.05
2.3患者不良反应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中1例膝关节疼痛,1例发热,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中膝关节疼痛患者3例,结膜充血患者有4例,心律失常2例,发热4例,发生率为6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2,P<0.05)。
化疗作为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也是临床的首选方法和手段,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有着重要的意义[4]。但是,化疗期间患者骨髓抑制,血小板大量减少,最终也会对化疗疗效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研究中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给予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最终观察不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提升,产生了大量的前提细胞的数量,释放了大量的巨核细胞,最终提升了血小板计数,产生了理想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化疗后的血小板计数在第12天和第24天时,显著升高,且患者的BPC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治疗中,刺激粒系与红系祖细胞的生成,在化疗周期中,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急剧下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能提升BPC的恢复时间,促进其恢复,从而缩短血小板持续下降的时间,稳定血小板的水平,促进巨核细胞的成熟和分化,最终取得理想的效果[5-6]。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rhTPO在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方面,用药的安全性更高,多项实践结果表明,rhTPO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显著,稳定化疗后身体所需的血小板需求,还能降低不良反应,提供疗效保障的同时,安全可靠,具有大力推广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