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菲
朱 逊*
张 安
近年来严寒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冬季恶劣气候的限制与产业的衰退阻碍了严寒城市的发展。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创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环境是严寒城市未来的建设目标。严寒城市季节变化和使用者的不同,会使不同类型和区位的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产生差异,有些城市公共空间人满为患,有些则极少有人访问。
提高严寒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需对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进行差异化研究。因此,本文对严寒城市中3种主要类型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分别进行评价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1-3],应用数理统计方法[4-5],建立3种类型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模型,并针对评价模型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分别从自然活力、文化活力和区位活力角度提出舒适性、文化性和便利性3项设计导则。研究成果可为提升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提供设计参考与依据。
严寒城市公共空间类型发生变化时,人们使用公共空间的情况同样会出现明显差别,例如在夏季的夜晚,人们更喜欢到广场空间活动;而在夏季的白天,人们更愿意选择自然元素丰富的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本研究利用动线观察法、认知地图法和现场访谈法等,针对不同类型公共空间中活动人群的个人特征、活动时间特征和活动性质特征3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作为能对城市全体市民提供开放的休闲、娱乐和运动等服务的户外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既包含自然要素,又包含人工要素,是城市户外景观的重要载体。根据规模、用途和所承载景观要素的差别[6-8],城市公共空间可分为不同类型。依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9]所划分的五大类绿地,可免费向公众开放、具有休闲娱乐性质的公共绿地为公园绿地和广场用地。其中,公园绿地大类中包含4个中类,即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游园;广场用地不包含中类。
在针对哈尔滨、长春和大庆等严寒城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和访问访谈中发现,季节变化会影响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类型的选择,例如,四季的白天人们经常访问社区公园和游园,夏季的夜晚人们经常访问游园和广场,风大寒冷的冬季和秋季人们几乎不访问广场。因此,根据严寒城市季节变化特征[10]、公众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特点和公众访问公共空间的频率,对上述严寒城市公共空间特征进行归类与整合,将能够产生高景观活力的公共空间划分为3类,分别为邻里公园(NP)、城市公园(CP)和城市广场(CS),并对严寒城市中此3类公共空间展开差异化评价研究。
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调研针对成年人群体进行,通过一对一的问卷调研方式,共获得有效问卷1 948份。调研的时间选择上,季节覆盖春、夏、秋、冬4个季节,包括一年12个月,日期包括工作日、普通休息日和公共假期,时段涵盖人们经常进行活动的6:00—8:00、8:00—11:00、11:00—13:00、13:00—17:00、17:00—18:00、18:00—20:00 6个时段;地点选择上,通过现场调研、访问和街道募集,将哈尔滨、长春和大庆共35处公共空间作为调研对象[11],空间类型涵盖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和邻里公园。调研方式为问卷调查,从活动者个人特征、活动时间特征和活动性质特征3个方面对其行为特征进行调研。
图2 不同类型公共空间被访问时长的差异比较
图3 不同类型公共空间中活动类型的差异比较
图4 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访问原因的差异比较
针对个人特征的调研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和交通方式5个方面。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统计发现,年龄的不同对公共空间类型的选择影响最大。从图1可以看出,18~29和60~69岁2个年龄段人群对公共空间类型的选择存在较大差异。其中,18~29岁年龄段人群选择3类空间的比例分别为NP=4.66%、CP=15.76%、CS=26.87%;60~69岁年龄段人群的比例则为NP=37.71%、CP=37.50%、CS=17.91%。
针对活动时间特征的调研包括对公共空间的访问时长、频率、日期和月份4个方面。其中,差异化最大的是访问时长。从图2可以看出, >1h/次的中高时长主要出现在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中,其中,高时长(2~3h/次)的人数比例最高(NP=61.02%、CP=60.33%)。≤1h/次的低时长主要出现在城市广场中,其中,≤0.5h/次的时长比例最高(CS=17.91%)。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为使用者提供的活动环境和设施存在差别。
针对活动性质特征的调研包括活动类型和访问原因。在活动类型差异化方面,从图3可以看出3类公共空间中选择“晒太阳”“与孩玩耍”和“休闲活动”3类活动的人数比例存在较显著差异。严寒城市中,选择在邻里公园中“晒太阳”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的人数比例(NP=55.51%、CP=38.04%、CS=26.87%);选择在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中“与孩玩耍”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广场的人数比例(NP=26.27%、CP=22.28%、CS=2.99%);选择在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进行“休闲活动”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广场的人数比例(NP=37.71%、CP=39.67%、CS=4.48%)。
在访问原因差异化方面,从图4可以看出选择“微气候”和“植物水景”2项原因的人数比例存在较显著差异。因“微气候”选择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的人数比例高于城市广场的人数比例(NP=47.46%、CP=58.15%、CS=7.46%);因“植物水景”选择城市公园和邻里公园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广场的人数比例(CP=74.46%、NP=48.31%、CS=2.99%)。
对上述样本数据的统计表明,人们在选择不同类型公共空间时,使用者的年龄、访问时长、访问原因和活动类型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各类型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程度。出现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人群的需求不同。因此,为能准确评价严寒城市中各类型公共空间景观活力度,寻找其高活力度因子,研究和建立严寒城市中的邻里公园、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景观活力评价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12](图5),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针对邻里公园、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3种空间类型,分别建立相应的景观活力评价模型。
从表1可以看出,3类空间的KMO值、P值均符合实施因子分析要求,证明调研获得的数据有效。从表2能够看出总量表和各层面α系数均约等于或大于0.70,具有高信度,证明调研数据及因子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稳定性和一致性,可进一步研究。
针对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分别获得有效问卷736、408份,数据分析过程与邻里公园相同,最终获得的严寒城市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活力评价模型分别如公式2和公式3所示。
图5 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1 严寒城市3类主要公共空间调研数据效度检验
表2 严寒城市3类主要公共空间调研数据信度检验
表3 严寒城市邻里公园景观活力评价体系
通过对严寒城市3类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模型和体系的比较能够发现评价指标均有所差别,通过对该差别的分析能够获得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特点对人群活动产生差异影响的原因。
图6~8为严寒城市3类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结构图。从该结构图和上述3个模型公式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在各级指标的权重上均有区别。
从图9~11可以看出3个模型指标权重中一级指标差异较大的是自然活力和文化活力,二级指标差异较大的是微气候、周边环境、交通阻力、艺术审美和文明管理,三级指标差异较大的是温度、日照、风速、周边用地性质、步行系统、空间尺度、入口围栏、艺术小品、环境清洁、地域元素和活动事件。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调研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获得了3类公共空间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以严寒城市邻里公园活力评价体系为例,针对邻里公园共获得有效问卷804份,通过计算,获得的严寒城市邻里公园活力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如表3和公式1所示。
图6 严寒城市邻里公园景观活力评价结构图
图7 严寒城市城市公园景观活力评价结构图
图8 严寒城市城市广场景观活力评价结构图
图9 3类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模型一级指标权重对比
图10 3类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模型二级指标权重对比
图11 3类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模型三级指标权重对比
首先,一级指标中自然活力权重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微气候的舒适性要求存在差别,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和日照。其中,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中使用者对微气候的要求较高,且这2类公共空间中乔灌木覆盖率高、水景观数量多,均能对局部空间进行微调节,能够让人感受到冬季遮风、夏季遮阳等相对舒适的微气候。反之,城市广场使用者对微气候的要求较低,且城市广场的特点使其产生舒适微气候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在严寒城市中对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进行活力评价时,自然活力权重值相对较大。
其次,一级指标文化活力权重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空间内的文化性要求有所差别,主要体现在对艺术审美、空间管理和文化活动需求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级指标要素差别。
1)艺术小品需求差异性影响艺术审美权值的差异。城市广场的空旷使高品质艺术小品能够提升空间美景度,邻里公园高品质的艺术小品能使周边居民近距离感受艺术带来的美与乐趣,人们在这2类公共空间中对艺术小品的需求较高;而城市公园中美景度较高的景观要素丰富,艺术小品影响力小,因此人们在城市公园中对艺术小品的需求较小。
2)环境清洁度需求差异性影响空间管理权值的差异。城市广场空间尺度大、视觉遮挡元素少,清洁的环境能够明显提高广场整体美景度与文明程度;而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中的景观元素较多,对使用者产生更多吸引,因此人们对环境清洁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3)地域元素和活动事件需求差异性影响文化活动权重值的差异。地域元素方面,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若具有体现地域特色的景观元素,既能丰富公园特色,又能满足人群对特色景观的需求,而城市广场的使用人群以参加活动为主,对地域元素的需求不高;活动事件方面,邻里公园和城市广场通常能够吸引大量使用者参加或观看各级别团体活动,而城市公园吸引使用者的重要因素为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很少有使用者在此类空间进行团体活动,因此,活动事件是吸引使用者到该2类空间活动的重要因素,该要素也是使三类空间文化活力评价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最后,二级指标周边环境、交通阻力和尺度围合权重值在3类公共空间评价模型中也同样出现了较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到达方式和活动便利性的需求有所不同。
1)周边环境和交通阻力权重出现差异,主要是人们对公共空间周边用地性质和步行系统的需求不同。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使用者常到步行或公共交通可到达的空间内活动,这类空间周边用地性质常以居住区或商业区为主,该三级指标对这2类公园活力评价的影响较大;城市广场使用者常对空间内步行系统畅通性需求较高,使用者不仅能较便利地到达活动场地,也能较顺畅地在空间内穿行,而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对其需求较低,因此,步行系统对城市广场活力评价影响较大。
2)尺度围合权重值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场地空间尺度和入口围栏的需求不同。空间尺度方面,城市广场中大、中尺度空间可进行各类群体活动,城市公园大、中尺度空间可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等活动场地,而邻里公园的亚空间尺度无论大小,都能吸引使用者前往使用,因此,该三级指标对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影响较大,对邻里公园影响较小。入口围栏方面,由于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大多用围栏对整个空间进行围合,位置和数量适宜的入口可为使用者提供便利,而城市广场不设置围栏,因此该要素对其影响很小。因此,该三级指标对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的影响远大于对城市广场的影响。
根据上述对严寒城市3个主要类型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模型差异性的分析,针对产生较大差异的3个级别指标分别提出舒适性、文化性和便利性3项设计导则。
第一,舒适性设计。该设计导则重点关注严寒城市公共空间自然活力方面的设计。微气候的舒适性是吸引使用者访问公共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3类公共空间,尤其是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应在主要活动空间的北部设置足够的乔灌木、水景观以及景观建筑或小品,能够在夏季遮阳降温,在冬季避风,形成相对舒适的微气候环境,从而增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
第二,文化性设计。该设计导则重点关注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活力方面的设计。邻里公园和城市广场应注重设置艺术类和可参与类的景观小品;应注重设置多类型活动场地,以便进行多种文化活动。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应注重在设计中体现地域元素。同时,3类公共空间都应注重为清洁环境和维护设施提供便利的设计。
第三,便利性设计。该设计导则重点关注上述具有差异的二级指标设计。邻里公园和城市公园的设计应注重出入口位置的便利性和数量的适宜性。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应为大、中型娱乐和文化活动提供尺度适宜的场地;应为人们在空间中的穿行提供便捷的步行系统。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应设置商业服务设施,为长时间活动的使用者提供餐饮或娱乐商品。
综上所述,在对严寒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和改造时,应充分考虑空间的类型特点和活动人群的需求,重点关注自然活力指标和文化活力指标,在相应设计导则基础之上,依据空间实际情况,设计具有独特性、高活力度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
作为严寒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的主体,人是其产生活力的基础,对活力高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空间各类环境能否满足人的需求。人的社会属性和活动行为的显性展示能暗示人内心的隐性需求,对人活动显性特征的把握能够了解不同活动人群对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需求。本文从人的显性特征出发,利用定量方式,计算不同景观要素对人活动的影响,分析其隐形特征,即人对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差异性需求。对于冬季气候极为恶劣的严寒城市,建设高活力度的公共空间能够提升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市民身心健康,提升城市魅力,加强城市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