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瑞
杨 森
赵 忆
刘庭风*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是大众过年时不可或缺的民俗需求。北方年画粗犷豪放,南方年画细腻柔媚。天津杨柳青畿近京都,为了顺应都市大户人家的审美要求,崇尚精雅与华美[1]。在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上下)》中,有近三成的年画作品有自然山水和园林风貌,集中于历史故事、小说评书、传说和世俗杂画四大类型。在这些年画作品中,山水、景石、建筑和动植物等风景园林元素各有展现,充分体现杨柳青年画“构图完善、造型秀美”的特点。
中国讲究“画园一体”,绘画发展一直影响着造园造景的变化,两者深入互动,于清代达到顶峰:首先,自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各类画论影响了风景园林的兴造论和审美观;其次,盛唐出现的园林画辅助风景园林设计,通常结合肖像画和题诗表达情感,颂扬风雅。此类绘画皆属于文人绘画,对应的也是文人造园。相较于文人绘画的“雅”,民俗特征浓厚的年画就显得“俗”味十足。研究年画作品中的风景园林观,是研究年画画师对待风景园林的一种评价观念,有别于研究其作品的作画、风格和美学思想,对研究园林史及园林文化有推动作用。
高桐轩,名荫章,字桐轩,以字行,自号柳村居士,雪鸿山馆主人。晚清民间职业画家,肖像画家,杨柳青民俗木版年画画师[2]。
道光十五年(1835年),高桐轩生于天津杨柳青一布商之家,自幼天资聪慧,心灵手巧。15岁随父南下苏沪,期间遍览风土人情,常听鼓词评书,尤爱赏画作画。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后,高家无法经商,只能依靠操持农事维持生计。闲暇之余,高桐轩对绘画的自学和窃习未曾间断,具备一般画工所掌握的才能和方法,但因“师承不明”而不能以绘画为业。咸丰十一年(1861年)前后,高父去世,高桐轩兼职瓦工、木匠来减轻家庭负担,间或绘制施工图样。同治四年(1865年),高桐轩开始有偿为人画肖像,随后被地方官推荐供职于内廷“如意馆”,作为“待召”性质的民间画师,主要绘制贴落画,同时也参与节日、时令或祥瑞题材的绘画制作。在如意馆供职期间,高桐轩也为京畿地区的达官显贵画像。光绪二十年(1894年),59岁的高桐轩回归杨柳青,次年开设雪鸿山馆,从此专心研究木版年画,不再为他人画肖像,并撰写画论专书《墨余琐录》,命其子高翰臣整理修订。
图1 《拱向蟾轮》[1]
图2 《瑞雪丰年》[1]
高桐轩一生辗转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游历于京畿地区的宫廷、园林、王公贵臣府第、乡村与市井之间,这种艺术经历不仅使他有意吸收了晚清宫廷画风与西洋线法画的艺术表现技巧,而且还将古代文人的绘画传统与晚明以来民间版画的审美趣味融入其创作中,形成了与杨柳青传统木版年画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主题始终不离风景园林,所描绘的风景园林也始终承载人物活动,可谓独树一帜。目前学术界明确认定是高桐轩作品的年画有22幅,均是其开设雪鸿山馆后的作品。
山、水、石、屋、木和生是构成中国风景园林的基本要素。本文在细分要素的基础上对高桐轩22幅年画进行了数据分析(表1)。
自然山体在高桐轩年画作品中占比极大,其形象能够快速建立画面的骨架,多呈圆顶或类圆顶,体型大而稳固,符合京畿地区的自然风貌。清朝画家华翼纶《画说》道:“山麓必有林,有林斯有屋。余行山中数千里,所见无不皆然。[3]”在年画《二顾茅庐》中,远方虚勾宝塔寺庙,藏于松林之中,更使山体轮廓添了“参错”。
中国古典园林常采用挖湖堆山的方式掇山,造出来的土山可作宅旁靠山、宅侧砂山或宅前案朝山。由于可以种植植物,亦可登临游赏,土山一般作为园林的骨骼构成,在年画中均出现于中部,隐约可见,成为画面的背景。《吉羊如意》中有石山一座,颇有气势,位于画面中部、流水右侧,上有四角方亭一座,连有登山坡顶连廊,下接一卷棚歇山顶厅堂。石山上种植2棵小乔木,有2个妇人坐于亭中远眺浩渺湖面景色。
除《吉羊如意》《渔家乐趣》的自然湖面之外,水池均以规整方正形态出现,用毛石与砖砌平直驳岸。在《拱向蟾轮》画面左下角可见园林水口,但画中已是枯水期,水池无水,对应时间是中秋农历九月,也证明了京畿地区水资源的宝贵(图1)。费汉源在《山水画式》道:“凡山水间人物点擢者,多真静野朴之风。[4]”描绘溪流潺潺,使得高桐轩年画中的人物多淳朴风范,更加贴近乡野生活。然而不论是溪流、水池或湖面,出现占比却远没有山多,说明高桐轩所描绘的风景园林原型更多借鉴了京畿地区的山区,对自己所居的水源丰富的杨柳青地界描绘较少。
京畿地区有北京房山产“北太湖石”,质地坚韧,石色偏黄,比重较大,与南太湖石相比,只具“透、漏”,不具“瘦、皱”,与高桐轩年画中的置石十分吻合。《园冶》选石中说“时遵图画”[5],《荷亭消夏》中露出水面的三角结构景石、《灯下课子》《儿童兴趣》窗前的景石、《儿童乐境》《庆赏元宵》和《加官进禄》中的孤峰均有很强的观赏性,也为年画的整体构图增加了稳定性。除了观赏性,石材还有很重要的实用性[6]。《拱向蟾轮》《仕女鹦鹉图》中的卧石更像是庭院中的几案,拥有特定的意义。《四美钓鱼》中的太湖石傍宅而立,成为壁山,孔洞甚多,画中贾宝玉更是透过石洞窥伺四美的垂钓活动。《潇湘清韵》则是上部成峰,下部成座,成为林黛玉和贾宝玉互诉情怀之处。
高桐轩在《墨余琐录》中认为所有的山水格局和人物活动都是可以杜撰的,唯独园林建筑的法度必须符合规范:“至楼台宫室等界画未有尺寸不合法度者,故画界画者,胸中先有一部‘匠家镜’始堪落笔。[7]”结合亲身的瓦工木匠之经历,高桐轩绘制园林建筑因为有尺有度,以线画法表现准确清晰,顷刻间即可构建格局。除了重视尺度感和透视感,高桐轩还特别重视建筑等级和装饰风格,“凡百姓庶民之户,门窗隔扇不宜加花镂翠……王府大内宫室……殿要起脊添兽,屋顶要按四注、歇山、悬山、硬山诸式以定主次。不然正殿、庑殿、皇宫王府则笼统不分矣。[7]”
在构建园林格局和布置园林建筑时,“若楼台殿阁为画中人物之托头者,要深远不近掩映中复有虚实变化。虽数间小筑,必须门窗轩豁,曲折深奥而又不违尺度。园林景物,须厅堂整齐,亭榭参差,台阁重气象,花木重栏楯,总不离‘相题立局,随方逐圆’八字布图为妙。[7]”此处亦有借鉴钱泳《履园丛话》之说:“惟将砖瓦木料搭成空架子,千篇一律,既不明相题立局,亦不知随方逐圆。[8]”意在园林建筑布置应该因地制宜。
图3 《二顾茅庐》[1]
图4 《儿童乐境》[1]
图5 《同庆丰年》[1]
图6 《荷亭消夏》[1]
亭、廊、轩、榭、堂和阁在年画中均有组合运用。以《瑞雪丰年》(图2)为例,画中左侧一栋单层卷棚顶门厅,接一月洞门庭院,后又一条平顶竖纹栏杆折廊接一栋单层卷棚顶建筑,右侧一座四角方亭,后又八边洞门庭院,也与折廊相接,背景中有水平布置什锦窗的围墙。整幅画面关系舒朗,空间交代明确,地域风格明晰,装饰精美,描绘精细。
当画面描绘的空间不再是园林时,建筑等级、构建和装饰细部样式就不再是高桐轩刻画的重点,而是变为风景中的一个符号,建筑的存在是为了画面表达的连贯性。以河流面目出现的水体上,几乎总伴随着桥的出现,例如《二顾草庐》(图3)《踏雪寻梅》和《携琴访友》中架于水上的石桥。同样,其他建筑也没有复杂描绘,区别于富家宅园中亭台楼阁的富丽堂皇,其风景题材中的建筑多是平民隐士者的草房几间,一派天真自然。
松、竹、梅在高桐轩年画作品中较为常见,展现长寿、傲骨、高尚等含义,而《春风得意》的桃柳和《荷亭消夏》的荷花也对应季节变化,衬托时令活动。梧桐则象征高贵的品格,寓意忠贞的爱情,出现于《四美钓鱼》与《潇湘清韵》中,作为主景之一。《拱向蟾轮》则描绘了中秋少女拜月以求美好姻缘的画面,题诗云:“十五学拜月,拜月十五夜,心自重月圆,何尝愿早嫁。”故而也有梧桐。
因有年少南下的经历,所以高桐轩所作年画中的芭蕉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艺术创作。《拱向蟾轮》和《灯下课子》中的芭蕉均设置在院落边角,影影绰绰,被建筑遮挡一二,颇有江南风韵。而另一南方常见植物棕榈由于适应能力强,能够在京畿地区种植,也出现于《瑞雪丰年》《四美钓鱼》《潇湘清韵》和《加官进禄》中。棕榈常绿,也被寓意为同松竹梅一样的傲骨,其叶鞘纤维也可以用做蓑衣、编制的材料,果实可榨油,又称多宝。牡丹、玉兰、桂花、蓼花及盆栽也是年画中运用的植物要素,不仅增添了园林的色彩,也使得年画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加官进禄》中的鹿通“禄”,《吉羊如意》中的山羊通“祥”,寓意祥瑞。《拱向蟾轮》的5只蝙蝠意为五福临门,《谢庭咏絮》中的仙鹤搭配松树,寓意延年益寿。相较于符号式的寓意表达,《春风得意》中随意的几只燕子、《教子登科》中飞舞的昆虫和《儿童乐境》中的北京犬(图4)反而更有生气和神韵,贴近真实生活。在《仕女鹦鹉图》中,鹦鹉则成了自由和向往生活的代表,高桐轩题画诗云:“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说明了此鹦鹉寄托了少女的情思,并不一定是真实的生物。
驴、马、牛这些体积较大的动物是为了贴合画面的主题和内容而加以绘制,往往都配合年画中的人物有其功能体现。《二顾草庐》《踏雪寻梅》中的驴都以载具的面目出现,同样功能的还有《文姬归汉》中的马。《同庆丰年》(图5)和《庄家忙》中的牛、驴也是农忙中必不可少的帮手。而《渔家乐趣》中的猫、鸭、大雁的存在则体现了一派水岸渔事、闲趣人家的情调。
表1 高桐轩年画作品中风景园林元素分析
竹类 12拱向蟾轮、瑞雪丰年、庆赏元宵、加官进禄、吉羊如意、四美钓鱼、潇湘清韵、谢庭咏絮、儿童乐境、二顾草庐、携琴访友、庄家忙54.55松树 7 拱向蟾轮、瑞雪丰年、庆赏元宵、加官进禄、谢庭咏絮、二顾草庐、携琴访友 31.82盆栽 6 拱向蟾轮、潇湘清韵、灯下课子、教子登科、儿童兴趣、渔家乐趣 27.27梅花 6瑞雪丰年、庆赏元宵、四美钓鱼、谢庭咏絮、二顾草庐、携琴访友27.27柳树 5 荷亭消夏、春风得意、同庆丰年、渔家乐趣、庄家忙 22.73棕榈 5 瑞雪丰年、加官进禄、四美钓鱼、潇湘清韵、儿童乐境 22.73梧桐 3 拱向蟾轮、四美钓鱼、潇湘清韵 13.64桂花 2 儿童乐境、教子登科 9.09芭蕉 2 拱向蟾轮、灯下课子 9.09桃树 1 春风得意 4.55玉兰 1 鹦鹉仕女图 4.55杏树 1 同庆丰年 4.55荷花 1 荷亭消夏 4.55蓼花 1 四美钓鱼 4.55牡丹 1 鹦鹉仕女图 4.55芦苇 1 渔家乐趣 4.55大雁 3 文姬归汉、携琴访友、渔家乐趣 13.64驴3二顾草庐、踏雪寻梅、庄家忙 13.64马2二顾草庐、文姬归汉 9.09蝙蝠 1 拱向蟾轮 4.55燕子 1 春风得意 4.55鸭1渔家乐趣 4.55仙鹤 1 谢庭咏絮 4.55骆驼 1 文姬归汉 4.55鸡1同庆丰年 4.55鹿1加官进禄 4.55猫1渔家乐趣 4.55牛1同庆丰年 4.55山羊 1 吉羊如意 4.55鹦鹉 1 鹦鹉仕女图 4.55北京犬 1 儿童乐境 4.55木动物
高桐轩描绘的园林空间宏大而不失精致,传神而不忘写实,主要体现了晚清京畿地区富庶人家私家园林的格局与场景,并且详细描绘了使用者的生活细节,其次描绘的自然山水与乡村景观,则表现了文人隐逸题材和农事、渔家和谐欢乐的生活场景。总的来说,风景园林要素的多种排列组合,最终是为了衬托人物活动和表达文化内涵,主要分为以下6类。
节令祥瑞类型出现人物占比为:孩童66%、妇女32%、老妪2%。人物活动以孩童嬉戏为主,展现对当下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瑞雪丰年》腊月飞雪,孩童铲雪嬉戏、堆塑狮子,题诗云:“好趁仓盈庾亿地,何妨白战补天功。”期盼来年丰收。《庆赏元宵》为十五闹春,孩童奏乐嬉戏,买灯欢欣。
休闲行乐类型出现人物占比为:孩童58%、妇女30%、少女9%、老妪3%。人物活动以游赏园林、放松步行为主,展现闲适生活与日常情感。《荷亭消夏》去东湖看藕花(图6),《儿童乐境》闲聊散步,《儿童兴趣》嬉戏打闹。《仕女鹦鹉图》以鹦鹉寄托宫中情思,《春风得意》则以风筝表达“春云有路总能通”的积极态度。
宣扬教化类型出现人物占比为:孩童50%、妇女28%、少女17%、老妪5%。人物活动以长辈教导、孩童学习为主,展现传统文化的延续。《拱向蟾轮》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祈求日后嫁得良人,情感和睦。《教子登科》以自行车“蹬踏”寓意“登科”,《灯下课子》教育孩童努力读书。
典故名段类型出现人物占比为:少女41%、男子31%、少年13%、女子10%、孩童5%。《四美钓鱼》与《潇湘清韵》取自《红楼梦》。《谢庭咏絮》谢安、谢道韫、谢朗“柳絮之才”故事,取自《世说新语》。《二顾草庐》取自《三国演义》。《文姬归汉》蔡文姬泪别匈奴族人,与左贤王及汉族使者回归大汉,取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图7 《吉羊如意》[2]
图8 北海静心斋沁泉廊至枕栾亭处(作者摄)
雅致意境类型出现人物占比为:男子50%、少年33%、老人17%。《踏雪寻梅》描绘远处高山负雪,近处三人成行。孟浩然踏雪寻梅,表达文人追寻傲骨的气节。《携琴访友》则是文人带小童携琴访友于山水草庐之间,属于隐逸题材,显得风雅。
农事渔趣类型出现人物占比为:男子41%、女子22%、孩童22%、老人13%、少女2%。人物活动以乡间生活、农事为主,展现生机盎然的快乐场景。
王树村先生在《杨柳青年画·民俗生活卷》评价高桐轩年画:“既合王府贵戚朱门建筑之阁局,又有帝都苑囿设计之雅趣,技艺之高妙为一般画家所不及。[9]”推测晚年的高桐轩创作年画时充分借鉴了皇家园林与京畿地区的私家园林。例如《吉祥如意》(图7)与北海静心斋沁泉廊至枕栾亭处(图8)画面结构相同,透视效果相似,而对应平面格局不同,说明高桐轩的年画作品经历了“由园到画”,通过搭配要素,凸显了人物活动及文化内涵。使大众能通过这些作品直截了当地感受到京畿地区风景园林的艺术魅力,从而体会高桐轩对风景园林的评价观念,再“由画到园”地建立起自我认知。
在《墨余琐录》中,高桐轩认为作画须放下杂念,心静自然所画之物徐徐浮现,他说:“想出之山村旅店,茆屋竹篱,花蹊柳径,秀山丛林,或华屋丽榱,或壮观宫室等可游可居之处,即以我为真主,宛然身历其境,漫步闲游于其中,随意而出,随意而入,再三熟思而后将画中所需之人物逐景填入其间,好画自然天成。[7]”虽然拥有皇宫苑囿、富庶之家的观游经历,可高桐轩在作画时却首先想到他的出身、家乡和对自然山水及乡民亲友的热爱,致使他的作品没有跳脱出大众的审美范畴去一味地追求文人品位,更偏自然、乡土、市井的他在风景园林的审美格调上达到了俗与雅的融合。
图9 《灯下课子》[2]
高桐轩认为再完美的景致也不能脱离人而存在,所以才有年画中活灵活现的种种情景。他十分反对董其昌的绘画言论,认为董其昌“至如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的说法实乃谬论。他认为董其昌长寿是因为其官居高位,画无关世事的泼墨山水,心情闲适当然长寿,而民间画工如若无法细致地体会人、观察人、描摹人,画的根本不是真实的生活。这当然需要长时间辛苦的伏案劳作,然而他却以此为乐:“吾尝以尺壁之阴分之为三,一分作艺;一分习画读书;一分则琴酒种畦,故吾年踱花甲近古稀而精气不衰。[7]”
鲜明的主题搭配题画诗,或应景,或点题,或满怀希望,或寄托情思,生动地描绘着画中人的表情、姿态、动作和活动,颇有文人风气。在高桐轩的作品中,人离不开风景园林:劳动在其中,读书在其中,游乐在其中,教育在其中,祭拜在其中,意境也在其中。人需要诗意的生活,就如同《灯下课子》(图9)一般,即使画面的重心在室内母亲对于孩子的功课辅导,但左侧窗户敞露,右侧门帘拨开,都是为了让满园景色透入,些许留白可产生无限遐想,顿觉诗意盎然。
通过年画,高桐轩传播了风景园林诗意审美、雅俗共赏的人本价值观念,与同期其他画师不同,他没有把创作重点放在时局事件和现象变化上。如《时兴童女演对》《女子自强》《女学堂演武》和《女子求学》等杨柳青年画宣扬男女平等,主张女子读书,拥有独立意识均是年画女性人物图像题材观念上革新的体现[10],又如《抢当铺》反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北京城穷苦的劳动人民自发与盘剥贫民的当铺做斗争等[11]。虽也在年画中加入新鲜事物,却是穿着西洋服饰、帽子,乘坐西洋儿童车的孩童等生活元素。正如《墨余琐录》中说道:“莫若持一技之长,不求闻达,虽穿布农吃粗粝,然俯仰则宽然有余。”他没有能力做到造园造景,但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中不断传播风景园林文化,给人民群众带去了快乐、希望,让他们能够努力、奋斗,向着属于自己的诗意生活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