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豪,梅继林,李庆琳,李晓宁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急性脊髓损伤(ASCI)为临床常见的机械性损伤,一旦发生损伤通常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且临床恢复较难,为患者的运动功能及心理带来巨大压力[1]。夹脊电针对于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目前已得到大量的临床验证,但对于其确切作用机制的研究并无确切结论[2]。本研究通过夹脊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统计各组大鼠前后运动功能及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及组织中IL-18、IL-1β及cleaved caspase-1表达的改变,旨在探究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疗效可能的作用机制。
清洁级Sprague-Dawley(SD)大鼠36只,雌性,体质量为(220±10)g。所有大鼠均为正常饮食且分笼饲养,实验室温度保持在(25±1.0)℃,空气湿度保持在50%,光照按照昼夜循环进行。大鼠在实验开始前,首先接受7天时间的适应性饲养。实验过程符合国际相关的动物使用关怀标准。
大鼠白介素18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EK0592,中国博士德);大鼠白介素1β(IL1β)ELISA检测试剂盒(EK0393,中国博士德);cleaved caspase-1(WL03450,中国Wanleibio);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WLA004a,中国万类生物);石蜡切片机(RM2235,德国Leica);无水乙醇(10009218,中国国药);显微镜(DP73,日本OLUMPUS);曙红Y,醇溶(A600190,中国sangon);苏木精(H8070,中国Solarbio);超纯水系统(NW10LVF,香港Heal Force);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QH01-9030A,上海精宏);二甲苯(X112051,中国国药);电针仪(KWD-808 II,中国英迪)。
本次实验研究将大鼠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Model组(模型组)和EA组(夹脊电针组)3组,然后每组再按照3天和7天两个时间节点分成两个亚组,每组6例,应用苦味酸溶液对大鼠进行标记。
在前期课题的基础上,本次研究中主要研究了通过Allen′s法改良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制备效果与制备方法[3]。在手术开始前,对大鼠进行12 h禁食,但可以饮水,准备所需实验材料,大鼠称重后,以3.5 mL/kg的剂量,采用10%水合氯醛进行腹腔注射,致大鼠麻醉,然后固定在捆绑板,在第8肋的位置处定位T10棘突,在此处备皮,消毒。再对大鼠脊柱T10节段确定之后,纵行将大鼠的背部皮肤切开,切口长3 cm,移除皮下筋膜,钝性分离皮下组织,使T9~11节段的棘突暴露,然后剪断,应用小号止血钳夹住脊板,直到脊髓组织暴露,操作过程中注意不要破坏脊髓组织。将10 cm玻璃管垂直放置于已暴露出的脊髓组织正上方,使5 g的砝码沿玻璃管内从顶端自由下落,撞击下方脊髓,造成脊髓外力性损伤,脊髓局部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分层缝合伤口。
在砝码下落撞击后,大鼠出现明显的尾部摇动、痉挛扭动、双下肢回缩的情况,并且撞击部位出现充血情况就表示造模成功[4-5]。
在大鼠麻醉苏醒后,采用BBB评分对大鼠进行评估,评估在3分以下的排除出本次实验。
2.3.1 Sham组(假手术组) 在脊髓暴露后,不做造模及其他处理,直接将伤口缝合,术后常规饲养,与EA组大鼠每天同步固定30 min。
2.3.2 Model组(模型组) 在模型制备成功之后进行伤口缝合,不开展治疗,与EA组大鼠每天同步固定30 min。
2.3.3 EA组(夹脊电针组) 在造模成功之后的3 h内采用夹脊电针进行治疗[6]。取穴参照实验动物针灸图谱,取大鼠双侧T9、T11节段夹脊穴进行针刺;操作流程:应用针灸针(华佗牌,规格:0.35 mm×13 mm)在消毒后进行穴位的刺入,刺入4~5 mm,然后将电针两极接在同侧夹脊穴上,正极为上,时间为30 min,频率为100 Hz,调节电流避免大鼠的背部肌肉出现抽动且挣扎后停止的情况。按照该方案每天治疗1次。
2.4.1 BBB评分评定各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 BBB评分法能根据臀、膝、踝、躯干等部位运动的协调情况,量化评价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7],分值范围为0~21分,在7分以内属于后肢关节运动情况的内容,8~13分属于对运动的协调性与步态的评估,14~21分主要针对运动过程中肢体精细运动能否完成进行评估。所有大鼠分别在造模后3天、7天两个时间点使用BBB评分法观察各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情况。
2.4.2 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36只大鼠均在3天、7天两个时间节点进行BBB评分后采用10%水合氯醛(3.5 mL/kg)进行腹腔注射,达到麻醉效果,在大鼠麻醉之后迅速断头致死,然后在冰盒上快速的于损伤处为中点进行对脊髓组织的提取,大概2 cm,将其置于4%多聚甲醛缓冲液中进行固定,保存备用。包埋后切至厚度为5 μm的蜡片。在切片架按顺序加入95%乙醇、85%乙醇、75%乙醇中各2 min,然后将切片浸泡于蒸馏水中2 min,使切片脱蜡至水。通过苏木-伊红溶液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组织的病理形态,并于200倍镜下拍照。
2.4.3 ELISA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IL-18、IL-1β表达 每组大鼠于3天、7天的时间节点进行BBB评分后采用10%水合氯醛(3.5 mL/kg)进行腹腔注射,达到麻醉效果,在大鼠麻醉之后迅速断头致死,然后在冰盒上快速的于损伤处为中点取出长度约为2 cm的组织,置于-80℃液氮中保存备用以待进行ELISA检测。
2.4.4 IHC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cleaved caspase-1表达情况 将固定后的脊髓组织修好块后自来水流水冲洗4 h,酒精中脱水,二甲苯中固定,直至标本透明为止,包埋后切成层厚为5 μm的薄片,放在60℃温箱中2 h,烘干,脱蜡至水,随后进行IHC检测。
由表1可知,Sham组大鼠运动功能基本正常,Model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障碍明显,对比Sham组大鼠有明显差异,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EA组大鼠的评分情况明显有所上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鼠出现脊髓组织损伤后,运动能力下降,存在运动障碍,夹脊针刺治疗可以有效的优化并改善其运动能力。
由封三彩图1可见显微镜主要显示为: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无炎性细胞浸润、未观察到有组织水肿或者出血坏死等异常情况。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表现出严重的组织疏松,空泡形成,神经细胞较Sham组显著减少,且细胞形态改变明显,大量神经元死亡,可以明显看出炎性细胞浸润情况严重,还有一些核固缩与核染色情况明显加深,倾向于细胞的一侧,使得胶质细胞更多,且随时间推移呈加重趋势。EA组3天时大鼠脊髓组织病理改变与Model组类似,对比Model组的情况来看,神经细胞明显变多,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也变多,还会出现大量的胶质细胞,这些情况相较于Model组有着明显的减轻趋势;在7天的时间点上,整体结构更加完整,大部分地方出现了神经细胞,且细胞的形状不规则,胞体及胞核正常。
表1 各组大鼠BBB评分比较分)
注:与Sham组比较,#P<0.05;与Model组比较,*P<0.05。
由表2可知,Sham组中可以见到一小部分大鼠脊髓组织中存在的IL-18表达,以3天、7天作为时间节点观察,在这两个点上趋于稳定。与Sham组相比,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IL-18表达出现了升高状态,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过夹脊电针治疗的方式展开治疗后,观察到EA组大鼠脊髓组织IL-18表达出现下降状态,7天节点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鼠脊髓组织促炎细胞因子IL-18出现升高情况主要是在大鼠的脊髓组织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表现出其参与脊髓炎症反应,本实验采用夹脊电针进行针刺干预效果明显,有效降低IL-18表达,减轻炎症损伤情况。
表2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IL-18表达
注:与Sham组比较,#P<0.05;与Model组比较,*P<0.05。
由表3可知,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小部分IL-1β表达,以3天、7天作为时间节点,在这两个节点上具备稳定的水平。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IL-1β表达出现了明显升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过夹脊电针治疗的方式展开治疗后,EA组大鼠脊髓组织IL-1β表达出现明显下降,尤其是在7天节点上,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大鼠脊髓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大鼠的促炎细胞因子IL-1β表达相较于其他组大鼠有着明显的升高趋势,采用夹脊电针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IL-1β表达,减轻炎性反应,使得炎症损伤得到明显恢复。
表3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IL-1β表达
注:与Sham组比较,#P<0.05;与Model组比较,*P<0.05。
由图2可知,Sham组大鼠脊髓中有一小部分cleaved caspase-1,主要呈现出棕黄色阳性表达状态,以手术后3天、7天作为主要的观察点,整体呈现出稳定的水平。观察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cleaved caspase-1阳性细胞密度值升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大鼠治疗后,大鼠脊髓组织中cleaved caspase-1呈现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下降的情况,而在3天、7天的时间节点上,EA组相较于Mode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Sham组比较,#P<0.05;与Model组比较,*P<0.05。图2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cleaved caspase-1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n=6)
“夹脊穴”靠近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不仅具有局部的治疗作用,同时能够通过刺激背俞穴,从而疏通一身脏腑经气[8]。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将夹脊电针的导线两极接通脉冲电流,然后针刺入夹脊穴。根据现阶段的研究可以得知,在脉冲电流接通之后,人体内会产生电场,通过针刺的神经影响,促进纤维生长,使得炎症因子与营养因子得到明显释放,起到调节作用[9-10]。李晓宁等[11]临床发现,夹脊配合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在ASIA评分的改善中有着明显的效果,并且对于MBI能力评分与感觉量表评分都能起到改善作用,相较于普通电针有着更加明显的治疗效果。吴磊[12]通过对ASCI模型大鼠实验研究,发现夹脊电针能够改善SCI大鼠脊髓组织炎性损伤,促进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现有研究证实,Caspase家族因子介导了一系列炎症反应,在ASCI的继发性损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13]。在ASCI早期,Caspase家族炎性因子可作用于NLRP3信号通路,触发其后一系列细胞、分子水平的炎性反应,从而加重脊髓损伤。李庆琳等[14]经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夹脊电针能有效抑制ASCI中细胞焦亡的过程,其作用机制与降低大鼠脊髓组织中NLRP3及caspase-1的表达有密切关系。活化的Caspase-1通过进一步加工pro-IL-1β和pro-IL-18,最终形成并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IL-1β和IL-18,促使整个细胞焦亡过程完成。IL-1β属于IL-1家族,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IL-18同属白介素1家族分子,在分子结构层面和生物功能上与IL-1β有明显的相似性。过量的IL-1β和IL-18能够介导生物体内炎症反应的发生,打破正常机体组织中促炎症细胞因子和抑炎症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诱发炎症反应,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Caspase-1、IL-1β与IL-18的水平能够直接反应机体内炎性反应的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3天、7天两个时间点上,Model组大鼠表现出较为严重的神经细胞受损;而EA组大鼠脊髓组织随着治疗的不断进行,对于神经受损的病症有着明显的效果,可以见到许多神经细胞出现再生情况,减少了空泡的出现,而EA组大鼠的BBB评分提高的主要结构基础就有可能为此。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观察到脊髓损伤后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内Caspase-1、IL-1β与IL-18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上升;而在夹脊电针治疗后,3天、7天两个时间点,Caspase-1、IL-1β与IL-18的水平显著下降(P<0.05),证实夹脊电针能够通过调控ASCI大鼠脊髓组织内NLRP3信号通路中的相关因子表达水平,从而改善ASCI大鼠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夹脊电针能够有效控制并减轻ASCI后脊髓组织的炎性损伤,促进ASCI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该过程可能与下调脊髓组织中Caspase-1、IL-1β与IL-18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