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霞,潘迎波
(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地热是一种来自于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1]。区内构造发育,纵穿本区的鄌郚—葛沟断裂表现为强烈的挤压和破碎,该断裂是沂沭断裂带的组成部分,沂沭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最活跃的段落[2,3]。活动沿老的地堑边界以张性活动为主,在断裂活动时伴有岩浆活动,沟通了深部热源,为地热的形成提供了通道。
该区域地层较为齐全,其分布规律受构造控制。区内构造发育,纵穿本工作区的鄌郚—葛沟断裂长约7km,走向北北东,局部近直立[4],倾向南东,倾角80°左右,东盘下降,西盘上升,区内鲜有出露。由于断面主要倾向东,故显示正断层性质,并以夹古生界断片为其特征,走向上或为单一的主干断裂,或呈断裂束出现[5]。根据本区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本区地下水分为三大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喷出岩类孔洞裂隙水[6]。区内热源主要是大地热流。热流一部分来自地壳深处和上地幔,另一部分来自于地壳上部放射性元素集中层;另外,鄌郚—葛沟断裂是本区新生代的活动断裂,在生成和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热量,且导致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热源直接上涌,从而产生附加热量。
本区内地层主要由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中生界白垩系;新生界第四系组成。其地球物理特征不但受其成分、结构影响,而且还受地下水、地质构造、充填矿物、地温等多种因素影响。就本区而言,视电阻率值越低反映区内富水的可能性越大。由此可见,测区内地层之间(垂向上)均有明显的电性差异,具备地球物理勘探的前提条件。
视电阻率垂向测深剖面布设的原则是:初步寻找目标断裂的位置和倾向,为下一步可控源的布设提供指导思想。
CSAMT法野外装置包括场源和测站。在最普通的标量CSAMT测量中,在地面上布设一个单一偶极源,在保证提供所需的信号强度的前题下,偶极源应当足够长,但为了不过多地耽误时间,它又应当足够短。通常偶极源的长度为1km~2km。偶极的两端联接到接地电极上,并在电极周围用水彻底浇透来改善电极和大地的电耦合。测区测线布在远场区,一般离场源5km~9km。测量与场源平行的电场Ex及与之垂直的磁场Hy,一般采用长10m~50m的电偶极子(测量电极)来观测电场,偶极的两端联接到用水浇湿的坑中的不极化电极上。磁场测量是检测磁性天线中的感应电动势,其中包括电位差和把场源信号作为参考的相位角。由天线探测到的信号通过较短的隔离馈线送到接收机,以便与电场达到同步观测[7]。在断层位置,电阻率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异常特征[8],可以较好地用于确定矿体的产状和大致地层结构[9]。
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简称TEM法)属于时间域电磁感应法,具有勘探深度大、抗干扰能力强、分辨力高、施工效率高等优点,它是利用不接地回线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电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的间歇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二次涡流场的方法,它是在没有一次场背景的情况下观测研究二次场(纯异常),大大地简化了对地质现象所产生异常场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该方法的探测能力,有效地控制断层的空间位置。
瞬变电磁法是利用大功率的发射装置向铺设在地面的矩形线圈(或称发射框)发送双极性矩形大电流。可探测到关于地下介质电性和结构的丰富信息。
利用视电阻率测深剖面、瞬变电磁测量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方法,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对区内的鄌郚-葛沟断裂和F3、F4断裂进行了定位,基本确定了各断裂的倾向、发育宽度及发育深度,并新寻找到了F1、F2两条近东西向断裂。见图1。
经分析认为由于本区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发育,地下水的赋存及运动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的影响,更明显的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沿断裂构造带向南东运移,至鄌郚-葛沟断裂附近由于断裂带东侧为白垩系阻水地层,在F1与F2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富水的凹陷地带。
区内主要断裂有北东向鄌郚葛沟断裂、F3断裂F4断裂;近东西向的F1断裂、F2断裂。
区内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主要热储为奥陶系马家沟组的灰岩、白云岩。根据投入的物探手段,确定了区内主要断裂构造的位置及产状,初步了解了主要断裂构造破碎带发育程度及规模,为该地区地热资源开发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图1 CSAMT视电阻率垂向测深法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