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东
摘 要: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了更多的文化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近年来,京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现象,迫切需要我们查摆问题、找准方向、明确措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文化惠民
1 基本情况
2019以来,坚持以顶层设计为保障、基础设施为重点、文化服务为抓手,建立健全组织机制,全面提升基层文化服务供给水平,2019年共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场次达300余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1)从政策层面来看,区政府、区政府办先后出台《京口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京口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2018-2020)》,区文体旅游局出台《京口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征询反馈工作实施意见》,并与区财政局联合下发《京口区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试行)》,向社会公布《京口区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初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保障基本到位。
2)从服务设施来看,目前全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80050平方米,66个社区(村)全部建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区图书馆通过一级馆验收,建成图书馆分馆56家,建成率75.7%,藏书量达15万余册;区文化馆通过一级馆验收,建成街道文化馆分馆8家,建成率100%。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基本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3)从服务供给来看,坚持以文艺中心为统领,各街道、社区为补充,围绕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五一、国庆等重要节点,形成以“魅力京口”文化广场系列活动、“出彩京口人”全民艺术普及活动、“致匠心”非遗文化传承展示活动等众多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作用,突出机关部门、社会组织共建共享,形成“樊登读书会”、“万人观影会”等读书分享品牌;目前拥有文化团队38个、非遗传承项目22项。
2 存在问题
1)缺乏有效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础普遍薄弱。重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京口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文化馆)虽然“两馆”均通过一级馆验收,但相比较周边群众的需求来看,辐射面还不够广,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还比较少;街道(园区)文化站达标率低,大多与街道行政办公区或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合用,大部分存在设施老旧、功能不全、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2)缺乏共建意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普遍单一。由于基层组织与社会艺术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普遍存在有什么提供什么的现象,对群众需求的数字化、特色化文化服务偏少。目前,社区层面除京口路、江一等少数社区外,绝大部分集聚的文艺团队不足,提供的文化服务数量较少、层次偏低;部分设施利用率不高,存在“只见房子不见人”的现象;部分文化服务内容不丰富、精致度不高、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致使群众参与率不高,等等。
3)缺乏系统思维,公共文化服务潜在资源利用不高。辖区内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传统典故、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如梦溪园、国立图书馆等19个建筑类文保单位,梅庵派古琴、金派扬剧等13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对文保单位、非遗项目缺乏系统性地引导和掌控,对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挖掘深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强、运用范围不广,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度不高,讲好“京口故事”、亮出“京口声音”落实还不到位。
4)缺乏责任担当,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尚未完全形成。文化服务是一种公益性的服务,更需要从业者对工作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但目前许多基层文化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且绝大多数为兼职,对所从事的文化事业缺少必要的技能、缺乏服务的意识,往往是就事论事、应付了事。
3 思路举措
1)抓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体系”。建立“京彩”文化惠民服务机制,将党的建设与文化“六进”、全民艺术普及深度融合,通过党组织共建、党员合力攻坚等形式,加强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指导,切实摸清群众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不断满足各级各层人群的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具体措施:“七色花”行动计划。以LOGO图案中的“七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分别对应党建引领下开展的文化惠民“六进”活动,即红色代表党建引领,橙色代表进机关、黄色代表进社区、绿色代表进军营、青色代表进学校、蓝色代表进农村、紫色代表进企业,分类别制定具体抓手,形成总分结合的工作体系,按照群众需求将“魅力京口”广场文化、“出彩京口人”艺术普及、“致匠心”非遗传承等活动,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清单,通过征询反馈机制实现供需对接,今年确保落实2-3类活动,总结经验予以推广。
2)要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想要提供“精准供给”,就要搞清楚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供给?怎么有针对性地提供群众需要的文化供给?这就需要我们下大气力,切实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切实提升责任担当意识,一方面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承载作用,另一方面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选择空间,切实将文化需求征询反馈机制落实到位,由此来改变此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内容单一、供给缺乏弹性等问题。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应当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上,更多地融入现代化科技、人性化举措,推行标准化建设、延时错时开放机制等,切实改善文化服务环境;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上,除了群众的静态需求,更需要满足群众动态的、社交化的文化需求,通过文艺汇演、广场活动集聚人气、展现形象,更多吸引居民群众参与;在公共文化服务内涵上,更多地结合京口的传统文化,利用好文保单位、非遗项目 “讲好京口故事、弘扬时代新声”,更好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上,最大限度地整合辖区内的文化资源,建立健全文化艺术人才库、文艺活动项目库,通过“点单式”、“定单式”、“定制式”服务,满足居民群众多元需求。
3)目标: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京口名片”。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要在做好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前提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更多地开拓眼界、开阔思路,更多地把一些为基层提供文化服务的好意见、好办法、好点子整理出来,有针对性地借鉴到具体服务中去,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服务的温暖。一些地方探索以“智慧+”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社区“智慧书房”;一些地方突破传统服务界限,充分呼应群众所需,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开办“四点半课堂”;一些地方强化与社会组织共建互赢,通过社会组织牵头、社区居民自治,管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群众文化需求;还有地方挖掘本地戏曲、民乐的优势,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務体系,等等,这些都可以借鉴学习。只要持之以恒地予以落实,就一定能衍生出许多新的品牌、新的亮点。只要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整合好社会力量、利用好文化资源、发挥好主观能动,就一定能真正将公共文化服务落到实处,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对文化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镇江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2018-2020年)》
[2]《镇江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8-2020 年)》
[3]《京口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意见(2018-2020年)》
[4]《京口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