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概念英语》作为经典教材,虽然创造了诸多辉煌,但其课文内容、编排体系和教授模式在时代的发展中都面临着诸多挑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后,如何让基于《新概念英语》的教学更好地契合国家对教育提出的立德树人总目标,满足新时代的需要,成为许多使用《新概念英语》授课的教师所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本校教学实践,从主题意义探究的角度例析了基于“主题提炼—语篇研读—活动开展”的整合性教学方式,尝试挖掘这套教材的新价值。
关键词:新概念英语;主题意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新概念英语》在中国是辨识度极高的经典教材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笔者所在的学校更是使用《新概念英语》超过了四十年,直到现在,《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 49后的部分篇目和《新概念英语》第三册仍是高中的主教材之一,在本校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毕竟,《新概念英语》并不“新”。这部由英国著名语言教育专家路易·乔治·亚历山大(Louis George Alexander)编写的教材最初于1967年出版,即使经过1997年与何其莘教授的修订,替换了旧版教材中一部分较为陈旧的文章,并按中国国情增加了中文注释和译文,补充了一些培养语言技能的练习,仍不能改变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文本远离我们的生活,相当多的词汇和表述方式已略显过时。在这种情形下,按部就班地按原有的教材体例来开展教学,不应再是当代高中英语教学的选择,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对原有的模式进行改造。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为了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落实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意识到有意义的学习,尤其是面向核心素养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学习。基于《新概念英语》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造理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以学生为中心,将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作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拉近所授语篇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通过语篇研读,充分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教师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设疑,辅助学生整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通过各式活动的设计,在特定主题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密切关联,鼓励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探究语言、意义和文化的内涵,在比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构建多元文化视角;最后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自评和互评,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下面笔者将以《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sson 17“The longest suspension bridge in the world”为例,结合本校的教学实践探讨主题探究途径,分享基于《新概念英语》的高中教学思路。
总的来说,《新概念英语》在对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至今仍是一部对初、中级英语学习者非常友好的教材。该教材在保存了结构主义教学体系优势的基础上,在内容编排和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正是这种超前的、科学的编写思路,使得这套教材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但同样由于教材编排的局限性和课文语篇的时效性,《新概念英语》在对学生价值观的指引和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性上有着先天的不足。以探究主题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借助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合理规避掉文本中的缺陷,赋予文本新的价值。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课文语篇为长度约250词的说明文,文章语言优美,读者能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对Verrazano Bridge的喜爱。此外,文章的行文结构条理清晰,学生不光可以学习到与桥梁相关的诸多术语,也可以通过学习如何描述、欣赏桥梁的各个细节,提高说明文的写作水平。结合高中学生当前认知阶段来看,本文是一篇值得学习和模仿的说明文佳作。但实际上,现在文中提到的Verrazano Bridge早已不是世界上最长的吊桥,学生对这座桥也知之甚少,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教材中也没有提供相应的真实图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如果教师直接开始文本教学,不易达到期望的效果。根据《课标》对主题语境的划分,笔者认为可将此课定位为“人与社会”主题下建筑领域的代表性作品,从而将对桥梁建筑的描写作为学生探究的主题,这就把教学从单一解读Verrazano Bridge的说明文这一逻辑框架中释放了出来。本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课时开展,第一课时着重于引入主题、学习语篇,第二课时着重于展示与评价学生的说明文作品。
笔者所在的城市是武汉,长江及汉江从市境中央横贯而过,将武汉中心城区一分为三,形成汉口、武昌和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因此武汉是一座被桥联通的城市。市内穿城而过的长江上就有11座大桥(含在建),汉江以及其他水域上大大小小的橋梁也有百余座。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跨江过桥是家常便饭。因此,以探究生活中的桥作为引子,可以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Verrazano Bridge在地理和时空上的距离,利于后续导入对桥梁说明文的学习。在文本学习前,笔者先通过PPT课件让学生欣赏武汉各座桥梁的美,辨识这些身边的桥;通过匹配练习,识别武汉大桥中的几个典型桥梁的类型和英文名称(见图1)。
然后,笔者展示了一座Suspension Bridge的照片(见图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辨识这种桥梁类型及其区别于其他桥梁的特征,由此导入对吊桥结构英文术语的学习,便于降低后续的说明文阅读理解的难度。
最后,笔者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就如何介绍这座吊桥展开头脑风暴,探究介绍桥梁建筑时一般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正式切入本课探究的主题。
研读语篇就是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和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研读语篇可以帮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语篇所传达的主题意义。教师依据语篇的主题意义、文体风格、语言特点和价值取向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篇,把语言学习和意义探究融为一体,实现深度学习。
在阅读本课的文本时,笔者让学生先听读一遍课文,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桥梁,如名称、地点、设计者,以及桥梁的跨度、主塔、缆索、桥墩、建筑工期、承载量以及外观等(见图3),从而引出本篇课文的体例,即说明文。然后笔者组织活动,让学生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结对互问,在课文中定位桥梁的相关信息,理解阅读中有关“What”的问题,最后笔者通过抽点学生回答来检测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理解了文本中的浅层信息后,笔者通过设计“Why”和“How”一类的问题,用启发性、开放性的设问鼓励学生从语篇中获得新知识,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作者的观点取向。设问如下:
1. Why does the author use so many numbers to describe the bridge? Are they necessary?本设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思考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说明文强调说明文字的准确性、科学性。同时,本设问还能引导学生研读课本,可以让学生分析这些数据的内在含义,了解通过这种描述桥梁的方式可以展现Verrazano Bridge体量庞大且结构稳固的特征。
2. How does the author describe the bridge? Can you notice something in common in grammar?
笔者给学生提供表格信息,引导学生重读课文、发现细节,从作者对桥梁的描写中寻找文中描述语言的共通性(见图4)。
通过观察探究,学生不光可以学习到作者描写桥梁的词汇和句式,也可以发现作者大量使用了被动语态这一语法现象。这时教师可追问一个“Why”的问题,帮学生理解被动语态的使用意义以及说明文需要如实反映事物客观性和描述物体主位性的特质。
3. Why does the author introduce a nameless explorer first? Why doesnt the author describe the bridge first?
这组开放式的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思考和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弦外之音。不同于一般的平实性说明文,本文作者采用了生动的描写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开头引用了Verrazano对纽约港的描写,并介绍了以他的名字来命名桥梁的故事,实际上暗示了Verrazano是西方发现纽约港的第一人。这段描写看似与桥梁无关,其实展示了桥梁所在地的美丽,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与文章末尾描写桥梁外观的simple and elegant形成了合理呼应。教师还可以就此启发学生,探索文中更多的隐藏信息,探讨如何在客观的描写中展现作者个人对这座桥梁的喜爱。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意义、传递信息、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在完成语篇的教学后,教师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入和利用多种资源,鼓励学生通过个人创作分享感受、经历和看法,为学生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相互学习创造最佳的环境。
在学习完Lesson 17的说明文语篇后,笔者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以2019年10月刚运营通车的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为例,仿写一篇说明文。新落成的杨泗港长江大桥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笔者让学生先阅读中文文本(见图5),并从中自由选取四五处感兴趣的桥梁细节,运用刚刚学到的说明文特点、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去组织文字,体会生活中的桥梁之美,并学会用英语描写生活中的美,仿写出作为中国人、武汉人的自豪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身边故事。
当学生完成作文后,笔者先分小组开展组内自评,各组成员按文章内容、词汇、语法、句式结构、衔接这五项给彼此的作文进行星级打分,五星为最高。最后每组推选出最佳作文,在全班展示,然后笔者进行点评。学生间和师生间评价信息的互动交流能有效促进学生开展自我监督式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主题意义探究价值。
《课标》指出,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而《新概念英语》教材单一语篇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现阶段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改变原来那种片面强调语言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针对提炼主题、分析学情、补充多模态的语篇形式,开展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以活动为途径的整合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分析和审视事物与人物的真、善、美,引领核心价值观,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深层理解,落实好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
参考文献
梅德明, 王蔷. 2018. 普通高中英語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魏绪涛. 2012. 《新概念英语》历久弥新的奥秘与启示——兼论“民考民”学生的大学英语教材选择[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 65-68
章策文. 2017. 高中英语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新概念英语》第3册第45课为例[J]. 江苏教育, (19): 42-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吕剑,武汉外国语学校英语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华中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硕士兼职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