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首先对我国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并指出中国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面临在国际学界“失声”、在理论体系中“缺位”、研究者本土意识弱,成果创新性低以及发展水平与我国现有国际地位不相称等问题。随后,文秋芳教授分享了她对国内学者国际论文发表的创新性分析的结果,指出国内应用语言学学者目前在国际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创新性上还比较低。从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出发,文教授指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问题必须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能够为本国社会实践服务。我国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国际化应该遵循本土化、原创性的标准,具备国际可理解度。本土化是前提,原创性是基础,国际可理解度是关键,三方面互相联系,联动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满足以上条件,中国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国际化才能被认可。最后,文秋芳教授从本土化、原创性以及国际可理解度三个方面展开,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产出导向法”在国际化方面所作的努力。
——在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的报告(2017-04-18)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主要就“产出导向法”的最新理论迭代进行了阐述。文秋芳教授回顾了“产出导向法”十年来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目前“产出导向法”已经迭代到第五代,第五代的最大变化是在理念上把“全人教育说”改为了“关键能力教育说”,这一变化的依据有三:第一,全人教育过于抽象,对于教学目标的指导不够具体,教、学、评难以进行;第二,关键能力教育说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核心素养对接;第三,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关于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的相关精神。
文教授将外语教育的关键能力归结为“2Ls+4Cs”:Language competence,语言能力;Learning competence,学习能力;Critical thinking competence,思辨能力;Creative competence,创新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文化能力;Collaborative competence,合作能力。这些能力与《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关键能力相对应。
文教授还对关键能力的要素及其功能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关键能力包含核心知识、核心技能、情感品格、自我管理以及核心价值,其中核心知识与核心技能是基础,情感品格决定核心知识与技能能否发挥效力,自我管理决定了知识与技能的发挥效率,而核心价值决定了知识与技能能否得到正向的应用。文教授认为关键能力是五位一体的综合性能力。
最后,文秋芳教授对于外语教学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相关建议,并以《新一代大学英语》中的具体单元为例阐释了关键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地生根。
——在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的报告(2018-03-28)
“金课”是当下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对“金课”及其标准的理解,并为院系建设外语“金课”提供了思路建议。文教授对“金课”与“水课”以及“金课”与精品课的区别作了阐述。在阐述“金课”与“水课”的区别时,文教授结合课堂观察记录具体说明了什么是“低阶性”、“陈旧性”和“教师不用心上的课”,同时对“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进行了解读,指出该标准是围绕课程论中课程的四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测试体系提出来的。“金课”与精品课的区别主要在于“金课”在类型上更为丰富,精品课是线上课,是“金课”中的一种类型——线上“金课”,而“金课”的类型还包括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此外,“金课”更体现时代特色,更强调立德树人。
针对如何建设“金课”,文教授建议院系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有规划、有重点、系统地开展工作。文教授重点强调“金牌教师团队”建设是院系建设“金课”的重要保障,教师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应是同步进行、良性互动的。最后,文教授结合自身实践经验,阐述了建设金牌教师团队对团队领导者和参与者、教学理论学习、建设目标以及机制保障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建议。
——在第四屆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的报告(201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