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急诊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中医人应该沉下心来,自信起来。
万米高空飞机上,针灸缓解急腹症乘客的剧烈疼痛;大学课堂上,扎针把晕厥的学生救醒,这样的事情时不时就被媒体报道,中医急救总是在不经意间发挥作用。
但是,现代大多数人患病后的第一选择依然是西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医急诊的优势。为佐证“中医不是慢郎中”,《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就中医急诊概况、学科发展以及人才储备等方面采访了专家。
“除了养生,中医另一大特色就是救急。”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对记者表示,《黄帝内经》中90%的内容涉及急危重症,在《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对“煎厥”“薄厥”等急性病的介绍足以证明这一点。
医学核心是急救,《黄帝内经》之后历代中医典籍都记录有中医急救知识。比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等。
在中医活血化瘀方剂中,作用最强的当属抵当汤,其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它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瘀血病因的杂病等方面都有应用。
《肘后备急方》中的病症,都是日常会遇到的内科急症,兼及外伤、寄生虫病等。对于急性呼吸困难,当今的医疗手段可能是口咽通气道或气管插管。葛洪记载,当时的中医则采用润滑的竹子来进行气管通气,“气复返则生,不复返则死”。
此外,即使面对甲流、SARS、登革热等急性、传染性流行病,中医也有相对应的辅助治疗措施。刘清泉参与过北京市第二例输入型“SARS”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指导,也参与过中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他对记者表示,中医药的介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所处的基础状态,提高其对抗生素的敏感度,进而在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医的辨证施治与西医的诊疗思维并不冲突,只不过中医重点关注人的整体和各脏器之间的关系。刘清泉提到,脓毒症在ICU很常见,虽然是现代病,但其与《伤寒杂病论》中所述的大量温热病有诸多相似之处。在治疗方面,刘清泉介绍,中医可以采取扶正解毒通络、分层扭转等方法。
然而,西医医生有时候会很“头疼”。因为没有有效的办法应对因抗生素滥用而产生的耐药菌。针对这一情况,刘清泉从伏邪理论中总结出扶正透邪法,在中医药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和防治上,不但拓宽了思路,而且取得了较好疗效。
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感染等情况是一件大概率事件,“补中益气汤的补气升阳与甘温除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刘清泉说。
中医思维十分符合急危重症救治的特点,他表示,治疗的目的是把气血阴阳、脏腑经络、表里内外等八纲辨证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实现“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急诊需要医生辨证精准,为了更形象地证实这一铁律,刘清泉举了一个实例:多年前,他救治过一位80岁老人,由于当时老人身体十分虚弱,心跳时有时无,先后使用参附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5分钟后,老人脸色有所好转,脉搏逐渐有力。如果不是事件的见证者,几乎体会不到救治成功的喜悦,同时这一急性症状的准确施治更让人感受到了中医药的力量。
如今造成中医急诊弱化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
“从事中医急诊方向的医生少之又少,人才短缺是一个大问题。”刘清泉告诉记者,由于科技日益进步,人类在疾病治疗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也导致众多中医人把研究转向慢性病领域。
如果说中医从业者的缩减是硬伤,那多年来人们对待中西医之间的认知偏差则会让人一直保留思维定势。临床工作中,一位急性患者采取全部西医的抢救方案仍然没有救治成功,大家或许不会感觉多奇怪,但当时如果采用全中医方案,患者仍然没有救治成功,医院事后就可能引起热议并会产生很多质疑之声。
不可否认,西医在国内占据着绝对地位,但这也不是直接导致中医急诊弱化的决定原因。
刘清泉强调,中医用药很考验一个医生的功力,因为遣药组方关乎疗效。在临床上,如果医生遇到流感就给予奥司他韦,而把传统的麻黄汤、银翘散置于一边,再或者遇到冠心病就给予活血化瘀、扩张冠脉的药物,这些没有经过缜密辨证施治给出的用药方案是难以保证疗效的。一旦没有疗效,人们只会大概率地认为中医无用,而不考虑是否真正严格执行中医理论方法,进而加剧人们对中医急诊的误解。
对此,刘清泉认为,研究中医临床思维很关键,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后来大多数疾病都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发展,通过打下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才能熟练掌握理、法、方、药的思维方法。
医学发展如果不通过扎实有效的经验积累是无法惠及患者的,更谈不上践行职业精神。因此,对于如何实现中医急诊医生的使命,刘清泉给了一个建议:沉下心来,增加自信。用技术解决临床问题,而不是“飘”在上面。如果没有学好,不要轻易抚慰。
在具体实施方面,他指出,中医人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苦练内功,运用中医思维明确给药,同时,掌握西医的急救技术,克服诊治时的畏惧心态,进而通过一个个临床案例积累自信。
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刘清泉认为,本科阶段的教育对于中医人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后续的研究生教育还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本科阶段的不足。”他表示,应该加强本科阶段中医相关专业的内容设置,注重中医理论基础,通过积极背诵中医典籍的方式来达到高等教育强基础的目的。
“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是刘清泉比较认同用来解决中医专业学而不精的办法,他指出,一名八年制的中医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来到中医医院会被安排一个专科医师进行带教,以此实现定向培养。
“目前,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救治过内科系统中的大多数急危重症,如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重症感染、各种高热、急性中毒等疾病。”刘清泉表示,在抢救和治疗中,急诊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运用先进的现代医学抢救手段,又能够突出中医特色,进而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