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是我国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 年3月,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粮食、战略物资、能源、应急救灾等物资储备纳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一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国家储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亟需对国家储备应急体系进行科学的设计,确保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及时有效发挥应急保障作用。
(一)粮食应急储备体系。我国粮食应急体系相对完善,形成了中央、省、市、县的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加工、供应、配送网点,中央和地方、原粮和成品粮储备规模配置不断优化,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央救灾和防汛抗旱物资储备。1998 年张北地震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制度逐步确立,并形成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框架。目前,已在全国17 个代储单位中设立了20 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主要储备救灾帐篷、救灾被服和救灾装具等三大类17 种物资,基本满足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急需。中央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形成于2011 年,在全国大江大河防洪和抗旱重点地区,设有北京等29 个中央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保障了抗洪抢险和抗旱减灾的需要。
(三)其他物资应急情况。战略物资储备、石油储备等自建立以来,功能定位不断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需要,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储备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在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两类物资不属于应急救灾物资的范畴,因此未按照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总体要求建设应急管理体系。
存在的问题:一是应急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应急预案体系尚不健全;三是各类应急资源统筹工作亟需加强。
建议按照统筹协调、分类管理,优化整合、集约发展,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以安全保障有力、体制机制完善、设备设施完备、政策体系完善为建设目标,对国家储备应急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可分为:组织体系、应急预防、应急保障和事后评估等四部分。
(一)组织体系。主要包括综合指挥决策机构、内外联动机制和应急指挥调度平台,是国家储备应急保障工作高效协同的基础。一是健全指挥协调机构。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副局长及局领导任副组长,相关业务司局为成员。根据不同的物资品种分设应急专项小组。二是建立内外联动机制。当前国家储备各类物资的动用指令分别由不同部门下达,需建立统一的联动机制,提前协调、统筹调度,确保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响应、高效调运。三是建立应急指挥调度平台。集成国家储备各类物资品种、规模、布局和物资调拨指令信息,并实时追踪、记录及定位物资移动,实现应急管理信息化、功能模块一体化、指挥决策智能化、调度过程可视化。
(二)应急预防。主要包括预警监测和应急预案,是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建立预警监测体系。及时跟踪市场变化情况,提高宏观经济研判水平;加强与应急管理部、地震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逐步建立完善重要灾害信息共享和研判机制,探索建立重要应急物资供应商信息动态监测系统,提前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准备。二是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类物资分预案,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强化预案培训演练;加强预警监测,健全应急报告制度,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三)应急保障。一是强化物资保障能力。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地域特点,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储备规模。鼓励多方市场主体参与,逐步健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产地产能相结合的储备体系。打造国家储备商品交易平台,优化轮换更新机制,确保各类储备物资动态轮换、常储常新。二是优化物资仓储布局。针对重特大灾害发生规律特点,按照靠前部署、就近保障的原则,统筹用好垂管系统仓库、中央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以及各类社会代储库点资源,通过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物资储备基地,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布局。三是提高设备设施现代化水平。按照柔性可靠、分步到位的原则,逐步优化各类仓库设施设备配置标准,不断提升仓库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作业效率。
(四)事后评估。对物资调运的组织协调能力、物资保障能力以及物资调运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研究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国家储备应急体系架构
(一)加强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逐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责任追究。树立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一盘棋的理念,强化组织协同,统筹物资、设备设施、人员队伍等应急资源,实现决策指挥、物资准备、储存保管、配送运输等环节无缝衔接。
(二)加大资金投入。规划和完善国家储备资金筹集机制,以法律形式规定各类物资、各个流程的资金保障形式。根据应急工作面临的任务和实际需要,加大应急基础建设投入,加强培训演练经费保障。
(三)完善政策体系。健全物资标准,优化工作流程,加快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实施细则。
(四)强化队伍建设。以应急培训为抓手提高应急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以实战演练为契机提升应急人员队伍实战能力。加强国家储备应急理论建设,健全专家队伍建设,强化智力支持,推动国家储备应急工作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