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的大文学家

2020-04-20 11:00黄培昭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医毛姆契诃夫

黄培昭

医学和文学都是探索人和生命的学科,前者用药物和手术刀治疗人的身体,后者则用文字剖析和滋养人的心灵,两者从本质上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外不少著名的文学家都曾经学医,有的甚至是个中高手。在他们身上,文学和医学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柯南道尔:眼科医生的侦探世界

1859年5月22日,柯南道尔出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他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爱丁堡大学医学院,获得了医学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随后,他作为随船的外科医生,两次远航去北极和非洲几内亚海岸。1882年回国后,柯南道尔在英国海滨城市普利茅斯开业行医。但他的诊所门可罗雀,为了排解寂寞,柯南道尔开始写作。

1887年,柯南道尔的第一部作品发表在了《比顿圣诞年刊》上,这便是侦探小说《血字的研究》,小说的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夏洛克?福尔摩斯。然而柯南道尔仍心系医学,希望成为一名眼科专家。1890年12月,柯南道尔前往奥地利的维也纳继续学医,1891年回到伦敦,如愿成为一名眼科医生。

柯南道尔一共创作了60个福尔摩斯探案的故事。把自己擅长的医学知识运用到创作之中,是他创作的秘诀之一。在柯南道尔的4部长篇和56篇短篇侦探小说中,涉及神经病的就有41篇,占2/3。

虽然写小说使柯南道尔名声大噪,但医学仍是他心中的圣殿。他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寫作这个爱好,专心于医学研究,所以在《最后一案》中,故意把福尔摩斯“写死”了。但由于读者的强烈反对和批评—伦敦的一些居民甚至戴上黑臂纱上街游行,表达对福尔摩斯的哀悼—柯南道尔不得不重新提起笔来,使福尔摩斯“复活”。

契诃夫:行医创作两不误

很多人不知道,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医生。他一生用于行医的时间几乎和用于写作的时间相当,甚至更长。

1860年1月29日,契诃夫出生于俄罗斯罗斯托夫州亚速海边的塔甘罗格。1879年,契诃夫完成高中学业,获得了奖学金,得以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读书。这年年底,他写成了短篇小说《给博学的邻居的一封信》,这是他的处女作。在大学期间,契诃夫一边学医,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写作并向报刊投稿。1884年,契诃夫学完医学课程,以优异成绩毕业,顺利拿到了医学学士学位。此时,他已经是一位成果颇丰、尽人皆知的作家了。

契诃夫在《文学书简》中写道:“我不怀疑,研读医学对我的文学活动有过重大影响。它大大扩展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契诃夫创作了很多有关医生、医院和病人的作品,比如《乡村医生》《病例》《神经》《伤寒》《外科手术》《第六病室》等。

契诃夫一生都在给人看病,而且他出诊从不收钱。他的诊所前总是门庭若市。霍乱流行期间,契诃夫负责20多个村的防疫工作。没有报酬,没有助手,他就一个人在原野上到处奔走。因为个子高、走得急,他的脑袋老是撞在农户低矮的门框上。但从医并未影响他的创作。契诃夫一生共写了约800部短篇小说,许多作品被公认为世界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毛姆:笔锋如同解剖刀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曾说:“我没听说过有任何一种训练方法,能比钻研医学更适合作家专业了。”毛姆学医出身,医学深深影响着他的写作。

1892年,18岁的毛姆从德国返回英国,进入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攻读医学,业余进行写作。学完5年制的医科专业后,毛姆同时拿到了内科和外科的两个行医执照。不过,毛姆最大的兴趣还是读书和写作。他的阅读范围很广,尤其对法国作家福楼拜、莫泊桑等热爱有加。他的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既参考了莫泊桑的写作风格,也结合了自己的从医经历。当时毛姆是一位妇产科医生,他根据当时在艰苦环境下为产妇接生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此书。

从医生涯不仅使毛姆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大众的生活,也让他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使他学会用医生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析人生、审视社会。毛姆的笔如同一把解剖刀,能够深入挖掘出隐藏在人们心底的世界,其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等深刻的作品,至今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毛姆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毛姆向红十字会申请作为一名志愿者奔赴前线,把自己的医学知识用在救护伤员上。在残酷的战场上,毛姆抬着担架,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看到死尸堆成小山,伤兵哭喊震天。毛姆还是个大旅行家,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都要写一本甚至多本书。1919年,毛姆到访中国,之后写了三部作品:《苏伊士之东》《面纱》《在中国的屏风上》。他对中国印象不错,说:“北京是世界上安度余生最惬意的城市之一。”

鲁迅:用文学治病救人

鲁迅最初学医,这一点几乎尽人皆知。1902年1月,21岁的鲁迅从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同年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学习医学专业两年。他是当时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读书的唯一的中国学生。

鲁迅选择学医,从大处说,是为了治疗当时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身体,让国人体格强壮、身体健康;从自身来看,是因为家道没落,他尝尽人情冷暖,加之父亲病重,一位庸医耽误了父亲的治疗,所以他立志要医治像他父亲一样的患者。此外,据鲁迅研究专家孙伏园考证,鲁迅学医也是为了医治自己的牙病。自儿时起他的牙齿便不好,在生活窘境中挣扎的家人无暇顾及他的牙齿,最后他的牙被蛀出一个大洞,甚至连说话都有回音。

但在仙台学医时,有一次课间放映幻灯片,鲁迅看到日俄战争中日本人屠杀充当俄国间谍的中国人,围观的中国人却麻木不仁,这一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他后来写道:“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

虽然鲁迅最终未能成为医生,“治病救人”却是他坚守的人生信仰,学医的经历也成为他的宝贵财富和一大优势。譬如小说《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从混乱的思维到疯癫的言行举止,都与病理学中的“癫狂”症状相吻合。而在《药》等作品中,有关痨病的描写也符合结核病的特征,这些都源于鲁迅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可以说,鲁迅把学医的经历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其锋利的文笔,恰如医生治病救人用的手术刀,试图切掉桎梏人们心灵的“肿瘤”。

(摘自《生命时报》2020年1月10日,郭旺启荐)

猜你喜欢
学医毛姆契诃夫
儿子学医和父母成校友
许愿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Business World
变色龙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华佗学医
别让歉意成为一种打扰
四百法郎买一个苹果
望子学医
丑角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