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刍议

2020-04-20 10:53彭华英帅永生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中政治思维能力课堂教学

彭华英 帅永生

【摘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推进,高考政治学科考查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转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是顺应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学生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9-159-01

一、生成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2019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关于对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的具体要求有明确的规定,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母庸质疑,要求学生具备的高考政治思维能力必然贯穿于政治高考试题中。因此,生成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何种方式进行?成了摆在政治教师面前必须面对和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

生成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应从高一开始,以已考的高考经典例题为载体,有选择适度地融入到相关学科相关知识点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其理由有二:

1.进入高中的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基于文科综合实行开卷考试的现状,学生未养成学科知识积累,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的思维习惯。中考考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学生考试只是按照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和课本一抄了事,高考思维能力几乎为零;

2.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的生成如果不从高一开始并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中,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学生无从知晓,其直接后果就是到高三学生做高考模拟题时严重“缺氧”,极不适应,导致高考政治思维能力“断层”,很难与高考顺利接轨。

二、怎样生成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

生成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有周期性的系统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认知理念,学科功底,对高考题型发展走向的了解和研究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认知理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自2002年全国实行文理“3+X”小综合模式改革实践以来,历时17年,再到新一轮高考改革,文综高考政治考试从知识性考查为主逐渐向思维能为考查力主转变、高考试题越来越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考试题型日益淡出高考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综合性问题和综合性思维能力融合考查,并渐成主流趋势,不可逆转。这一转变要求政治老师对高考走势必须有清醒认识,对生成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有预设、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加以培养,逐渐推进,顺利对接高考。

2.学科功底

学科功底是指政治老师对高中政治中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门学科,16个单元,43课,92框知识的宏观把控和微观通晓,以及对当年国情、省情、社情、民情的重大时政多维度把握。对教材知识要像家谱一样,根从哪来,历时几代,代系繁行,了然于胸。没有这种功底积累,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做到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比如哲学,在四门学科中,无论老师学生都最感头疼,难教难学,学生有”天书之称。其实只要抓住“三条主线”,就能串起全书四个单元,12课,25框全部知识。唯物与唯心的对立是贯穿于第一第二单元1-6课的主线;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是贯穿于第三单元7-10课的主线: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是贯穿于第四单元11-12课的主线。宏观不清,微观授课易出问题。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可谓游刃有余。

3.对政治高考题型的了解和研究

高考作为国家选拔性考试,其重心着力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能力素养更是综合素养的核心和基础。纵观近几年政治高考试题,己经不存在必考知识点、常考知识点、偶考知识点一说,取而代之的是必考题型、常考題型、偶考题型。老师对政治高考题型的了解和研究是构成教师学科功底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成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指南。离此就会盲人摸象,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高考的针对性,实战性,时效性。

4.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相长的主阵地,是生成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的主战场。教什么、教多少,学什么、学多少体现的是课堂知识容量;怎么教及怎么学,则是学科思维能力的体现。能否在教学相长过程中生成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学科素养,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一堂课上下来学生收获的如果只是记住和懂得了几个知识点,而不知道这些知识点高考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不会学以致用,这便是缺失“灵魂”的课堂。这也正是造成学生课堂上“懂”,一做题就”懵”,遇到综合性问题处理总是找不到路,入不了门的症结所在!比如,讲授《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二框汇率问题时(P10页第--自然段),如果我们只是照本宣科地点到为止,没有把生成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融入到知识点的运用分析中,让学生试做2019年高考文综政治新课标II卷第13、15题,有多少学生真正会做?能准确作答?其实两道题涉及的考点知识是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和价格的影响,知识广度和深度超过教材本身。又如,讲授《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一框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P12页第一、二自然段)。老师如果不适度引入己考精典例题“函数图题”讲解分析,再让学生做2019年高考文综政治新课标I卷第13题,又有多少学生能做对?事实上,有很多同学别说做题,甚至连“图”都看不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生成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是空的、无用的。很多老师之所以反对以已考精典例题为载体,把生成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正是因为“脑子无书”、“胸中无题”、“书中无题”吗?

总之,教师的认知理念,学科功底,对高考题型的了解和研究、及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认知理念是先导,学科功底是基础,把握高考题型走势是方向,课堂教学是关键,生成学生高考政治思维能力是灵魂。当然,更高境界的课堂教学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叶谰教授倡导的“在课堂教学中去感受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尊严和欢乐。”这正是政治教师的极致追求。

猜你喜欢
高中政治思维能力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