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的案例生成策略探讨

2020-04-20 10:21黄桂兴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9期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

黄桂兴

【摘要】  情景问题的设置,作为议题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抓手,在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自主性,发挥育人价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情景问题的设置中,案例的选择是基础和前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材料的选择权往往在教师手上,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被动去接受提前预设的材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材料收集和组织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新高考强调的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等较难得到有效的实现。事实上,在政治课堂的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组织上,学生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可以尝试让学生去自主生成教学案例,教师再加以总结和点评,这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落实政治课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自主生成 案例组织 选择策略 议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9-068-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作为第一条教学建议,议题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主要教学方式。在议题教学中,情景问题的設置是一个重要抓手,其中情景案例的生成,更是整个情景问题设置的基础和前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情景案例的生成,习惯由教师去完成。教师通过精挑细选的材料进行情景设置,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情景,可以省去了学生挑选、分析和组织案例材料的环节,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但是,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是有限的,因为它是被动型的。被动型的情景建构下,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的步骤走,在教师的期待中按部就班的分析情景材料,进而得出预设的知识结论。由于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现成材料,容易造成学生懒于去阅读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学案例,更懒于对书本知识进行提前的深入的建构,因此容易造成思维的定向化和模式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情境”“意义建构”由于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思考,因而在思维能力的训练上有着特殊的位置。

笔者曾选择两个班做实验。在讲哲学的辩证法时,A班按照传统的模式,由我自行组织教学案例,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生得出书本的知识和结论。B班则首先布置知识预习的提纲和要点,然后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提前一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根据自己对书本的预习和了解进行案例材料的问题设置,然后小组再课堂上进行展示,我再加以点评,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生成知识。

我选择了刚刚高三测试完的一道哲学题进行测试。题目的设问是“有人认为诺贝尔奖不应该仅仅颁发给屠呦呦一个人,应该颁发给整一个团队。如果你不认同这个观点,请从辩证法的角度说明理由。”A班的大多数学生都能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材料,但答的知识不到点上,不少学生采取大包围战略,有些同学写了系统优化原理,有些写了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但都不符合题目的设问。B班的学生则答得相对比较好,对题目设问的解读比较深入,知识更能抓到点上。我想,在作业布置,小组合作探讨,知识讲解等两个班差不多的情况下,B班的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应该跟他们经过自主组织教学案例有一定的关联。

后来经过多次测验,证明了我的想法。事实上,缺乏自我生成的知识是零散的,表面的。在教师主导下的案例探讨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生成的模式化和程序化,缺乏深刻性。因为它并非是来自学生心底的建构,因此缺乏持久发展的张力。学生应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要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仅要求我们在政治课堂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仅要在教学的知识生成环节发挥学生的自我建构,更应该在案例的组织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组织。

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案例,是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教育中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程教育理念下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必然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心怀天下的情怀。

笔者认为,学生自主生成教学案例应该包含着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进行知识的预习。在常规的教学中,预习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它让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个初步的印象,是学生运用判断、推理、归纳等能力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在学生自主生成教学案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二个环节,学生进行教学案例的自主选择。自主选择,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缺失,而是要求教师由原先的包办改为指导,由台前走向幕后。从模式上,笔者一般采取个人选择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模式。第一步是个人自主选择教学案例,尊重学生个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学案例。因为这个步骤强调个体,所以能更充分体现学生预习的自主性,体现了个人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内容的“有意义建构”。第二步是小组合作,班内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对组内成员个人所选择得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行交流和“协作”。因为“协作”,所以能在分享和探讨的基础上选择最优方案,实现自学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生活性原则。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所以,让学生收集教学案例应该注意生活性,最好是跟学生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因为身边的事情是学生感受最深的,也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比如说讲到意识的作用时,我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周记中去收集材料,有的学生收集到的材料是关于自己写的关于月亮的美文,有的学生收集到的是自己的家庭生活,讲到父母在广州的打拼,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努力和自强。这容易引起他们的心底共鸣,我相信,爱的教育的力量是强大的。

二是坚持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在预习环节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和选择教学案例。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我鼓励学生要充分利用好班级的报刊和读书角等资料。《南方都市报》《半月谈》等我们班经常看得到的资料,它们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学生选择教学案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报刊上的新颖的材料,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各种类型的新闻资料,只要是有益的,学生喜欢的,我鼓励他们都可以拿来作为政治课堂案例选择的材料。

比如说在讲到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课时,有学生就摘取到刚刚开的两会上的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两会上的热点词语“供给侧改革”等。在讲到《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时,有学生就选了刚发生不久的某地城管暴力执法的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教学效果比较良好。

三是热点性原则。因为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学生要更关注国内发生的特点事件,特别是关系到重大社会民生的事件。要指导学生多去阅读新闻报刊,或者上网查阅资料,从中选择热点话题作为教学案例。

第三个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案例的问题设置。学生在设置时会比较主观性,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所以,指导学生进行问题设置时,可以先开展一节问题设置的方法指导课。讲明在问题设置环节,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学生应该怎么运用自己的预习去对所选的教学案例进行问题设置。其中,层次性原则尤为重要。学生通过逐步深入的问题设置,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分析、辨别、释疑、归纳和总结课本知识。教师把原先选择教学案例和问题设置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为了设置问题,必须更加深入预习书本。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预习效果。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课堂的展示和教师的点评。因为没有了教师的教学案例的预设,大多课堂反应都是未知的,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笔者一般会让3个小组先逐个进行展示,其它小组进行评价,然后我再对展示的3个小组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通过点评,学生既对自己的设置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修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最关键的是,在尝试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原来自己的学习可以自己做主,自己也可以当一回“小老师”,他们分享到了探讨和合作的快乐。

或许,也正是教育的真谛。

[ 参  考  文  献 ]

[1]李海艳.关于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几点思考.考试周刊.2014(64).

[2]贡和法.许剑文.简析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探究的实施策略.素質教育大参考.2012年第1期.

[3]耿亚彬.政治课探究教学目标达成策略例谈.素质教育大参考.2012年第5期.

[4]贡和法.政治新课程教学资源选用的原则.中学政治教学.2012年第3期.

[5]王锦化,孟庆华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3.

猜你喜欢
议题式教学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浅谈
论议题式教学的“议层、议境、议味”
议题式教学中如何恰当选择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探究
试探讨高中思政“新课程标准议题式教学”的常规课应用
为议题式教学的三种“议”境喝彩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应用初探
拨云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