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内江师范学院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师范教育的办学优势,从解决脱贫奔康的根本问题入手,以高度的使命感深入推进越西县的教育扶贫工作,构建起校地合作、项目互补的教育扶贫协同工作机制。
关键词:教育扶贫;比较;协同机制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其综合国力是否强盛的重要标志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早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出,扶贫要靠教育,要把教育当作是帮助人民脱贫的一个捷径和方式。摆脱贫困,首先要从思想上摆脱贫困,要让人们的思想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要让他们变得自信自强起来之后,才可能在行动实践上自立自强,从而由个体的自立自强演变为整个国家的自立自强,进而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最终走向共同富裕之路[1]。
1 国内外教育扶贫研究成果比较
1.1 教育扶贫的内涵解读
关于“教育扶贫”的内涵,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认为教育扶贫是指“通过办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事业,提高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降低他们所遭受的相对剥夺程度,进而实现减贫脱贫的战略目标”[2]。另一种观点将教育的目的性和工具性价值融为一体,认为“教育扶贫是扶教育的贫,扶贫教育是扶经济、文化的贫,无论是扶教育的贫还是扶经济和文化的贫,首先(教育)本身应该是富有和先进的,而不应是贫困或落后的。如果教育本身都贫困或落后,就很难扶贫”[3]。要全面揭示教育扶贫的科学内涵,必须结合政策背景进行深入剖析。2013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主要聚焦于教育扶贫的对象、目标和宏观举措三个方面。结合这些政策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扶贫是一个以发展中的教育为手段,以贫困者或者贫困现象为对象,以贫困的消减或解除为目标的动态过程[4]。
1.2 教育扶贫的模式探究
195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拉格纳·纳克斯( Ragnar Nurkse)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收入、储蓄、资本形成、产出的循环关系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受其启发,西方学者对非洲等贫困地区和发达国家的贫困人群进行系统研究,逐步形成了美国模式、日本模式、英国模式、北欧模式等四种西方国家教育扶贫模式。[5]
1)美国模式:注重教育机会平等与教育质量提升的统一,涵盖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环节,而且各环节之間政策安排相互衔接,为低收入者提供较为充分的教育资助和支持。其中,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措施比较完善,高等教育的政府资助政策相对薄弱。
2)日本模式:政府主导全面普及免费义务教育,保障贫困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用政策牵引教育资源的区域化合理配置,消除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高等教育采取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相结合,职业教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较为完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资助体系相对薄弱。
3)英国模式:以社会福利制度为基础,政府出资建立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免费教育扶贫机制。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均完全免费,助力贫困儿童健康成长。高等教育采取无偿救助有偿救助相结合的助困机制。职业教育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但英国公立和私立学校教学质量差距大,大学办学水平差距明显。
4)北欧模式:以为基础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北欧国家基于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免费教育体系,以国家财政为主建立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扶贫体系,帮助低收入人口提高收入。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因为免费教育政策基本得到了解决。由于国家经济总量小、人口少,这种模式在北欧国家容易实现,但对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实施难度大。
2 内江师范学院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
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于充分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内江师范学院充分发挥师范教育的办学优势,从解决脱贫奔康的根本问题入手,以高度的使命感深入推进越西县的教育扶贫工作,走出了一条教育扶贫的新路子。
2.1 免费学历提升
据调查,越西县32.8%的中学专任教师和75.1%的小学专任教师为专科以下学历,71.4%的村(社区)“两委”干部为高中及以下学历。抓住教师及村(社区)“两委”干部这一关键少数,通过学历提升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即能辐射影响周围的贫困群众,引导他们逐步接受现代文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最终走上致富奔康道路。该项目于2016年正式启动,初期仅针对中小学在职教师,后来又进一步扩大到幼儿教师和村(社区)“两委”干部。学校开展的毕业生跟踪回访显示,免费学历提升不仅丰富了学员的知识结构,开阔了眼界视野,更促成了其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的创新。
2.2 顶岗实习接力支教计划
越西县现有小学教职工1490人,生师比27.58:1;初中教职工527人,生师比25.37:1。全县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6]。为帮助越西县解决师资配备不足的问题,内江师范学院先后选派50余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到越西开展接力支教。为推进越西县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水平,2019年内江师范学院又选拔了140余名优秀学生到越西参加为期1学期的顶岗实习支教。通过义务支教,在缓解越西教师数量不足的同时,也把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传递到了深度贫困地区。
2.3 中小学教师(幼教辅导员)业务能力培训
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教育质量低下的状况在越西农村学校非常突出。内江师范学院于2016年7月举办了“越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通过系统培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越西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效应。2018年我校承接了越西县355名“一村一幼”辅导员培训任务。通过培训,广大幼教辅导员进一步明确了使命担当,更新了教育理念,普通话水平和保教能力明显提高,推动了越西县农村幼教水平提升。
2.4 大学生接力志愿服务
教育的落后制约着农村的发展,也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对于越西这样的贫困地区而言,当地群众对子女教育重视不够, “学习无用论”在群众中有较大市场。我校利用寒暑假等时机,组织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以团队形式走进越西,深入了解当地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学业辅导、兴趣培养、“儿童之家”建设等志愿服务活动,向当地老百姓传播“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引导当地青少年认识教育对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重要性,帮助其走出精神贫困,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2.5 职业农民技能培训
成年贫困者关心的往往不是扶贫形式,而是扶贫能否带来立竿见影的增收效果。利用投资周期短、回报快的职业技术教育,帮助贫困者实现从业状态的转型升级,使其在先行脱贫过程中,更新教育扶贫价值认识,激发子女教育投资信心,是教育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效路径。[7]根据越西实际,我校利用学校学科优势,对该县乡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开展电商和种养技术培训,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赋能,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脱贫能力,顺利实现脱贫奔康。
3 构建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协同工作机制的启示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调节器,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对低收入者而言,教育是提高综合能力,改变贫穷现状,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一条根本途径[8]。因此,教育扶贫既是谋生与发展能力的提升,也是思想与观念的变革。通过在越西的教育扶贫我们不难发现,要真正破解民族地区的贫困难题,必须构建校地合作、项目互补的协同工作机制。
3.1 校地合作
越西县具有“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特征,如:生态环境脆弱、农耕方式落后、基础设施欠缺、信息交互封闭等,“只求温饱、不问世事”的贫困文化在群众中甚为流行。在扶贫过程中,内江师范学院以免费学历提升教育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在越西构建起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教育扶贫大格局。
1)党建引领精准扶贫稳步推进。为推进合作,校地双方建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双方扶贫开发战略合作主要事项的决策、推进和管理工作。双方定期开展对话协商,共同研究越西县教育扶贫中的重大问题及对策措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一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了教育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截至2019年12月,内江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共录取越西县中小学(含幼儿园)在职教师、村(社区)“两委”干部共700余名,累计免除学费300余万元。
2)实践助推全面小康快速实现。精准扶贫,重点在“扶”。根据越西实际,内江师范学院围绕越西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环境改善,积极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落实了“建、捐、输、训、支”等五类教育帮扶项目:“建”即援建,包括为越西县中小学援建多媒体教室及校园局域网设备,与越西县共建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帮助贫困村建图书室、农民夜校等;“捐”即捐赠,包括给贫困村捐贈图书资料、电脑、流动农民夜校设备,给幼儿园捐赠教学设备设施等。通过“以购代捐”购买越西县特色农副产品,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输”即人才输送,通过学费免除形式为越西输送优秀毕业生30余名;“训”即技能培训,开展乡村干部电商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幼教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等,累计培训500余人次;“支”即接力支教,累计选派200余名师生开展接力支教和顶岗实习支教。
3.2 项目互补
在深度贫困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既是扶贫攻坚的战略需要,也是新时代劳动力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要提升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成效,需多种扶贫路径有效协同。
1)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协同。世界银行研究结果显示,以世界银行的贫困线为标准,如果家庭中的劳动力接受教育年限少于6a,则贫困发生率大于16%;若接受教育年限增加3a,则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若接受教育年限为9-12a,则贫困率下降到2.5%,若接受教育年限超过12a,则几乎不存在贫困的状况。[9]可见,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教育扶贫能提高贫困人口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协同。教育扶贫的战略价值在于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和总体素质不高,对教育不够重视,脱贫奔康的主观愿望不强。依托产业扶贫等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假脱贫”和二次返贫。教育扶贫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解决显性劳动者当下脱贫问题,其二是解决隐性劳动者二次返贫问题。在贫困地区开展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思路。从短期来看,应重点抓好农业职业培训工作。从长期来看,要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养有文化、有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综合抓好学历继续教育、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和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精神文明建设等[10]。
3)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协同。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理念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配置有了明显改善。但受陈旧教育观念影响,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一支粉笔写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会也不愿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为此,有必要通过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加强对贫困地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专题培训,教会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稳步提升,并最终提高所在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连永煥,曹佳欢.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93-96.
[2]孟照海.教育扶贫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条件—国际经验与本土思考[J].教育研究,2016(11):47-53.
[3]郝文武,李明.教育扶贫必须杜绝因学致贫[J].教育与经济,2017(5):61-65.
[4]范小梅.“教育扶贫”概念考辨[J].教育探索,2019(4):1-5.
[5] [8] 闫坤,孟艳.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9(6):74-88.
[6]百度文库.越西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最新教育资料. [EB/OL]. https://wenku.baidu.com/view/5c2ad8a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5.html
[7]范小梅,吴晓蓉.教育如何促进贫困者的职业发展?[J].教育与经济,2018(1):48-56.
[9]李小云,唐丽霞,许汉泽:论我国的扶贫治理: 基于扶贫资源瞄准和传递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 4) : 90-98.
[10]刘丽娜.远程开放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设计的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当代继续教育,2019,37(6):72-77.
作者简介
李达军(1972-),男,四川资中人,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