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1 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就业基本情况
2007年,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首先在社会福利专业下设老年福利服务方向,开始培养养老服务专业化人才。2009年,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首次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收学生。截至2018年7月底,学院已经为养老服务行业输送了557名(2013届至2018届)专业人才。截至目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校生总数为298人。
近年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采取在自主择业基础上,采用学院全面推荐、企业合作订单式、校企融合的招生即招工的现代学徒制等有效方式,有就业愿望的学生可以实现100%的就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5%左右。同时,本专业坚持升学与就业并举,根据政策,每年推荐15%的毕业生参加北京市专升本考试。
2 毕业生就业情况
本报告以2013届至2018届557名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共收集有效问卷461份,问卷填报率为83%,主要从工作现状、薪资待遇、行业留任率、工作满意度等方面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毕业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已从养老一线走向养老管理岗、培训岗,如2013届毕业生高敏,目前为北京儆堂集养老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区域总监,年薪20万;2015届毕业生刁磊,在基层工作2年后,被提拔为晋江市社会福利中心副院长;2015届毕业生秦梦啸,养老服务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获得者,从我校毕业后考入本科进行深造学习,毕业后入职徐州开发大学健康养老学院任专业课教师,是我院毕业生中第一个到高等职业学校任教的学生;2018届毕业生孔玉臣,毕业后在山东创办金晖老年公寓。
2.1 问卷填报人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填报中,2015届至2018届毕业生参与度较高,完成率达98%;2010届至2012届作为老年方向培养的毕业生,因大部分未选择养老行业,问卷回收量为个位数;2013届、2014届毕业生,因毕业时间太久,部分学生无法取得联系,问卷样本收集量不足50%。其中,83.15%的学生学历层次仍为专科,14.63%同学为本科学历,毕业生中有1人考取研究生。340名毕业生处于工作状态、29名学生自主创业、35名学生国内求学、自由职业63人、7名学生国外求学工作、未就业25人(因本题是多选题,部分学生在就业的同时选择成人本科教育继续学习)。
毕业生目前工作单位地点以北京居多,遍布广东、广西、贵州、河南、河北等21个省市。
2.2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行业留任率。本次461名毕业生调查中,共有229名学生留在养老行业,留任率达50.55%,(其中2018届留在养老行业的64人、2017届58人、2016届39人、2015届44人),具体单位名称详见附件1。他们所在的岗位涉及一线护理员、老年社工、驿站站长、销售、护理主管、养老教育培训等。因选项中部分养老岗位未提供选项,有31.58%毕业生选择其他选项,填报的养老岗位有健康管家、培训助教老师、区域运营业务经理、院长助理、储备干部、养老顾问、财务、药房、驿站服务专员。
2)薪资待遇对比。在薪资调查中,养老专业毕业生普遍反映起始薪资较低,其中101人起始薪资在2000-3000元,143人起始薪资在3100-4000元,仅有93人的薪资达到4500以上。
3)留任动力。在调查中,当问到“毕业后留任养老行业,支撑您的动力是什么?”(多选题)时,共收回438份有效答案,其中186人选择“对于养老行业的热爱”、107人选择“肩负青春养老人照护责任”、107人选择“政府利好政策”选项,这三项原因成为毕业生留任养好行业的重要原因。
4)流失率及原因。毕业生中,有232名同学离开养老行业,138人认为“养老行业缺少职业发展空间”、118人认为“福利偏低”、78人认为“不能实现职业理想”、118人选择其他选项,补充回答认为“交通不方便、不发工资、家庭原因、身体原因、准备创业”是离开养老行业的主要原因(具体原因详见下图),但当问到“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利好政策,作为养老专业毕业生的您,是否愿意重新投身养老事业”时,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重新回到养老行业。
5)流失去向。教育业成为学生转行的首选行业,10.76%的学生选择考教师资格证进中小学任教,具体详见下图1。
6)工作稳定性。在问到“首份工作的工作时长是几年”时,最短的时间是“两个月”、最长的是“2.5年”。
其中,2018届108名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的专业相关度是87.84%,毕业一年后,留在养老行业的64人,行业留任率为59%;
2017届128名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的专业相关度是68%,毕业两年后,留在养老行业的58人,行业留任率为45%;
2016届80名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的专业相关度是68.8%,毕业三年后,留在养老行业的39人,行业留任率为48%;
2015届85名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的专业相关度是88%,毕业四年后,留在养老行业的44人,行业留任率为52%;
2014届61名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的专业相关度是85%,毕业五年后,收回问卷14份,其中留在养老行业的4人;
2013届85名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的专业相关度是80%,毕业六年后,收回问卷42份,留在养老行业的13人。
7)工作满意度。在问到对“薪酬水平、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前景、总体满意度”时,48.12%的学生基本满意。
3 调查问卷反映的主要问题
1)就业区域由北京分散至各个省市。第一次就业时,8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的养老机构发展,通过此次调研,留在北京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达28%,大部分学生因为“生存成本”、“就业机会”等原因选择回到生源地就业。
2)行业流失率随着毕业时间增加。在2013届至2018届毕业生的调查中,不难发现,随着毕业时间的拉长,流失率逐渐增大。与第一次就业时的专业相关度相比,2018届的流失率达28.24%、2018届的流失率达23%、2018届的流失率达20%、2018届的流失率达36%。
3)薪资待遇低、缺乏职业规划成为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调查中,仅有20.17%的学生在第一次就业月薪超过4500元,在问到“离开養老行业的原因”时,39%的毕业生因“福利偏低、无法养家糊口”、29.87%的毕业生因“缺乏职业规划”、16.88%的毕业生因“无法实现职业理想”而转行。
4)养老机构发展水平一般,导致职业发展不顺畅。此次调研统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初次就业后,一年后流失率高达28.24%。由于多数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机构)刚刚起步,其业务能力、服务水平、管理能力都在社会服务业中处于较低水平,人员整体素质一般。多数机构在职业岗位提供上,只能提供初级护理员岗位。并且缺少细致的职业成长规划和发展岗位,使不少毕业生在职业发展方面十分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