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行动路径

2020-04-20 11:36郑小亚
卷宗 2020年5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研讨乡村振兴

郑小亚

摘 要: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服务乡村振兴,高校责无旁贷,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高校参与乡村振兴,不只是在行动,而要重行动。就目前而言,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工作力度还有待加大。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教育部提出了科技创新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高校怎么做?本文认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意见》、《规划》、《行动计划》就是指南,高校要抓好七大行动计划的落地落细,就会形成多边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关键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路径;研讨

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始终摆在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國的三农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三农的长足发展中,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一些主客观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纳入做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针对农业生产力水平整体还不很高,农业生产方式还不够全面,产业化体系建设还不太健全,在方式手段上仍不先进,产业结构仍不算合理,三农活力仍不强大,城乡差距仍然明显,农村难留人留人难的现状没有彻底消除等问题,做了大量的顶层设计,制定了系列的方针政策。随着政策措施的落地落细,特别是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的全面推进和目标任务的具体实现,一些涉及三农的根本性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乡村发展在逐步缩短差距,走向平衡、走向充分,农业欠发达、农村欠兴旺、农民欠富裕的问题已经有了明显好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被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列为我们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2017年12月29日的农村工作会,又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强调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更加清晰的描绘了三步走的宏伟蓝图和目标任务。面对这一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总布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贯彻落实《意见》和《规划》,推进高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在明确重点任务中拟定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七大行动既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南和方向,又是高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答卷和考量,同时,也给高校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高校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助力乡村振兴,个人认为:《行动计划》就是南本,七大行动就是方向。

1 坚持科学研究支撑服务乡村振兴

高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优势和平台,是一支开展基础研究的生力军,在基础性科研究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据2019年,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公布的高校全面深入服务乡村振兴大数据看:自2012年以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在高校建设了39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积极探索农、科、教相融合的综合服务模式,随之又延伸建设了各类试验站300余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00余个,各类农业推广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约140个;近五年,高校服务农业领域获得国家科技奖66项、占相关领域授奖总数的46%,在“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中,牵头承担涉农领域累计数约40%;在国家农业现代化技术体系“十三五”新增岗位科学家中,来自高校的专家164人,占总数的46%;高校已成立乡村振兴相关研究机构百余个。几年的工作成就也不断积累了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经验,但潜力依然巨大,可以再深化对三农基础性、政策性、发展性研究,努力形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成果。在基础研究上。要聚焦农村发展现状,盯准制约短板,把脉农民期盼,组建一支基础性科研团队,针对农业生产、物资供给、产品质量、产业结构、效益管理、生态环保、村庄治理、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农耕文化、农民需求等问题的基础性科学研究,致力形成有助于农村发展、农业发达、农民幸福的理论成果;在政策研究上。坚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着眼乡村振兴,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农村可持续发展、乡风文化传承、现代农业构建、乡村管理治理等方面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着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咨询;在发展研究上。高校有必要针对乡村振兴的科研工作做专题制度设计,采取一些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组成科研项目团队,围绕三农领域选题开展科学研究;高校项目负责机构对涉农科研课题,要在人财物上优先考虑、重点保障。确保科研成果对乡村振兴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

2 推动技术创新攻关助推乡村振兴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科技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高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的2/3,“97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3,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占全国的14%,获得国家进步奖项目分别占全国的1/3和1/4。加强高校技术创新攻关体系建设,既是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和办学水平的要求。1988年,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说“科技是国之利器”。高校是集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综合机构,有技术创新、技术攻关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和优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农业农村技术的创新攻关,高校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扣乡村振兴的需求导向,以创新攻关涉农领域的新技术为目标,培育“学术大师+团队”的技术创新攻关队伍,围绕制约乡村振兴的技术瓶颈开展技术创新攻关,帮助解决制约和影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技术问题,注重突破农业生产产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农业市场数据化、信息化、国际化,乡村治理现代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技术创新和攻关。致力思路创新。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农业新型技术,难点在关键性技术口子,继续深化原创性技术创新,不断开拓自主性技术创新,形成技术兴农富农的思路导向;着力机制创新。让技术“牵手”三农,全面释放技术创新攻关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坚持体制机制发力,对标技术评估、应用效能、指标体系等要素,从制度设计上制定和完善技术创新攻关的体制机制,广泛激励开展技术创新攻关,保障技术创新的高效运行;落实保护创新。高效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知识库,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技术创新已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保护技术创新就是保住核心竞争力,高效要坚持法律保护技术创新,尽可能设计出自我保护的措施办法,加大对技术创新攻关的保护,促进创新成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转化利用。

3 加快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建设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大学应自觉肩负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崇高使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按照教育部《行动计划》要求,主要以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抓手,加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建设。高校应立足要求,发挥优势,找准找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载体,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一抓成果运用。采取示范带动、基地引领助力乡村振兴。高校要把科学研究支撑、技术创新攻关成果转化,有针对性地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验田,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典型引领作用,有效扩大幅射带动,并逐步推开,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二抓成效巩固。注重理论运用效果,提炼服务模式。主要围绕基地实验地建设,建立项目任务带动,资源优势共享,理論实践互补的高校、基地信息平台,健全沟通反馈机制,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做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校地高度融合,不断巩固科研技术应用,政策落地落细的作用和效果,反复检视实施过程的问题和困难,努力总结经验教训,精准提炼服务亮点,致力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模式,在成功的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三抓联合互动。建成高校服务联盟,突出互补共享。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高校要结成“高校+高校+乡村”服务联盟,高校之间、高校与乡村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坚持把资源整合,经验共享,着力构建协同互动的服务工作体系。

4 提高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新时代、新召唤、新使命、新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魂,人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需要培养,培养源于教育,按照《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要协同发力,培育知农、爱农、兴农的优秀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培养人、教育人也正是高校的职责所在,职能所需。要强化基本职能。立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加强师资力量和能力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发挥多元化人才资源优势,做到多学科发展,多领域渗透,尤其要瞄准乡村振兴需求导向,以培养生产型、服务型、管理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努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人才;要创新办学模式。广泛借助高校教育教学这个有利平台,畅通教育渠道,坚持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深入探索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把教育教学向外延伸,除在学校举办培训班外,可以在农村设立培训基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也可以实施远程在线培训,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微视频,精品在线开发课程等送教下乡,为乡村振兴培育出更多的致富能手、能工巧匠、创业带头人、产业领头雁等乡土人才,同时开展普教普训,重点针对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科技示范户,留守青壮年进行农业科技和发展思路的培训;要强思政筑根基。把服务乡村振兴教育纳入思政课程,纳入主题班会,纳入校园文化,纳入专栏专刊,针在农村天地广阔,乡村振兴蓝图宏伟,投身乡村大有作为造势杨势。也可以通过基地教学,实践教育,让青年学生走进乡村,了解农业,感恩农民,增强青年学生三农情怀,激发他(她)们热爱乡村,愿投身三农扎根农村,共同建设新农村的理想信念,激励青年学子根植于乡村振兴战略,把文章写在祖国的乡村大地上。

5 注重成果推广转化助力乡村振兴

任何科技项目,只有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才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针对成果推广转化,高校应成立技术转化中心,搭建成果孵化转化平台,与农村、与企业技术服务机构结成对子,形成互动,友好协作,按照《行动计划》要求,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形式,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在结对联盟方面。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就是多年来形成的成功经验。为了促进校企校地合作,国务院曾出台过系列政策,尽管在执行过程中还不够通畅,但至少在政策层面上有一个政策保障。校地校企合作是高校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核心,是凸显办学特色,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丰富学生实践经验的重要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而实际合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如主体责任落实不力,合作形式单一,互动活力不强,协作程度不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高校、地方政府(基层组织)、企业三者之间的有效衔接,高效沟通,共同加以消化,产教融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只有校地企三方主体分别承担起各自的职责,履行好协作责任,农业技术的转移转化才会加快,转移转化的机制障碍才能打通,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创新创业的格局就会形成,乡村振兴合作共赢、协作共进的良好局面就能打开。

6 突出精准扶贫行动推动乡村振兴

2020年是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随着减贫摘帽工作任务的完成,脱贫攻坚工作怎么做,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后,要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如何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高校应在精准扶贫中发挥职能作用,落实好《行动计划》,在对口帮扶,精准资助,政策咨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智力支持等工作中肩负起重担。要聚焦党建帮扶,教育帮扶,产业帮扶,科技帮扶,思想帮扶等,加大对贫困地区以及对口帮扶点的支持和倾斜,确保减贫摘帽不反弹,实现稳定脱贫;要发挥“造血”功能, 实施造血式精准扶贫。创新培养教育人才的体制机制,采取直接培训、联合培训、委托培训、定向培训等多种模式,通过课程、实践、文化等手段培养服务乡村振兴人才;要抓实精准资助扶贫,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落细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发挥高校教育扶贫的前沿阵地作用,通过资助化手段,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同时,做好青年学生精神层面的帮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不息、励志成长的健康心态和优良品格。

7 加强国际合作提升行动促进乡村振兴

国际合作交流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全国有10余所涉农高校与美国5所高校联合组建了“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有达20个国家约100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成立了“一带一路”农业企业合作联盟,在“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的农业农村发展和减贫工作中,合作的作用和成效也越来越明显。国际合作作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又一命题,是要求构建“走出去+请进来”合作格局,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在项目合作交流上,要围绕重大问题、重要课题研究,依托学术交流,高峰论坛,高端基地等载体,加强高端问题的深度研究;在人才合作交流上,要立足文化交流、知识共享、优势互补,采取留学、实践观摩、课题研究、委托代培等形式,联合培育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高校责无旁贷、任重道远,高校要彰显力量、贡献智慧、助力“三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技【2018】15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闻发布会,2019年6月12日;

[3]徐平章:浅析高校的技术创新与专利保护。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研讨乡村振兴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