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探析

2020-04-20 10:58王佳佳
北方音乐 2020年3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流行音乐高等教育

【摘要】研究方法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导向,科学的研究方法反作用于教育的学科发展。相比较相对传统音乐而言的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导致其学科建设、理论体系薄弱的首要问题,本文就流行音乐演唱学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运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实地研究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流行音乐教育;流行音乐;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3-0095-03

【本文著录格式】王佳佳.当代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探析[J].北方音乐,2020,02(03):95-97.

一、我国高等教育及流行音乐教育研究追溯

我国高等教育学发展于近代,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研究模式开启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战争因素使得教育的发展受到影响,从蔡元培、康有为、胡适等著名学者对新时期近代教育思想开端的独立研究到最终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机构,历经数载。战争因素使得教育的改革杯水车薪,1984年高等教育学进入国家学科目录成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三十多年间,教育前辈们不断探索寻求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高等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学术研究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流行音乐学科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短短二十载。有人曾提出疑问,流行音乐是否应该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科范畴之围。当代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早已占据了人们精神和物质文化领域中的主要地位。流行音乐社会影响力及其归属性,直接或间接性地引导了当下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美誉教育、素质教育的价值走向。因此,进入高等教育建立学科研究体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流行音乐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流行音乐学科建设、课程设置还需整理完善,相较而言,理论学术研究更为滞后。吕畅在《高等教育流行音乐研究述评》中谈到,目前流行音乐学术界主要研究集中在学科建设、区域性研究、个案研究。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历史研究资料的缺失;学术圈与娱乐圈脱节缺乏沟通;缺乏音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支持;个案研究的不足……由此可见,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导致流行音乐学科建设、学术理论体系薄弱的首要问题。因此,自制机体的学术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阐述

所有研究都具有新問题的特征,那么又以什么方法解决?从通过观察到收集资料、从大胆假设到小心求证以寻求答案。这个过程中“方法”便是支撑研究的科学工具。凭借科学工具剥离、冶炼、整合,以解决特定问题或达到某种研究目的,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关键所在。建立与运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高校流行音乐理论研究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研究方法

西方哲学研究中认为方法论决定研究方法的走向,是确立知识真确性的核心所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落后于西方国家,在借鉴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社会学家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之观点后,研究员潘懋元指出如果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中没有适用于研究高等教育对象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同的分析观点,就需要去发明它。换言之,高等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单一独特的研究方法不足以支撑起高等教育复杂宽泛的构架,利用跨学科多样性研究方法融合转化为高等教育特点的研究方法,是目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因素。借鉴和运用西方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成果,是打开研究方法之路的途径。

(二)“融合再造”的研究方法运用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体系,集中体现在哲学方法、科学方法和艺术方法的综合运用。哲学研究方法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从具象到抽象的分析阶段,再到具体的综合阶段。概念是研究对象相互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的矛盾,在矛盾发生发展和解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寻找到的规律。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路径和科学指南。科学研究方法的两种基本手段是定性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的主体工具是研究者本身,采用文献及资料的数据收集对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形成相关理论依据,从而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用意为解释理解其行为与意义构建的相关研究方法。如果说定性研究是通过数据感性的分析,那么定量研究则是用数据说话,理性的分析研究。定量更依赖于统计学原理,通过调查、统计、实验等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数字化分析其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验证,揭示研究对象的事件、现象和问题。艺术的研究方法主要借助艺术人类学和美学相结合的方式,艺术人类学是在人类学的基础上建立的分支。人类学具有成熟且学院规范性的标准模式,有一整套的田野调查、实证分析的具体研究方法,一旦模式化很可能会充斥具有价值的艺术风格。美学擅长从人类的情感思想变化进行研究评论;人类学擅长人类社会的基础物质文化等方面作出研究。因此,比较分析不同种族,民族的审美习惯、审美制度、审美传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是艺术研究方法的主要手段。

三、当代流行音乐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音乐隶属于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强调要以人类共同体为中心来展开具体的音乐研究、具体音乐所处社会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研究以及两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城市属性。流行音乐的生存依存于城市,时刻与当下人类社会保持紧密联系,繁衍与时俱进的音乐化表现形式。其包融性极强,是世界城市多元文化整合的音乐产物,只要可以吸收,任何音乐都可成为它的音乐元素;音乐风格多样性。具有当下时代性和个性化特征,多元化的音乐元素不是一种固定的一尘不变的音乐风格,它可再生繁衍出不同的音乐元素;多媒体传播手段。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流行音乐创新提供了空前广阔的空间。其表演形式由传统的舞台艺术转化为数字舞台,通过多媒体信息设备快速传播。目前相对成熟的当代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研究主要体现在音乐表演以及学科建设上,但由于我国流行音乐教育历史文献的缺失,现阶段的研究是否只是一种现象表述,不免让人有所疑问。舶来品的外国流行音乐元素占据了当代流行音乐的主导思想,我国的流行音乐究竟从何开始?流行音乐作为专门的学科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学校中起步较晚,当下面对国外院校的精英式教育,我国高校的大众普及性的高等教育体系都还在完善和构建。是否有依可循?而今,流行音乐教育培养的展现成果,都与娱乐圈有着紧密的关系。那么,流行音乐的高等教育与市场如何可以做到接轨?面对这些重重疑问,利用音乐人类学和人文社会学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探寻其学科高等教育研究之路势在必行。

(一)时空观

流行音乐研究需要对已有的历史文献进行收集、界定、整合,并按历史时间轴线对国内外流行音乐的事件发生及发展进行梳理,研究当代流行音乐教育中不同时期的存在特征。结合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踐活动,把深入城市的音乐生活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同一阶段的不同特点的相关资料。对流行音乐的普遍情况任务进行基本勘探工作,将具体确定的研究目标作深入的重点观察。学术上可从多向性的“乐理”出发,着重流行音乐科研服务理论建设。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流行音乐的表演教育中,音乐演唱、音乐创作等都需具有个人识别度及个性化色彩。有人说会因为一个人的声音爱上一首歌,或因为一首歌去了解一个人的,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所以,流行音乐的教育也是人的音乐教育,个人的音乐素养身体条件等因素决定了其从事的发展走向。教育的培养方案就更需要因材施教,每个人的音乐行为都是个例,无法完全预测的。因此需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定性研究其个体或组合群体的过去情况、目前现状和未来发展。在限定的时间、空间范围中,通过感官或借助于科学性辅助工具,进行有目和计划的考察,对这一现象的过程和问题进行描述。例如学生的个体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和教师之间关系的相互作用、探索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规律、教学方法等。可以以其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进行访谈调查,让他们真实的想法得以体现。对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对具体的人或实践行为进行解释和说明。那么人的社会行为则需要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例如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实验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假设的逻辑以及定量,来确定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克服以往的教育理论只重视思辨的缺陷。因此,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贯穿在流行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中,才能更在客观的特定条件和环境前提下,通过数据逻辑和统计进行量化分析,在理论的前提下注重其音乐教育的相关经验、在典型个性的案例的中寻求更广的普遍性调查研究,这才是最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大众乐评与学术理论相结合

当下流行音乐的批评群体,主要体现在大众乐评与音乐评论的学术届,大众乐评是比较新兴的名词,在音乐人的微博、各类音乐app或各大流行音乐的排行榜中出现。其乐评的概念特指大众音乐届对从事音乐会现场表演演唱的批评群体,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金兆钧先生就乐评人这一概念给予了明确的定性,认为“乐评是以大众传媒为平台,以杂文散文的形式写作、评价。对象主要为流行音乐、大众音乐、及重要音乐现象,其受众主要为普通音乐爱好者和流行音乐从业者的写作者”。大众乐评人是目前流行音乐界最活跃的音乐批评研究人员,站在体系内透过现象看本质,学术界的研究者则未深入其内,站在外围通过现象研究本质。两者之间因教育对象概念的差异性、以及文化语境的不同,并未做到很好的融合。大众乐评的弊端在于,受商业产业链的影响,音乐的过度宣传会给使主观评价变得不切实际,往往迷失了眼睛,丢失了事实的客观性。对学术届来说,正好可以填补这一“漏洞”,可科学客观理性的分析研究,并回馈于音乐教育本体。音乐评论人的音乐专业修养决定了其音乐专业性。国外音乐评论家大多都有着专业音乐教育素养,活跃在流行音乐的乐评舞台上。我国大众音乐人文化则层次各异,品质与素养都决定了其研究问题的角度,有的只图“一夜成名”,并无深入价值研究。这就需要专业研究人员严格把控研究内容的真实性,对于研究者来说具备专业的音乐素养,以及文学、美学、历史、哲学、社会等人文知识,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将体系内的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科学的学术理论研究相结合,是流行音乐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

(四)国内外流行音乐教育理念结合

国内外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理念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理念也开始逐步强调“以人为本”的创新兴教育培养,但由于传统灌输式的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导致学生不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部分教师思维固化,教育本体并无太大的改善。远观拥有流行音乐学科的名校,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教育理念,“绝不以单一目标为导向培养学生。” 新因格兰(NEC)音乐学院:“音乐是语言、记忆、社区、社会力量和人类的原动力。”北美德克萨斯音乐学院的爵士乐教育全美排名第一,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一名不仅具有良好的音乐技能,而且热爱教育工作的先导者。”可以发现,美国的教育理念更为注重开发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因此,课程设置的选课机制上、教学内容的体现上都需更加灵活,且具有针对性。为流行音乐个性化发展,培养更多专业顶尖人才。近观,相对于历史文化同根生的韩国,近10年来,流行音乐发展的迅猛,影响到了全世界。韩国汉阳大学的精神理念概括了人类社会所有价值,“培养需具备勤免、正值、谦虚、奉献四种优质品德的“爱的实践者”。庆熙大学本着创造文化世界的办学精神,引导实用音乐的高等教育理念。韩国受儒家道家文化的传统思想,更注重学生的自身素养与团队能力,以及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体现的综合性培养。相较于我国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更以人文社会教育角度出发。我国的流行音乐教育明显滞后于当下流行音乐的发展,学科上虽借鉴了欧美国家的建设机制,但实体本质的教学方法、基础课程及教学内容仍依附于传统音乐的门下。授课教师的群体多为传统美声、民族转型为流行,为学科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条件因素。面对流行音乐“流行”二字的特殊性,我国教师需打开视野,解放固化的教学理念,走出去接受新事物,积极与世界的流行音乐教育探讨研究。合理优化课程内容的本质建立,真正从本质上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特色完善起来。

四、结语

当下,看到流行音乐教育的表象繁荣,但学生选择接受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更多是因为流行音乐的社会影响力,而非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本身的吸引,所以流行音乐的高等教育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只安于自己教学世界,更要具有时代感。面对流行音乐的特殊性,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教学实践与学术理论研究并行,完善高校流行音乐的学术建设,全方位深入流行音乐研究才是中国流行音乐教育发展的快速通道。

参考文献

[1]朴荟霖.基于整合理念的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实践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科学版),2018(6).

[2]伍国栋.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3]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郭克俭.乐评的概念、主体与规范初探——为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而作[J].音乐探索,2008(3).

[5]王梨.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研究——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J].广东科技,2011(16).

作者简介:王佳佳(1983—),女,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流行歌舞。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流行音乐高等教育
理解流行音乐的变化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