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玉
摘 要: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影响下,作为综合实践教学方法的一种——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探索所学知识,还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让其深入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基于此,文章主要针对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状况展开深入分析,以此来更好地总结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这些具体问题提出建议,以求进一步促进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应用中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音乐课程;教学发展;应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6-0094-02
一、引言
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等角度入手,确定所学的目标与主题,积极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与分析所学的知识,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探究”与“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而教师主要发挥的是引导与指导的作用,真正的学习主动权在学生手上。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独特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和计划所要学习的音乐知识,并在科学的教学指导下全面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提高专业音乐素养。
二、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不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主人翁意识”,对所要学的音乐知识有着极强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能跟着教师的节奏展开学习,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教学,在课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将这种积极、主动探索与分析的学习精神延伸过来。
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之声”的相关内容时,笔者主要讲解的是著名音乐家莫扎特所写的《渴望春天》这首歌,学生在聆听与鉴赏这首歌的过程中了解到大调式主和弦的清新、明朗格调,也对变化音、离调和音程大跳等音乐方式的表现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课堂学习结束后,笔者也推荐学生去听几首曲风、旋律相似的歌曲。学生在对大调式主和弦这种特殊的音乐格调充满兴趣的情况下,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来查询有关大调式主和弦的音乐知识,同时对其他同类型的音乐曲子进行深入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研究性学习也无疑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其自主探究与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
当然,随着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在实际教学发展中也相应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学生由于缺乏对音乐课程的正确认识,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断降低,最后丧失了学习音乐知识的信心。同时,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理解不足,极易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错误的教学方法开展音乐教学,这样反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针对学校而言,音乐教学软件和硬件条件的落后、教学资源的匮乏等都会影响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这些也是教师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对策与建议
(一)引入兴趣导学,创建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周边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是研究性学习可以抓住的一个落脚点。基于学生兴趣并将其巧妙地融入教学设计中,采用以兴趣导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等环节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进一步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规律,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知识与专业素养。
如在学习《校园的早晨》这首歌曲时,笔者事先拍一些早晨学校操场、教学楼等照片,以《校园的早晨》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制成简单的幻灯片。上课时,笔者先让学生们聊一聊早上在校园所见之景、所闻之声。校园见闻是学生们熟悉且比较轻松的话题,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在课堂氛围活跃后,笔者再借助多媒体播放制作好的幻灯片,呈现大家熟悉的景物,很快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主题。《校园的早晨》这首歌旋律轻盈欢快、节奏感强,学生观看幻灯片的过程,也是一个熟悉旋律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跟着进行哼唱了。在幻灯片第一次完整播放完后,教师可以将音量稍微调小,然后适当讲解些歌曲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共鸣,为其正式学唱歌曲融入情感基础。在教学完成后,笔者让学生集体合唱,还让学得快的学生上台独唱,这样会增强“现学现会”的体验效果,能够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自豪感,使其更加喜欢音乐课堂。
(二)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运用过去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即根据课前所制作的教学方案,全面“灌输”给被动学习的学生。这样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难以吸引学生的学習注意力,达不到研究性学习对初中音乐教学发展的基础要求。
为了更好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笔者建议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视为教学环节的重要主体,在设计并制作教学计划与方案时也要切实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每一步教学步骤都要符合并满足学生实际的音乐学习需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充满着浓厚兴趣,教师就应抓住这一点,多设计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如开展“每日一曲”教学活动,由学生上台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曲,并大胆地进行演唱,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其主动掌握教学节奏,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发展。
例如,在学习《西班牙斗牛舞》这一首乐曲时,笔者先抛出几个问题:斗牛是西方哪一个国家的活动?这首乐舞表现了一个什么样子的场面?这首乐曲中出现了几种节奏类型?……并让学生在讨论之后采取答辩的方式进行汇报学习,笔者则担任裁判。在完成辩论之后,还可以分组进行唱歌比赛,比一比哪一组配合默契、唱得好。对于优胜的小组,笔者会适当地给予竖笛等学习用具作为奖励。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能增加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培养团队向心力。
除了设置疑问的方式之外,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选用一些经典的民歌,使用多媒体播放,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的时候,笔者选取了一些雪域高原的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观感受异域藏民风情。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倾听音乐的同时提高对音乐的情感认知,且能丰富音乐课堂的层次与内容。在学生被景色和旋律吸引的同时,笔者问一问学生有没有去过西藏,并让其给班里其他同学讲述所见所感。教师也可以自己穿插简单介绍下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歌曲的认识,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唱一唱其他的民族歌曲,可以采用男女生分开唱、大合唱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民歌的认知。
(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采取研究性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去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音乐知识与内容,也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展开深入的探讨与思考,并对思考得出的结论进行全面辨析,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是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在该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积极思考之外,还需要有教师的科学指导与密切关注。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学成效进行关注,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并通过交谈、游戏教学与课外兴趣辅导的方式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这种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不仅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其也可以延伸至课外的兴趣辅导,并贯穿于整个初中音乐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
为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不仅要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借助手机或者电脑等工具与教师互动,巩固所学。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手机里的相关音乐工具型软件“钢琴大师”等,试着根据曲谱或者自由点击手机界面的“琴键”来进行弹奏,从而直接感受创作旋律与配乐之美。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自己实物弹奏并录制相关视频发送给教师查阅点评,与教师相互探讨并改进完善。
在教学伊始,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步逐段对视频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理解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对音乐传递的内容和风格特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结语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将其应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将初中阶段的学生特性和音乐学科本身独特的韵律感、艺术感和审美性融合起来,以此来助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规律,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从兴趣角度、互动角度与教学方法等层面来进一步推动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发展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郑 阳.中学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音乐时空,2013(16):133.
[2]李 强.研究性学习中问题中心模式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学,2014.
[3]聂菊花.初中音乐研究性学习策略浅论[J].教育革新,2017(5):66.
[4]张晓凡.谈研究性学习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4):126-128.
[5]陈六一.新体系理念引领下初中音乐欣赏体验学习有效性研究[J].神州,2019(34):41-42.
[6]郝建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歌唱能力的策略[J].参花,2020(1):57.
[7]许杨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与初中音乐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9(16):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