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许多过敏性疾病的出现,都和组胺的异常释放有关。组胺是具有促炎作用的一种神经递质,许多组织,特别是皮肤、肺和肠黏膜的肥大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组胺。当组织受到损伤或发生炎症和过敏反应时,均可释放组胺。组胺有强烈的舒张血管作用,并能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的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漏入组织,导致局部组织水肿。
科学家们在1910年证实了组胺的存在,确认组胺在人体通过H1、H2、H3和H4 4种组胺受体产生效应。1937年,第一个抗组胺药问世。自此,抗组胺药品种不断增加,疗效不断增强,不良反应也不断减少。目前,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所用的抗组胺药,主要是指组胺H1受体拮抗剂,也是抗过敏的一线用药。
抗组胺药主要分三代,每代抗过敏药各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代:有嗜睡、镇静等反应,影响生活工作
第一代抗过敏药有苯海拉明、异丙嗪、扑尔敏、酮替芬、赛庚啶、去氯羟嗪等。该类药物一天需服用多次,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嗜睡作用强,不良反应多而显著,疗效差。优点是价格便宜。
使用建议:新生儿、孕妇、哺乳期女性、临考学生、高空作业者等应禁用此类药物;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前列腺肥大患者应慎用。为了安全,驾驶员驾车期间也不建议使用此类药物。据统计,服用抗过敏药后交通事故率为72%。如需使用,睡前服药较好,既治病,又助眠。
代表药物:扑尔敏,即马来酸氯苯那敏,有较强抗过敏作用,主要用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虫咬症、日光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药物或食物过敏者。成人每次4毫克片剂,每日1~3次。需注意的是,该药可透过血脑屏障,与组胺H1受体结合选择性差,且有弱的抗胆碱能作用和α受体阻断作用,用药后患者可出现嗜睡、镇静、口干、心动过速、胃肠功能障碍、尿潴留、便秘、鼻黏膜干燥等不良反应。由于该药半衰期短,代谢清除快,作用时间短,每天给药频次高,用药量较大。上述副作用,尤其是嗜睡,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目前多为复方用药。如某些复方感冒药中也含有扑尔敏,要关注它的嗜睡、困乏、减弱注意力等作用。
第二代:有轻度镇静作用,还有一定的心脏毒性
第二代抗过敏药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特非那定、伊巴斯汀、咪唑斯汀、白三烯等。该类药物一天服药次数少,嗜睡作用轻或几乎无嗜睡作用,无口干感觉,对前列腺影响小。起效快,作用强。其最大不足在于,可能存在一定心脏毒性。
使用建议:第二代抗组胺药是抗过敏治疗的首选,临床应用最多。但是,年龄较大、前列腺肥大的男性在应用此类药物时,要当心加重尿潴留。此外,大多数第二代抗过敏药,按正常剂量服用是安全的。但此类药物可能有一定心脏毒性,所以有心脏疾病、肝肾功能不良、电解质紊乱等特殊体质者服用时需谨慎,具体可表现为QT间期延长、室性心动过速和其他各种心律失常,严重时会引起猝死。当与酮康唑、伊曲康唑和红霉素合用时或可加重上述毒性反应。
代表药物:氯雷他定,主要用于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者。本药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很少,镇静作用轻微。优点是分子量大,不具脂溶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中枢抑制作用不明显;它H1受体选择性强,几乎无抗胆碱和抗5-羟色胺作用;作用时间长,服药次数少,剂量小,提高了用药依从性。缺点是仍有轻度的中枢抑制、体重增加和心脏毒性等反应。
第三代:无中枢镇静作用,无心脏毒性,价格较贵
第三代抗过敏药有非索菲那丁、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乙氟利嗪等。该类药物对特殊体质者无心脏毒性,疗效好。其不足在于价格较高。
使用建议:第三代抗过敏药具有安全性更高、毒副作用更小等优势,并且增强了抗炎和抗过敏的作用效果。此类药物对心脏毒性小,推荐高血压患者优先选用,但也应注意监测血压变化。有临床医生担心过多的使用三代药物,人体会产生耐药性;此外,最新的三代药物价格比较贵,患者不容易接受。因此,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临床还是常用性价比较高的二代抗过敏药物。
代表药物:地氯雷他定,抗过敏作用强,与H1受体结合选择性高、结合力强,抗H1受体作用显著。其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作用比地塞米松、西替利嗪强。地氯雷他定是氯雷他定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吸收后不经肝脏代谢,疗效好,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儿童安全性好;其起效时间不到30分钟,而氯雷他定和咪唑斯汀为1小时,西替利嗪为2小时;它的半衰期达24小时,作用持久。地氯雷他定服药方便,可一日1次给药。药物相互作用少,吸收不受食物影响,可餐后或空腹服用。
很多过敏的患者会自行购买药品缓解症状,而药店中两种最常见的非处方抗过敏药,就是(盐酸)西替利嗪与氯雷他定。那么,这两种药该如何选呢?
药理作用相似
盐酸西替利嗪属于哌嗪类抗组胺药,氯雷他定属于三环类抗组胺药,但它们都属于二代抗组胺药,都可以拮抗H1受体,产生缓解过敏症状的作用。
盐酸西替利嗪可以缓解由过敏导致的皮肤、眼部、呼吸道症状,可以治疗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症等。
氯雷他定可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相关症状,如鼻塞、流涕、鼻痒、鼻塞及眼部痒及烧灼感;亦可用于缓解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及体征。
作用时间不同
抗组胺H1受体拮抗剂并不是直接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而是把激活狀态的H1受体转化为未激活状态的H1受体。也就是说,抗组胺药物对已经发生的过敏症状不起作用,而是可以阻断后续症状的出现。所以,抗组胺药物的服用时机是“按时”服药,例如季节性过敏的患者需要在过敏季节来临之前的1周开始用药,提前阻断自己体内的H1受体,才能避免过敏症状发生。而已经发生过敏症状的人,服药后,就需要等待机体把致敏因子消耗殆尽,过敏症状才会消退。
盐酸西替利嗪口服之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为1小时,半衰期在7.4~11小时,药效持续时间可达24小时。氯雷他定口服之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为1.5小时,半衰期为8~14小时,其在肝中代谢后的产物仍有抗组胺活性,与代谢物合计的半衰期约为20小时,药效持续时间达18~24小时。
盐酸西替利嗪每日服用1次,也可以把每日剂量分为早、晚两次服用。而氯雷他定每日服用1次即可。当用于慢性荨麻疹或是慢性过敏治疗时,疗程一般需要持续3~6个月,每天要按时服药,而不是等待症状出现后再服药。
代谢途径不同
70%的盐酸西替利嗪通过尿液原型排出,其余药物通过粪便、汗液、乳汁等途径原型排出。因其几乎不经肝脏代谢,所以其他对肝药酶有影响的药物对盐酸西替利嗪影响较小,与其他药物合用的选择范围更大。茶碱会升高西替利嗪的血药浓度,所以在服药期间要忌茶、咖啡等饮料。
氯雷他定的代谢过程需经肝药酶分解,所以对肝药酶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抗真菌药(克霉唑、酮康唑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西咪替丁、环孢素、茶碱、氟西汀等药物会减少氯雷他定的代谢,导致不良反应增加。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如异烟肼、呋喃唑酮、灰黄霉素、左旋多巴等),可致严重不良反应,应避免合用。
所有的H1受体拮抗剂,都会产生中枢抑制作用,会产生嗜睡的不良反应。所以,不论是盐酸西替利嗪,还是氯雷他定,与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酒精等)同服时,都会导致严重嗜睡,要避免饮酒以及与镇静催眠药同服。
适用人群有区别
虽然,盐酸西替利嗪与氯雷他定的化学结构不同,但同属于第二代抗组胺的H1受体拮抗剂,所以它们的适应症、药效都很相似。对于患有荨麻疹、非哮喘的过敏性疾病的人来说,这两种药物作用差不多,可以相互替代。但西替利嗪可以用于预防过敏性哮喘,氯雷他定则没有此作用。此外,对于特殊人群要区别使用。
1.肝肾功能差异:盐酸西替利嗪主要由肾脏排泄不需肝脏代谢,而氯雷他定需要经肝脏代谢。所以肾功能不好而肝功能正常的人可以选择氯雷他定,肝功能不好而肾功能正常的人可以选择盐酸西替利嗪。
2.作用强度差异:两者同属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但是盐酸西替利嗪的药效强度要略高于氯雷他定,所以荨麻疹以及过敏症状严重者,选择盐酸西替利嗪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但盐酸西替利嗪嗜睡的副作用也高于氯雷他定,所以需要驾驶车辆、操作机械、高空作业等危险性工作的人,可以选择在晚间睡前服用氯雷他定,避免白天产生困倦和嗜睡。氯雷他定造成嗜睡的副作用轻微,但不代表没有,所以从事危险工作的人,在用药期间,最好避免从事危险性工作。
3.孕婦与儿童的差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盐酸西替利嗪及氯雷他定的孕期分级为B级,意思是说在权衡利弊后,如果对母体好处更大,孕妇可以谨慎使用。但中国药监局对盐酸西替利嗪定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氯雷他定则为慎用。
其实任何一种抗组胺H1受体拮抗剂对婴幼儿都不是绝对安全的,它们可从乳汁中分泌,所以孕妇与哺乳期女性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如果情非得已,需要交由医生判断获益与风险,应用最小有效剂量,哺乳期女性使用时应暂停哺乳。
氯雷他定有心脏毒性,所以不建议用于2周岁以下的儿童。盐酸西替利嗪不推荐用于12岁以下儿童,但也有6个月幼儿应用西替利嗪的临床数据。总之,儿童用药需多加谨慎,应由医生根据儿童月龄、体重,选择最适当的剂量服用。
盐酸西替利嗪与氯雷他定本身为抗过敏药,但有些超敏体质的人会对药物中某一成分发生过敏。症状表现为皮疹、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如果用抗过敏药后,已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病情,例如皮肤瘙痒、红肿、水疱、风疹块、头晕、咽部不爽、呼吸不畅等,尤需警惕。应立即停药,尽快就诊。
盐酸西替利嗪与氯雷他定同为抗组胺H1受体拮抗剂,都会引起困倦、嗜睡、头痛、眩晕、激动、口干及胃肠道不适。与盐酸西替利嗪相比,氯雷他定在推荐剂量下引起困倦、嗜睡的副作用要更轻。但氯雷他定有罕见的副作用,可能会引起肝功能异常,脱发、心动过速及心悸。此外,抗组胺药物可能会掩盖其他药物的皮试阳性发应,以致增加其他药物的使用风险。所以在使用需要做皮试的药物时(如青霉素、头孢等药物),需要提前48小时停用抗组胺药物,以及同医生说明自己的用药情况,让医生选用其他不易过敏的药物。
临床应用抗过敏药物时可能出现耐药,尤其是长期只用一种抗过敏药的患者。要克服或减轻其耐药性,一是不要长期用同一药物;二是连用同一药物1~3个月后,可考虑更换其他类型药物。过敏症状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同用两种抗过敏药,既增效,又防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