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洁爽
摘 要:本文具体选取樊振东与许昕在2019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中的技战术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其在男双决赛中相关技战术应用的研究,以此去分析二人在决赛战场上发抢断阶段、接抢断阶段、相持阶段等不同阶段关于乒乓球技战术应用有着怎样的特征,继而对比赛过程中常用技术水平以及使用率进行相关评估工作,从中发现乒乓球比赛过程中二者技战术使用的相关优势与不足,进而探求我国乒乓球男队在诸多乒乓球战场上取胜的法宝。
关键词:世乒赛;樊振东/许昕;技战术
2019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中我国男子双打组合由樊振东/许昕在比赛过程中披荆斩棘,最终获得男子双打的冠军。本文具体选取樊振东与许昕在世乒赛男双决赛中的技战术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其在男双决赛中相关技战术应用的研究,以此去分析二人在决赛战场上关于乒乓球技战术运用有怎样的特征,进而探求我国乒乓球男队在诸多乒乓球战场上取胜的法宝,为我国乒乓球事业持续性发展提供些许展望。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许昕/樊振东的技战术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樊振东/许昕在双打中发抢段特征分析
在双打发抢断技术统计中,中国选手樊振东/许昕在发球与发球抢攻方面占据明显优势,接近中国台北选手的近两倍,可见中国选手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主动性较强,善于运用发球以及发球进攻的相关优势去压制中国台北选手,且中国选手在进行发球以及发球进攻过程中失分情况明显少于中国台北选手,可见我国选手对发球以及发球抢攻技术要领的掌握十分稳固。尤其是在发球得分率方面,我国球员基本保证零失分率,其中我国选手许昕在发抢段过程中的发球技术十分突出,威力大是其发球的主要特征,有时凭借其发球就可以直接得分。
2.2 樊振东/许昕在双打中接抢段特征分析
关于接抢断的相关统计调查中,可以说我国选手在接发球过程中有着过人的胆色,但也存在一定的失误。通过对相关视频的观看,我国选手接发球主要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为主,有时候会根据赛场实际情况进行接发球相关战术的调整,例如将控制策略转换为攻击战术,且队员较多使用的是反手拧的相关进攻战术,尤其针对中国台北选手发球质量不高的情况下,经常被我国选手樊振东、许昕直接接发球抢攻,台内球运用挑和拧拉技术,出台球直接正手拉。
2.3 樊振东/许昕在双打相持段特征分析
关于樊振东/许昕在双打中相持阶段技术统计中,樊振东/许昕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展示了较强的关于侧身的能力,整个比赛过程中我国运动员表现出较强的防守能力,而且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十分注重反手球相关战术的应用,注重击球线路的相关转换,使得对方很难对其进行防守,失去失误率偏高,从而为我国选手主动进攻提供一定的机会。但我国选手樊振东/许昕在反手球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偏差,存在一定的失误率。
3 结论
(1)我国选手樊振东/许昕与中国台北选手相比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尤其是在發球以及发球进攻技术运用方面,显得十分成熟,在双打发抢断相关技术中,中国选手樊振东/许昕接近中国台北选手的近两倍,可见中国选手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主动性较强,善于运用发球以及发球进攻的相关优势去压制中国台北选手,且中国选手在进行发球以及发球进攻过程中失分情况明显少于中国台北选手,可见我国选手对发球以及发球抢攻技术要领的掌握十分稳固,可见发抢断中我国选手通过自身非凡的发球实力,给了对方选手震慑力。
(2)我国选手樊振东/许昕表现出较强的勇气,但也存在一定的失误。我国选手接发球主要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为主,且会根据赛场实际情况进行接发球相关战术的调整,例如将控制策略转换为攻击战术,且队员较多使用的是反手拧的相关进攻战术,尤其针对中国台北选手发球质量不高的情况下,经常被我国选手樊振东、许昕直接接发球抢攻,且在接发球抢攻过程中多应用台内球运用挑和拧拉技术,出台球直接正手拉等。
(3)表现出极其出色的控制能力。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展示了较强的关于侧身的能力,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十分注重反手球相关战术的应用,注重击球线路的相关转换,使得对方很难对其进行防守,失误率偏高,从而为我国选手主动进攻提供一定的机会。但我国选手樊振东/许昕在反手球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偏差,存在一定的失误率。在相持段依然把握比赛的主动权,且通过相关技战术的运用,使得相持段战术的得分率与使用率都比较高。
参考文献
[1]李铁;王春霞,陈曦.黑龙江省高校乒乓球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04).
[2]宋崇丽.我国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发展趋势综述[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06).
[3]解振民.如何提高乒乓球公选课学生搓球技术[J].内江科技,2010,(09).
[4]郝胜利.对新课改下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内容的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2).
[5]李建伟.谈乒乓球运动员步法训练方法的分析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0,(24).